张潇尹: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形成及转型对策研究
[摘要]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对资源的严重依赖,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由于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和利益因素的作用,初步形成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而后通过初始成本的设定、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得到进一步的自我强化,最后,通过自我强化机制的不断增强而产生“路径锁定”,并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路径依赖;转型发展;资源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02-05
1问题的提出
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很容易由于对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而陷入“资源优势陷阱”,从而形成一种病态的资源型经济。所谓资源型经济就是以资源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通过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资源价格异常变动的作用,往往会形成资源型经济体的快速繁荣现象,进而导致国家或地区贸易条件的恶化和经济增长的剧烈波动,在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反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质态的退化。
因此,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关系到资源型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资源型经济区域往往由于经济模式发展惯性而陷入转型困难。关于资源型经济是如何形成的,我国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论阐释。张复明基于要素流动、资源部门收益的变化等角度,从资源部门的繁荣机制、资源部门的影响机制和资源部门的自强机制方面解释了资源型经济的形成;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困境,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汤吉军从沉淀成本和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决策者并不能够根据经济转型的预期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进行理性决策,不仅需要考虑因资产专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的阻碍影响,还需要考虑过去发生的历史沉淀成本的阻碍影响。
实现资源型经济区域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尤其是对山西这样的资源大省。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转型存在长期滞后的现象。像山西这样的资源型经济也是如此。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才能切实实现山西经济转型?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从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形成的原因分析、路径依赖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锁定来分析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形成以及转型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转型的建议。
路径依赖是物理学和数学概念范畴,与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混沌理论的非线性模型中,一个系统的潜能取决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决定性因子,或者因为一些小概率事件和无关紧要的事件而产生锁定效应。初始条件中即使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也会对其未来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对于经济学而言,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概念仍然适用。经济学意义上的路径依赖是指人们或者某一经济系统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协调效应(Coordination Effect)以及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ffect)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因此,此理论同样可以解释现在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形成及转型滞后的现象。
资源型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有其固定的形成机制。首先,由于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和利益因素的作用,初步形成路径依赖;而后通过初始成本的设定、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得到进一步的自我强化;最后,通过自我强化机制的不断增强而产生“锁定效应”,路径依赖产生。(如下图所示)
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形成机制
2山西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
资源型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从制度层面来讲,它也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域,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经济模式,现在要转变山西经济的发展方式,对于对资源已经形成依赖习惯的山西经济而言,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这一点可以从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形成原因中得到理解。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形成是以下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报酬递增
制度报酬递增是指人们在此制度下花费的成本在不断降低,从中获得的收益在不断增加。一项经济制度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制定成本,而此项经济制度一旦形成以后,用于此项制度的花费仅在维护费用上,相对于制度的制定成本而言,维护成本微乎其微。假如把制度看作一般商品的话,随着对此项制度消费人数的不断增加,每个人需要的支付费用是在逐渐降低的。对于山西的资源型经济制度而言,制度报酬递增效应仍然适用。山西在漫长的经济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山西特色的资源型经济体系,而在此过程中,一切围绕此制度形成所产生的费用和损失都可以视为制度的制定成本。资源型经济体系确立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在此项经济制度下以逐渐减少的成本付出,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假如现在彻底打破这种经济体系,再重新建立新的经济体系,那么人们在原先经济体系下付出的成本绝大部分会变成沉没成本,在此经济体系下的获益群体是不会、也不愿这样做的。
另外,以煤炭产业为例,煤炭产业也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生产成本主要是为了获得探矿权和开采权的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以及其他一次性的固定成本投入(主要用于购买大型开采设备和技术),还有以后随着开采量增加而支付的可变成本。在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固定成本占据了绝大比例,可变成本所占份额很小,相对于固定成本而言甚至可以忽略,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煤炭开采数量的增加,分担在每单位煤炭上的平均成本是在不断减少的,所以煤炭企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也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在此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流向煤炭产业,煤炭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会慢慢膨胀,最后形成“一煤独大”的资源型产业格局。
22不完全市场
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信息的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市场复杂性、市场刚性等因素。由于市场总是复杂多变的,人们不可能事先准确把握全面的信息,加上人们受到主观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个人偏好的制约,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按照初始设计的方向演进,有可能一个偶然的因素就会改变制度变迁的方向,并且在此方向上形成一种“惯性”发展。
以山西的煤炭市场为例,由于煤炭分布和煤炭开采的地域性,以及煤炭生产的周期性,造就了煤炭这种商品的区域垄断性,这种垄断因素扩展到煤炭市场就造成了煤炭市场的结构刚性。一方面,山西长期作为我国重要煤炭供应基地,长期的市场发展使其形成了煤炭需求结构刚性;另一方面,山西长期的煤炭资源优势和煤炭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也使得煤炭供给呈现出一定的刚性特征。煤炭市场的结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支撑了山西资源型经济的“惯性”发展。
23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不仅出现在市场经济中,还存在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正是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大量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制度变迁陷入“锁定”状态而长期存在。在长期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当人们已经适应并且采纳了某项制度形式以后,随着对此制度“消费”人数的增加,人们会在此制度下逐渐形成一大批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关系,正是这些契约关系的大量存在,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即使这项制度安排可能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人们也往往会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交易成本的影响,而拒绝接受更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山西资源型经济长期处于锁定状态,这也与交易费用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
24利益因素
制度变迁陷入“路径依赖”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利益因素的影响。一个社会的组织状态深刻地影响着制度引起的报酬递增状况,从而决定着制度变迁的轨迹。也正是因为这些组织是存在着自身利益需要的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对现存的制度运行路径有着强烈的需求。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会力求巩固现有的、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即使可供选择的体制比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一旦制度变迁中形成路径依赖,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发展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更方便些。另外,利益集团的矛盾也提供了制度变迁的动力。一种社会制度之所以长期陷入低效率的锁定状态就是因为各种利益集团的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或是占统治地位的利益集团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竭力维护现有的体制,并限制各种企图进行制度路径替代的其他利益集团活动的结果。
3山西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自我强化机制的分析
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也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强化。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是以下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1初始成本的设定
一项制度的设计和实现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或固定成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进,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大规模初始成本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以后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这是因为,一旦将大批资本用于某项制度的建立,这些资本就只能用于此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即形成很强的资产专用性,无论建立起来的这项制度是否有效率,这些资本无法从该项制度的建立中退出来。即使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遇到了更有效率的制度选择,因为资本在此的专用性很强,也只能锁定在这项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中。一旦退出这种制度模式,大批的固定成本投入就将变成沉没成本,人们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由于初始成本的设定,往往将人们锁定在一定的制度模式内,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锁定。
对于资源型经济体系而言,同样也会因为其巨大的初始成本投入而形成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从而将其经济发展模式锁定在资源型经济范围内。
32学习效应
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逐渐壮大自己。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但变化的方向却取决于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行动个体所具有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其对回报率的预期;现有制度框架提供激励机制,迫使人们和组织学习,获得技术和知识以求生存;而这些技术和知识与组织取得这些技术和知识的方法将逐渐地改变现有的制度或者进一步加强这种制度的“惯性”发展。
在资源型经济体系内,相关组织和制度获得的技术和知识大部分都集中在资源以及与资源相关的领域,因为在这种经济体系内,从事与资源相关的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和生产,能比其他相关知识、技术的学习和生产带来更大的收益。受现有制度下主导思想的支配,人们主动或是被迫从事与资源相关的技术、知识,从而使这种学习效应形成巨大的规模,并且不断壮大了资源型产业,使资源型经济的特色进一步加深,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加根深蒂固。
33协作效应
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以及具有互利性质的组织对制度的进一步投资,实现了制度发展的协作效应。
同样以资源型经济体系为例,经过长期经济体系的选择与发展,最终形成资源型经济的地区,也会伴随着经济体系的建立而产生大量与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和产业。适应了这种经济体系的组织可以在现有的经济制度框架内获利,为了追求更大的获利空间,在没有其他更大获利机会可选择时,他们往往会利用他们在这种经济体系内积累的力量和优势去和其他组织缔约,进一步加强这些组织在这样经济体系下的垄断地位,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或者这些性质相同的组织为了实现规模效应,彼此分工、协作,一方面加强对该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加强这种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收益的制度的建设和投资,使得这种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自我强化。
34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机制中也因为存在适应性预期才使得制度选择的路径进一步被锁定。以特定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的盛行,会使行动者形成对该制度的适应性预期。在存在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人们在现行制度下不断提高对制度的预期收益,从而为维护这项制度而进行更多的制度投资,这无疑会降低这项制度持续下去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资源型经济相互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报酬递增,长期的能源高价格、高收益,使人们对从事资源型产业投资的预期报酬不断提高,从而不断增加对资源型产业的投资,使得社会上过多的生产要素流向资源型产业,这才使资源型经济发展路径保持下去,并且得到进一步的自我强化,最终形成了资源型经济“锁定”。
4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路径锁定分析
通过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和利益因素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再由于初始成本的设定、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作用使得这种路径依赖得到进一步的自我强化,最后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路径锁定”。
41山西经济发展路径锁定的经济学解释
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经济区域而言,资源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资源以及和资源相关的产业上,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很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向都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无论资金投放在哪个领域,其本质都是逐利的。但是,在资源型经济区域,由于其经济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其投资的方向仍然集中在资源领域。加上我国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很不健全,外部性成本并未在能源价格中得到体现,造成能源产业这一领域很高的超额利润,即资源租金。所以,能源产品价格也就成为了社会投资的方向标,一旦能源产品价格急剧上涨,大量的资金会投向能源产业及相关产业领域,而一旦价格下降,能源产业部门的经济利润和要素收入就会下降。但是,由于能源产业资产专用性强、沉没成本大的特点,使人们不情愿付出改变发展路径所带来的短期损失,而倾向于维护既有的利益关系和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了各种生产要素很难从能源产业流出,形成了锁定效应。锁定效应会在很大程度上扭曲资源配置,导致产业结构刚性,降低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一个行业中的沉淀成本越大、资产专用性越强,其进出壁垒也就越大,锁定效应就越强。在资源型经济体中,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不发达,抑制了非能源产业的资本需求及需求能力,导致资本的使用长期锁定在能源产业以及煤炭加工产业、配套及服务产业、相关基础设施等领域,明显减低了资本使用效率,无形中扩大了资本投入的风险。
42路径锁定的数理分析
本文在此延伸了雷丁教授在技术变迁中路径依赖所建立的模型,并借鉴演化博弈论中相关思想,对经济发展的路径锁定进行简单的数理分析。
假定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满足现状,从事制度创新的;一类是在现有制度下从事生产的。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用F来表示,非正式制度用U来表示,非正式制度存在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其中非正式制度的有效存量对正式制度的弹性小于1,即有, 表示非正式制度的有效存量,制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进入生产函数。
考虑到制度对效率的影响,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中间投入的生产函数表示为:
在劳动市场上总的劳动者数量有:
当制度创新发生时,制度就变成了m+1,在第二阶段,进行制度创新并成功的企业对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而没有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如果要在新的制度框架中生存,它们必须向已经成功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学习。因此,对于采用m+1制度形式的企业而言,它们的产出由中间产出的产量决定,其产量可由以下利润最大化问题决定:(其中w为工人工资)
对此函数利用拉格朗日函数求最大值,得到:
此时工资由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的企业决定,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会超过在没有制度创新下工人的工资水平,而在没有制度创新下工人的工资水平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于是有:
当制度创新达到均衡时,企业无论创新与否都没有差别了,他们应对其价格进行相应调整以使在新制度框架下的生产成本等于在原有制度框架下的生产成本,于是有:
当制度创新达到均衡时,在从事制度创新的企业工作的工人与在直接从事生产的企业工作的工人的最终期望收入应当相等,即有:
当制度创新没有发生时,从事生产的工人得到的工资等于他们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而当新的制度框架产生后,即使有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由于进行制度创新并成功的企业对新的制度因素有一定的垄断性,企业愿意给从事生产工人的工资不会高于他们在旧制度框架下工作时可以得到的工资,因此,就有以下式子成立:
而对于从事制度创新的工人,由于他们对制度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新制度框架下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垄断利润应当由他们分享。制度创新成功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小于其在原有制度框架下生产的成本,该企业工人的总收益应当为([SX(]1[]醄SX)]-1) 2tnl2t(m+1), 制度创新成功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大于其在原有制度框架下生产的成劳动力市场出清成立的条件为:
将上述几式代入式(7)可得:
通过对式(12)求导,我们发现创新企业的成本优势会随着非正式制度量的积累而逐渐减弱,直至最后消失。
由此,我们可知,如果进行制度创新的厂商生产成本较小,那么,经济系统中,无论厂商是否对制度创新进行了投入,它们都更加愿意在新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生产,由于可以得到一定的垄断利润,人们也更愿意选择去从事制度创新的企业工作。但是随着非正式制度的不断积累和习得,成本的优势在各个厂商中快速扩散,而当非正式制度的存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制度创新的成本优势则不复存在,创新企业就会失去创新的动力。人们对在进行制度创新企业中所得的最终预期收入随着非正式制度的积累而不断变小,那么当这个最终预期收入小于在另一个类型的企业中工作的最终预期收入时,就没有人愿意选择在从事制度创新的企业工作,即制度产生了锁定。
5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发现,在山西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资源经济的严重依赖,由于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和利益因素的作用,初步形成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依赖;而后通过初始成本的设定、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得到进一步的自我强化;最后,通过自我强化机制的不断增强而产生了“锁定效应”。
山西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路径依赖,要打破路径依赖,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从根本上改变陈腐、封闭的思想观念,培养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可和学习;建设多元教育体制,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彻底解决新知识、新技能的供应短缺;倡导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家的产生;打破自我保护,实现对外开放,促进有效竞争与区域内外的经济、社会合作意识的形成。
第二,改变单一产业结构。对以资源为导向的主导产业进行周期性评估,积极改造、合理淘汰,发挥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扶持极具潜力的幼稚产业,为升级产业结构做准备;完善基础产业,实施多元化,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经济结构向着高层次演化提供基础;改变“偏工业”与工业“畸重化”的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最优经济结构的转变。
第三,改变单一技术结构,促进技术创新。打破以资源开发及加工为轴心的技术进步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机制;其次,加大对高效率、节约化的绿色开采技术及深加工、精加工等提高产品增加值的加工技术的研发,实现既发挥比较优势,又提升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借助“后发优势”,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或自主研发,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曹雯,刘学敏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禀赋条件约束与突破机制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2):32-41
[2]刘安国,李强报酬递增、路径依赖和内生区域增长差异研究[J].经济经纬,2007(6):60-63
[3]刘烨资源型经济转型策略探析——以山西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5):510-512
[4]汤吉军历史沉淀成本与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及其超越[J].经济学家,2009(7):31-37
[5]杨继瑞,黄潇,张松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生、困境与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77-83
[6]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Redding SPath Dependence,Endogenous Innovation,and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2(43).
[作者简介]张潇尹(1982—),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山西财经大学在读博士,政治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