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凯:用中华传统文化打造有良心的食品企业
[摘要]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究其主要原因,是食品生产企业普遍缺乏诚信,丧失道德底线。打造有良心的食品企业已成为当前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打造有良心的食品企业不仅要靠国家的法制,更要靠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许多食品企业在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身道德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和引导员工的道德行为,从而生产出让社会放心的安全食品。因此,在食品企业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提高员工道德素质来提升产品质量,是改善中国食品形象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食品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058-0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对“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放心。然而近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涉及食品企业的重大安全事件却层出不穷。2008年9月爆发的三鹿奶粉事件震惊世界,成千上万名婴幼儿的健康受到损害,更令国人感到愤慨的是,三鹿集团只是在被媒体曝光众多患有肾结石的婴幼儿与食用三鹿奶粉密切相关时,才被迫承认其生产的奶粉受到了三聚氰胺污染,但为时已晚,企业身败名裂,整个国产奶粉的质量至今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反观最近刚刚发生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生产的乳清蛋白受肉毒杆菌污染事件,在尚未出现消费者食用受污染产品出现健康问题的情况下,公司主动对外发布信息,其CEO亲自来华向消费者致歉,承诺48小时内召回问题产品,而国内进口其乳清蛋白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本来是这起事件的受害者,却出于企业形象和利润的考虑,不愿配合召回,甚至不愿被公开企业名称。食品安全事故让许多知名企业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企业忙着道歉,真心悔改,有的企业则没有良心,继续遮掩。
记得谁说过食品的“食”上面是人,下面是良心的良,就是说做食品的要有良心。良心是什么?
良心首先是诚信之心。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深度解析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发现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血液中遗失了诚信的养分,丧失了道德的成分,在食品中使用非食品原料、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制假、售假,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诚信贬值,失信严重!做食品企业,得讲良心、讲诚信,这需要企业负责人目光长远,不盲目追逐经济利益。
良心还是善良之心。有悲悯、同理、同情的心思理念,运用正如、正念的意识和态度,去接纳、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或一种物质的具体表现叫做善良。良心即是善,黑心即是恶。每一家食品生产企业都要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古训,自己做出的产品一定是用善心做出的产品,保证自己能够食用,愿意食用,然后才有资格出售给别人食用;自己都不能食用的产品,绝不能强加给别人食用。
广受网民热捧的“油条哥”——刘洪安通过自身经历给食品企业上了一堂“良心课”。刘洪安得知食用油反复加温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后,就在自己的早餐点推出每天都用新油炸的“良心油条”。他说:“顾客花钱买的是安全营养和健康,咱不能昧着良心,图眼前小利,如果让顾客吃出毛病来,那和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 “良心油条”价格虽高,却销量激增,给他带来了经济效益。刘洪安坦言:“只要讲良心,讲诚信,顾客就能看得到,付出就一定能有回报!”一个小小的油条摊主,却用他的诚信与良知经营着收入并不可观的摊位,用“良心油条”为他赚取了金钱所买不到的赞誉,值得所有食品企业经营者学习。凭良心做生意,不但不会赔钱,还会赚钱,“油条哥”是个很好的例子。
到底用什么方法打造有良心的食品企业?企业必须要靠文化。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如行尸走肉一般。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是一个空洞的躯壳,是不能长久的。用什么文化最好呢?当然用中华传统文化最好。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中国是一个尊重圣贤的国度,中华民族的国民对圣贤无不尊重无不敬重一直到满清。满清到现在的三百多年,圣贤文化衰落,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包括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山东成友集团成立于1993年,坐落于济宁市中区安居工业园,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鲁西南规模最大、最值得消费者认可和政府放心的食品企业之一。集团董事长王城友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他认为“文化理念是世间万物之灵魂。认识一个世界需要知识,而改变或创造一个世界需要的是文化”。王城友十分崇尚中国的儒家文化,坚持将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秉持“好的产品一定是高素质的好人做出来的”经营理念,通过提高全体员工的自身素质,从而向社会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食品,增强公司的社会美誉度,促进公司和谐发展。2012年4月,公司开始在全体员工中引入《弟子规》教育,让每一名员工以《弟子规》为道德标准,从践行《弟子规》入手树立道德意识。《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等儒学典籍编辑而成,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列举了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礼仪,全文共360句,三字一句,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宜儿童记诵,是目前我国许多学前教育机构普遍采用的一部启蒙读物。很多人认为学习《弟子规》只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在迫切需要加强道德建设的今天,《弟子规》对帮助企业员工传承传统文化、形成“忠诚、敬业”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价值。
成友集团在实施《弟子规》教育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企业文化:
第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员工遵循孝道。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我国古代有“百行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之说,孝道是人类特有的伦理范畴,是区别于禽兽的美德。如果一名企业员工对最亲的人都不好,怎么能施仁于别人?人要真正做到了孝道,就不会做出不合格的食品。在弘扬孝道方面,成友集团领导人率先垂范,2013年8月,成友集团举办了一场“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和谐家园”公益活动,在活动中集团副总经理李玉栋,把98岁的奶奶请到了活动的现场,李总经理的夫人及姑姑搀扶着老人走向主席台,在现场为奶奶洗脚,李总经理熟练地端着放入玫瑰的热水盆,一步一步地走上台,祖孙在喜笑颜开的乐融融的幸福氛围中,孙子洗着奶奶“三寸金莲”脚,全场的企业员工无不热烈鼓掌;集团董事长王城友把集团副总经理本家的三叔请到主席台,为以前的不当表现谢罪,现场为王副总经理两叩首,然后把相依为命的妻子薛女士请到主席台,深深地鞠躬致谢拥抱,真情地感谢妻子为家庭和企业发展的付出和贡献。这些行动为在场的企业员工做出了示范,使企业员工更加关爱自己的家庭,从而进一步将这份爱心扩展到社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对社会负责的安全食品。
第二方面以人为本,企业为家。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弟子规》所弘扬的“泛爱众”、“亲仁”实际上就包含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在成友集团,每一名企业员工都被看做公司的家人,彼此之间都像兄弟姐妹一样愉快的相处。每天早上,集团董事长王城友都会带领企业管理人员提前站在企业门口迎接上班的员工,向每一位进入企业工作的员工鞠躬致意,让公司的每一名员工走进公司就感觉像走进自己的家。在公司,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生日时都会收到生日蛋糕;每逢岁末,公司都要组织全体员工吃一顿团圆饭,大家在一起演节目、做游戏,并为在过去一年成绩突出的员工颁发荣誉证书,鼓励大家以更加的努力、更好的业绩去迎接新的一年。集团不仅把员工当做自己的家人,而且把员工的家人也当做自己的家人。曾经公司有一名老员工的父亲过大寿,当时远在外地出差的公司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带着慰问金和礼品前去看望,和员工一家一起过寿。2013年5月,成友集团举行了《弟子规》文化导入一周年庆典活动。在活动现场举行了企业文化标兵的颁奖仪式,公司邀请获奖员工的家属与获奖员工一起上台领奖。在给一等奖获得者颁奖时,获奖员工搀扶着自己年迈的母亲走上主席台,王城友董事长亲自给这位母亲颁奖,当这位母亲接过证书,看着驶入会场的一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时,顿时热泪盈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一场面也深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名员工。生产安全可靠的食品不能只靠一个好人,而需要一个高素质、有凝聚力的生产团队。成友集团通过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宣传,将每一位员工视为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尊重员工、关爱员工,以人文关怀凝聚团队灵魂。正是这种文化理念的正确定位,使员工们在这样一个关系融洽、环境舒服、沟通顺畅的环境中工作,从而能够长效保证产品质量,树立成友食品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做食品企业的核心其实就是做良心企业。只有所有食品企业都成为有良心的企业,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不能包治百病,但它的确可以拯救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食品企业的道德危机。希望有更多的食品企业能够像成友集团一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汲取精髓,发展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把道德基因灌输到每一位食品从业人员的血液中。可以预见,只要坚持下去,若干年后,中国生产的食品一定是安全和令人放心的食品。
[作者简介]傅凯(1975—),男,山东沂南人,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经济师,高级物流师。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就读于黑龙江商学院商品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2年9月,参加哈尔滨商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企业文化、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