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分析

2013-12-29 00:00:00董徐飞马素英
中国市场 2013年44期

[摘要]本文从品牌创新和完善产业链两方面入手,对韩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韩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79-03

在陕西省“十一五”规划中,省政府提出了强化一个国际旅游大都市,建设六大品牌旅游景区,完善八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战略规划。韩城市被纳入六大品牌旅游景区中,其历史古城区也被列入八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中。这对于将韩城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拓展韩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具有开拓篇章的意义。

1韩城市旅游产业优势分析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处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华夏文明起源核心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有着“文化之乡”和“史学故里”的美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1悠久的历史、厚实的文化底蕴,为韩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和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主要客体,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1]。

韩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六大古城之一,具有异常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的美誉。以“史记韩城、风追司马”为突出的人文文化,以司马迁墓、挟荔宫、梁代村两周古遗址为代表的墓陵遗址文化,以党家村、金城明清古街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龙门书院、韩城书院为代表的重学文化,以及以古渡龙门、重温母亲怀抱,感受黄河盛情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普照寺、大禹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为代表的庙宇宗教文化,15处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处古建筑,共同形成了韩城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新时期韩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交通通达度日益改善,地区可进入性逐渐增强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距离千年古都西安240千米,处于秦、晋、豫旅游大区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

目前,随着韩城市经济总体实力的持续增强及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知名度的扩大,其交通体系建设相应不断得到完善。108国道、304省道、西禹高速、京昆公路均穿境而过;西(安)侯(马)铁路、西(安)太(原)铁路辐射华北,并开通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市直通北京的列车。近些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对境内的各旅游景点的专用交通线路的建设力度,使司马迁祠、党家村、普照寺、大禹庙等旅游景点连为一体,旅游交通方便快捷[3]。交通通达度的日益改善,增强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使韩城市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

1.3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旺盛,为韩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前,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识越来越高,旅游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旅游活动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和个性化。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1.5亿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10亿人次,同比增长的幅度相当大,旅游消费市场增长快速。据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旅游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3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初实现了翻两番的任务[4]。在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十一和中秋节假日期间,旅游客源市场突破本地限制,省外游客和国外游客人数也在大幅度增加。

随着西咸经济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大区的实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落实,必将使韩城传统客源市场区域的经济更加持续向好发展,为韩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市场需求,韩城必将成为陕西一个新的热点旅游城市。

1.4旅游格局基本完成,旅游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旅游格局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对于旅游资源、旅游特色在空间范围内的配置和分布,是高度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特色,激发旅游潜能的基础。

韩城市旅游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格局,即东部黄河及滩涂资源带,中部108国道人文景观带,西部山区自然风光带三大部分。其中人文景观带,初步形成了四大旅游特色,即:司马迁纪念体系、古城文化、黄河龙门奇观和党家村民居民俗风情,并开发出南司马、北龙门、中古城、东古村四大景区和韩城一日游、二日游两个主导产品[5]。旅游格局的基本完成,将会进一步提升韩城旅游资源的集聚优势,提升品牌文化,促进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2韩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韩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近些年来的开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省内外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其旅游产业还停留在文化旅游开发的初级层次,无法更好地满足旅游活动越来越显著的大众化、社会化、年轻化的需求。

2.1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替代效应严重

韩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类旅游资源众多,其中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东方人类传统居住村寨活化石”之称的党家村更是极富盛名,名扬当地。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与韩城市紧挨着的山西省也是以古民居古建筑驰扬海内外,而且名气更大。如: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常家大院等,知名度高,影响力大,非常容易对韩城市旅游造成替代效应,导致客源市场被分流,旅游效益下降。另外,还应该注意到,韩城周边更是分布着许多大的旅游城市,如:以历史文化资源著称的西安,以红色革命圣地著称的延安,还有历史更为悠久的太原古城等,知名度则更大,可观赏游览的价值更高,更容易吸引旅游消费者前往,相应的导致韩城旅游客源市场被缩小,旅游者前往游览的积极性受到下降,不容易被外界所知。

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在优先发展旅游业,而且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人才资源、建设资金等,相互抢占旅游客源市场,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韩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2.2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建设不足,旅游开发层次低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是市场的表达形式[6]。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充分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规划、设计、重新包装与定位,进而形成自己旅游文化品牌生产力跟竞争力,实现资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市场经济效益。

韩城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潜力,但是从现实来看这些旅游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许多景区还是以展示单一的内容为主,旅游者只能得到参观游览的浅层价值,参与性项目不多,不能很好地吸引旅游者,没有充分将旅游资源的功能发挥出来。比如名气很大的司马迁祠,还有民居瑰宝党家村,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配套设施和深度的内容展示平台,导致游客并不能很好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得到充分的旅游价值体验。还有黄河风情、古渡龙门,这些本可以使游客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阔,领略到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实际开发都很有限,企业市场化的运作成分极低,严重制约了韩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3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相应硬件建设滞后

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以旅游设施和服务为条件,向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旅游接待能力更是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游客出游的积极性、参与性及停留时间的长短。

目前,韩城市各个景点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待完善,无法容纳大规模的游客。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景区停车场严重不足。除了著名的司马迁祠有一个中小型的停车场之外,其他景点要么没有停车场要么就是只有一个简陋的停车场;二是景区配套饭店跟宾馆缺乏,导致游客吃住都得赶往市区;三是景区旅游纪念品出售点(一条街)基本没有;四是各景区的环游机制不成熟,环游车辆没有;五是公共厕所、游客休息区、公示牌等基本缺乏。韩城市必须认识到目前的不足之处,下大力气进行完善。

2.4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一是旅游线路单一,缺乏特色。七家较大的旅行社,所经营的精品旅游线路大同小异,差异化体验不明显,特色不突出,无法满足游客越来越突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二是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目前所推出的旅游纪念品只有花椒(大红袍)和扫帚两种,种类少,档次低,包装粗糙,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不高,无形中缺失了旅游购物板块。三是定点旅游购物中心和专业化产品生产部门还没建立,现有的产品制作主要是当地居民自发行为,属于传统作坊类,开发、生产、销售体系无法构成。四是旅游大环线产品尚未建立。当前,韩城的旅游线路仅局限于周边一两个临近地区,与关中、陕北及山西相关旅游产品的衔接还不充分,专项旅游产品少,区域联动机制还没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不强[3]。

此外,还存在宣传不到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韩城市旅游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3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3.1积极增加现代元素,不断提升旅游竞争潜力

当前,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熏陶、生活体验和娱乐享受的追求,逐渐由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向这些领域转变。旅游业与金融、体育、音乐、保险、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更加广泛,现代化元素需求更加迫切。如何实现旅游业的现代化改造和产品服务的升级换代,更好的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求,是化解旅游资源同质化困境,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韩城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主动积极满足旅游产业领域的现代化消费需求,挖掘各类境内旅游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体现旅游的文化元素和功能,凸显鲜明的旅游特色,形成新创意、新内涵、新的表达方式。同时增加旅游新体验、旅游新服务、旅游新媒体、旅游新休闲、旅游演艺新产品等旅游产业新的组织形式、产品方式和竞争态势,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品牌和优势,消除替代效应,促进韩城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3.2引进大型文化产业公司,全面提升开发层次

为了改变韩城市旅游企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可以积极引进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入驻,通过科学化的规划,来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开发层次;通过专业化的经营,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革新陈旧理念;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打造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韩城市旅游竞争力,带动韩城市旅游产业全方位快速发展。

比如2010年西洽会期间,韩城市与陕西文化投资公司合作签约的“史记韩城,风追司马”历史文化景区的规划建设项目,极大地发挥了韩城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对于打造韩城成为真正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司马迁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3.3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巩固发展基础

韩城市要不断提高相关旅游设施配套的市场化程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商业模式在旅游中的应用,推动旅游企业自主创新。以更加完善和有质量的旅游服务价值,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迎赶现代化旅游方式和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新潮流。具体做法:加大景区停车场、居住性酒店宾馆的建设力度;加快设置旅游纪念品出售点、深度内容展示平台;加快各景点的环游机制协商,尽快实现各景点的环线游;完善和补充公共场所、游客休息区、指示牌等的数量。

3.4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鼓励社会资本平均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旅游企业面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旅游市场经营主体,促进旅游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大旅游业与金融、体育、信息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广泛结合,推动旅游业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切实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具体做法是:利用科技、资金、现代化创意、智力等因素,设计和研发有文化底蕴的、有地方特色的、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将史圣司马迁、鲤鱼跃龙门、黄河风情等特色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断加深游客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体验和对文化时空上稀、奇、古、怪与美的追求;加快旅游大环线产品建设,使其与关中的历史文化景点、陕北的红色革命圣地以及五台山、平遥古城等相关旅游产品充分衔接,形成区域联动;加大主题特色博物馆建设力度,包括古建筑展示博物馆、司马迁纪念及史学研究博物馆、青铜器展示与制作博物馆、帝王陵墓揭秘博物馆等特色吸引物;增加其种类,深化其内涵,提高其档次。运用这些现代化措施,不断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缺陷,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3.5扩大旅游品牌的全面宣传,提高知名度

充分借助现代市场营销手度,完善旅游领域开发理念、推广方式和营销策略,借助科技、网络、传媒等现代快捷传播方式和举办主题活动、设置广告牌、加强景区协作力度、教育动员等传统宣传方式,不断扩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巩固既有消费市场,同时开拓新的消费热点和市场。

一是韩城市必须与各主流媒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间断对韩城的旅游形象进行宣传,加深国内外游客对韩城旅游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吸引更多人来韩城旅游;二是韩城市可以借助大型文化传播公司,将当地的民居瑰宝党家村、人文史圣司马迁、梁代村两周古墓葬遗址等拍成专门的主题影视剧等文艺节目在全国热播;三是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及周边景区的协作,整合多家旅游资源,对外发行“旅游一卡通”,让游客以较少的花费游览多家景区,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韩城旅游;四是联合重点景区、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大型商场以及航空公司等企业,通过“餐饮送旅游”、“住宿送旅游”、“购物送旅游”、“乘机送旅游”等不同途径和多种形式,向广大新兴客源市场派送门票,成熟模式可借鉴2013年华山向北京市民派送门票的做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将韩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展示,让更多的游客来韩城旅游,体验传统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黄河文化和特色商业饮食文化等,得到不一般的旅游新体验。

3.6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教育和引入机制,与西安、咸阳、渭南等当地高校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定向培养和输送高层次旅游人才,为韩城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创新源泉;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聘用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学者作顾问,成立韩城旅游发展规划咨询委员会,以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韩城的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三是加大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补漏、专业培训和服务意识,充分释放旅游产业专业经验价值,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四是要充分发挥市乡镇各个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政策效用。

参考文献:

[1]范保宁.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景区定位[J].商业研究,2001(1).

[2]陈淑兰,张宏乔,穆桂松.基于中部旅游合作的六省市省会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9(5).

[3]赵欣,苏丹.韩城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4]韩城市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数据.2011,01,07.

[5]王卫民.韩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6]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