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但它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极为强大,甚至具有毁灭性。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好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和传统乡村文化。保护的目的,保护的对策。以传统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为依托,开展对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动态保护工作,使传统的物质文化与时俱进,而非物质文化以其原生态得以传承。这需要强化少数民族村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政府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城市化;少数民族村寨;原生态;动态保护;政府引导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59-03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的原生态村寨犹如镶嵌在云南这块锦绣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傣族傍水而居,那造型别致的竹楼,掩隐在绿色的凤尾竹林或香蕉树丛之中。彝族村寨又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或半山区,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其中最具特色的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民居依山顺势,叠级而上,屋顶相接,上下相通,左右相连,集中成片,层层叠叠。最为有趣的是:这一家的屋顶,便是另外一家的晒场。既节约了建筑空间,又增近了邻里之间的融洽和睦。……不同的民族,其民居的造型、建筑材料、营造方式、房屋选址,村寨聚散,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建筑格局、造型特色等,集中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智慧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1现状
民族村寨(村落)作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重要的活载体,是最能体现其民俗特点的物化形式。许多典型的传统民俗就是依托民族村寨展开的。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文明及城市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和推广,传统文化(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交通闭塞等因素所保留下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显得非常的脆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村落),经济的杠杆作用和追求现代生活的愿望,正在急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村民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他们模仿城市的生活,但又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带有强烈的盲目性。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原来富有传承文化的原生态住宅在村民富裕之后的盲目改建中产生了变异,使传统的民居风格黯然失色,以致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受到重大损失。
近年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保护民族原生态村寨,相应出台了很多措施和办法。比如贵州等地通过与国外合作,以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作为西方后工业化时代产物的生态博物馆,它是以项目为载体来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而项目都存在实施的周期,一旦国外的资金和政府的投入停止,保护也随着就结束了。事实证明,这种生态博物馆的存在并没有很好回应少数民族村民的文化诉求和物质诉求,由于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很难在农业文明色彩浓厚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中奏效。
为改善少数民族落后的居住状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前些年出资修建房屋,让少数民族村民搬迁居住。但收效甚微,有的地方甚至有村民又搬回了原来的住房。究其原因,考虑的角度与方法是静态和片面的,没有真正充分理解和尊重民俗、民风以及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没有村民们的主动参与,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和运作。
保护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的现状甚为尴尬:一方面是专家学者为保护传统民族民居呼吁和措施的力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原生态传统民族民居正渐行渐远,逐渐消失。而且在保护少数民族村落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分歧:一些专家学者希望保持村落原生态的状况,担心现代文明会“侵蚀、污染民族文化”,会加速民族文化的消亡;而少数民族村民则希望通过改变落后的居住状况,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2目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根本目的是:既能保持少数民族村落的原生态特色,又能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原生态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似乎是一对矛盾。甚至一些人认为,所谓的原生态,就是越落后、越贫困,就越是原生态。一旦经济发展了,就不是原生态了。持有这样的观点的人还不少。这是对原生态特别是对原生态保护的片面理解。原生态的保护不是保护它的贫穷,不是保护它的落后,而是要在保留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发展经济,也使得民族文化能主动地受到保护,从而得以传承和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希望保持少数民族村落原生态的状况,尽量避免现代文明的“侵蚀、污染民族文化”。这种担心和愿望是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诚然,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是前工业化(即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城市的发展进入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后,希望能看到一些保持完好的前工业化时代的物质文明,却忘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有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利。“保护传统并不是保护文明的灰烬,而是要让文明的火焰不断地燃烧。”所以,在保护原生态民族村寨的同时,也必须提升村民们的生活品质。不然这种保护是一相情愿和片面的,难以得到少数民族村民的认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首要前提下,在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提高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农村文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能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的原生态和文化资源,又能在变迁中改善和提高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少数民族村落保护的目的绝不仅是“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史学等科学研究提供活标本”,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少数民族村民的生存与发展。在少数民族村落的变迁过程中,保持原生态的形式,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居住品质,适应现代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少数民族村民从物质生活的与时俱进中,守住精神家园,传承优秀的民俗民风。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整体上体现着农耕文化的原生态,即以“自然为本”的朴素理念,是“因地制宜”的典型范例。其居住的形式、房屋的构建、村落的布局、生活习惯等,无不与其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地貌、日照、风向、水势等息息相关。少数民族根据不同的自然地貌、环境、气候等条件,构筑了适宜的生活空间与形式。同时也应看到少数民族民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房屋的建造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原材料浪费严重,居住的条件与生活设施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的变迁与保护工作,应该从村舍民宅切入。必须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尽可能地保持当地的民族特色,保护好原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此为前提,逐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居住品质,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让少数民族村民喜住乐居。
3对策
3.1动态保护
如果保护少数民族民族村寨的工作,仅仅只从形式上作静态保护——博物馆式的储藏与展示,那么,民族传统就成为一种摆设,成为死去的东西,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脱钩,与少数民族村民产生距离,只能让现今的人去回顾与留念,那将是一种难于言表的悲哀和损失。传统文化属于农耕文化,它的发展相对稳定而缓慢;现代文化属于工业化或者后工业化文化,发展迅速而多变。要在现代文化中保持传统文化,就必须以动态的形式,来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面对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原生态的工作,不仅要保护好物质层面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使非物质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存活”的条件和环境,作为“活态”的文化进行传承,这就必须以动态保护方法进行有效保护。动态保护方法是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前提下,保持原生态的造型元素,保留和传承优秀的民俗,对传统的居住形式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有效改革,从而改善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提高生活品质,让生活在其中的少数民族村民喜住乐居,保护与传承互动。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保护工作实施的效果,与动态保护的方法直接相关。动态保护最根本的理念是要动员全体少数民族村民主动和自觉地参与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保护工作中来,尤其在思想观念上提高少数民族村民,特别是年青一代对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自信与热爱,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动态保护是实行动态平衡的保护规划,在这种规划的实施中,优秀的民族乡村文化和少数民族造型元素得以重视和强化,村民与村寨保护是连续互动的关系。根据村寨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使村寨既保持其民族生态的真实性,又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实际要求,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与补充。
3.2政府引导
振兴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必须有政府的引导。要本着“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方针来开展工作,更要让少数民族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以其鲜明的造型特色,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原生态村寨的保护为依托,开展爱我民族、爱我家乡、爱我服饰……等活动,推动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承,振兴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倡导少数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多层面的推进,大力提倡“穿少数民族衣、唱少数民族歌、跳少数民族舞”等。对基层干部职工,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要硬性规定必须至少有1套民族服装、会唱2首少数民族歌曲。在日常工作中,要尽量身着少数民族服装。把少数民族原生态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在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依托下开展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引导还应表现在:
3.2.1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市场化
在城市化和市场化大潮的推进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主动在市场上找到自身的位置,而不是被动地寻求保护。当前,作为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作为活载体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在“市场参与”中才能获得自我保护与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在“市场参与”中被认可才是其在现代社会最好的生存和发展途径。如民族村寨旅游、民族饮食、民族舞蹈、民族服饰及手工艺品等,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多元化发展的华夏现代文化中,璀璨夺目,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许多有益的成分。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但从深层次上讲,却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追寻新的存在意义的和现实努力。
3.2.2建立有效机制
当前,我国在保护少数民族原生态村寨方面的政策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相关的政策、管理以及具体运作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经验。例如,在政策方面如何倾斜,强化村民保护原生态村寨的积极性;在管理和运作上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等。建立有效机制最重要是政策的制定。如何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或是不同层次的文化,出台不同的政策。正确、合理的政策是使机制有效运行的强力保障。
3.2.3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关键是要根据各少数民族所处在的不同的社会或自然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和措施。要本着既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够实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和进一步的弘扬;既要注重发展策略与当代社会发展总趋势相联系,又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及其现实选择;既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发展,更要重视优秀精神文化的发展;既要注重一定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由此所引发的社会效应;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更要保证长远的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原生态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记忆。如果失去了这些传统,就意味着失去少数民族的根,失去了少数民族最本质的艺术,最本真的生活和丰富的情感。而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整体工作的深入,又将会大力地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
3.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民族文化在物质方面主要体现在房屋建筑、民族服饰等;在非物质方面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习俗中。要让年青一代少数民族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必须使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与时俱进。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则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比如传统民居的改造、民族服饰的时尚性等。而非物质文化却要尽量地保持它的原生态,使之能够在物质文化的变迁中,保留住它的精髓。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基层政府各级官员应该引导少数民族村民强化传统民俗是传统民族文化之根的观念,是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之本,是引来凤凰的梧桐树,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宝藏。同时,要改造落后的设施和选择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使少数民族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让少数民族村民在村寨原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得到实惠。提高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少数民族村民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4结论
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除了政府的正确引导,还必须有全社会的参与。并且,更应强化广大少数民族村民保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以及自觉传承与发展的意识。既要把物质层面的文化保护好,更要给“活态”的民族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要以动态的、发展的保护观来全面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得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让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各种优秀成分能够完整地传承。
在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的基础上,要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持当地少数民族特色,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民族元素、民族文化,充分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的生活条件,逐步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使民族村寨原生态的保护主动和自觉地融入少数民族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动态平衡中发展,以“活态”形式得到传承。
少数民族村寨和村舍作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重要的活载体,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整合。一方面,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精神作用;另一方面,其物化形式又可转化为具有宣传和展示的文化产品。总之,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仅仅是对于遗产物质外壳的保存,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与继承,使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犹如源源不断的泉水,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陈来生.风俗流变——传统与风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杨志明,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宗亮.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文化建设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6]高永久,刘庸.城市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48-54.
[7]杨福泉.让村落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水之源”[N/OL].2009.3.3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338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