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态势、问题与发展方向探究

2013-12-29 00:00:00张曙光
中国市场 2013年47期

摘要:认为2013年中国前三季度的超预期增长主要是因为政府下半年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指出政府出台过度刺激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以对外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增长,这是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并提倡发展新型能源,鼓励群众参与监督环境的治理。

关键词:对外投资;产能过剩;投资依赖

中图分类号:F124

一、中国当前经济的总体态势

中国当前经济总的态势主要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国民经济增速略有回升。日前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经济运行结果,一季度GDP增长率为7.7%,二季度为7.5%,三季度则为7.8%,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二是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三是劳动力供求持续下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显示,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年同期相同的88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减少13.9万人,下降2.5%,求职人数减少约39.2万人,下降7.3%。与上季度相同的95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减少23.2万人和25.6万人,分别下降4%和4.7%。四是外汇储备余额继续增加。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66万亿美元,比6月末增加0.16万亿美元。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1480元人民币。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国经济转型换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内在趋势不大合拍,也同很多机构和人士的预测开了个玩笑。2013年年初,绝大多数机构预测经济增长将kbsGvva/Mt0lP+zI2QYHyD36b+EAeZcj6jltEHfP2vM=出现强劲势头,最高将达到9.3%,大多数预测在8%~8.5%,结果是前两个季度出现连续回落,使得很多机构进行修正,预测第3季度还会回落,结果又发生趋势性预测失误。于是,人们对这种反弹的出现及其原因和未来的走势发生了分歧:究竟是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还是政策刺激,回升不稳,隐忧加剧?

二、存在的问题:投资依赖与产能过剩

三季度的超预期增长主要是因为政府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2013年1~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比上半年加快了0.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8%,大大高于第1季度的30.3%,表明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过度和更趋严重。原来停建的高铁项目纷纷上马,早已立项而未动工的项目,如广东湛江的钢铁项目也已开工。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占总投资的25%,房屋销售也比较活跃,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房价也在一线城市带动下继续上涨,地王频现,也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要求相背而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消费和净出口不同,投资在当期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而建成投产,就转化为新的总供给的一部分。因此,投资的结构直接决定着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率。如果投资于供给不足的部门和产品,那么就能增加供给,满足社会需求,缓解供求矛盾;如果投资于供过于求的部门和产品,那么就会加大产能过剩,造成巨大浪费。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很多行业和产品都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产能过剩并非今天才出现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症。然而,20多年来,产能过剩现象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政策收紧有一些效果,政策松动,又死灰复燃。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3号)开始第一波调控时,列入淘汰产能的行业只有3个,2013年7月26日~9月16日,工业信息化部连续公布了3批19个行业淘汰产能企业名单,经历10年调整淘汰,反而增加了5倍。最近,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重点锁定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行业,并提出了未来五年化解产能过程的 “路线图”。《指导意见》不仅指出了具体的治理目标,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例,要求“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基础上,通过提高财政奖励标准,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等措施,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2015年底前再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具体思路,即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批,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严格环保等准入条件淘汰一批。应当说,这一思路是正确的,关键还在于如何真正落实和实施。

产能过剩其所以成为顽疾,病根在体制上和政府身上。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和不合理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产能过剩的主要推手,产能过剩产业进入易,退出难,再加上退出企业面临资产损失、债务处理和失业人员安置等现实问题,更增加了调整的困难。要知道,从本质上看,产能过剩是个市场问题。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如果某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必然会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经营中失利和竞争中败北的企业会自动退出市场,整个行业就会回归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用不着政府操心费力。然而在我国,产能过剩是政府行为和政府竞争的结果,也成了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出台的《指导意见》已经是政府今年内第七次强调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因为,作为一个发展型政府,过度地干预经济运行,混淆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颠倒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企业化倾向严重,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投资型企业,借助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资本运作,且组织得像一个一般的公司,官员行为也更像企业老总,其中心任务是通过各种手段扩大投资,以便创造更多的GDP和更多的财政收入。政府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但又不承担市场竞争的后果。正是地方政府预算的软约束,可以借助权力,与民争利,将成本转嫁给辖区百姓,进而以招商引资为名,通过土地、税收、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优惠,扭曲市场秩序,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再加上产业政策的失误,加剧了产能过剩。因此,化解产能过剩也主要依靠市场,不能主要靠政府。如果当政府掌握了对过剩产能进行治理的权力以后,市场就会退居次要地位,也会以种种办法限制市场的作用。

因此,政府不应该采取过度刺激经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趋势,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现在确实有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的需要。中国过去依靠低成本扩张的时代结束了,很多经济发展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总体经济增速走低是合理的,依靠刺激政策强行让经济反弹未必有利。

中国的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都在上升,人口也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而且还要考虑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经济增速趋缓是大势。中国现在仍然是靠投资拉动GDP,而且对投资的依赖越来越大,目前又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大规模投资,只会加剧产能过剩的情况。消费方面,消费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一系列体制调整才能做到,只有收入水平真正提高,消费才能跟上。而2013年的收入增长回落比经济增长回落还大。外需方面,2013年总的来看国际经济形势还不错,但是中国贸易状况并不理想,进出口剧烈波动,服务贸易大量逆差,说明依靠过去的办法已经不灵了,需要有新的增长途径。因此,判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要认清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适应中国经济总体走势,改善增长质量,保持中低速的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经济7%的增长已经是理想的结果。2013年美国经济增速只有2%,欧洲基本上零增长,日本也是2%左右,印度增长下滑,巴西也有困难。中国经济现在的情况相对不错,可以不依靠刺激政策。中国这些年消耗的资源很多,如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3%、钢铁49%、铜39%,而生产的GDP占世界的比重却只有9%。生产效率低,光靠刺激投资是不行的,不如把速度稍微降一点,把力量转移到调整上。这不是说投资不需要增加,有些投资是需要的,但有些投资是不需要的。中国只要稳扎稳打,加强调整,经济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不做好调整,未来的经济风险是相当大的。

三、经济增长的新方向:以对外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转型

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对外贸易增长7.7%,平均看似乎不错,但其频繁的剧烈波动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关注。1季度因虚假贸易增长13.5%,2季度因打击货物旅行下降到4.3%,6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7、8月强劲反弹超过7%,接近经贸委预期8%的目标,但9月份又回落到3.3%,而且出口还下降了0.3%。这样一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从上半年的50.4%进一步降低到49.7%。应当指出,走低是必然的,也是经济调整所必要的,它表明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减弱。在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对外开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加入WTO,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促进了后来这些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现在的一个新政策是上海自贸区的实行,这件事情总得来说是好事情。但其中一个问题是,中国实行自贸区的意图是什么?因为一个很大的背景是美国主导的TPP,上海自贸区和它将来是什么关系?美国自贸区的规则超过了WTO规则,主要是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原则和负面清单原则,那么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规则该如何调整?后续规则准备不准备实施?如果准备实施,可以和TPP接轨,但无法用“围墙”限制在一个区域内;如果不准备实施,上海自贸区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中国进出口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增长率不可能再像过去那么高了。在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开始时鼓励出口是对的,中国也是在外源工业化的道路上成功了,但是长期实施这个政策有困难。那么就得改变和调整,走出去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李克强总理到泰国提出修中国西南到泰国、甚至通过马来西亚到新加坡的高铁,这是可行的,因为,中国在技术上、产业上都有丰富的积累,因此向外来做可能对这个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就需要改变政策和形象,让国外相信中国,才出得去、做得好。不仅高铁,中国很多产业都成长起来了,有技术和能力上的储备,又有3.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走出去的融资问题上中国也有实力,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设备出口信贷,就能增加商品出口和服务贸易,促进经济转型。这样,既可以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又可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是进一步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当然很多限制和政策是需要调整的。而且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不单是国有企业要走出去,民营企业作为重要主体也要走出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都需要努力,但是政府要起的作用不是取代企业去主导,而是创造一系列的条件来保护和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和设备出口走出去,进出口就可以保持5%~10%的增长,再加上内需的增长,可以实现有效率的发展。不仅如此,随着海外投资的发展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提升,相应的服务也需要紧跟。比如,提供出口设备贷款,就需要发展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也需要发展运输服务,这样,服务贸易也会发展起来。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提升的必由之路。

四、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增长

中国这些年经济增长很快,但是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很大。现在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都相当严重,食品安全也成为大问题。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而现在发展的结果把生存环境破坏了。如果生存都成了问题,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应当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并提倡发展新型能源。

以光伏产业为例来说明应该如何促进新型能源发展。中国光伏产业依靠国际市场发展壮大起来,但是遇到国外反倾销就立即出了问题。其实国内也有很大的市场,现在政府依靠建几个大的光伏电站来解决问题很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依靠广大城市和农村安装光伏太阳能,如果让所有的房顶和墙壁上装上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国内就会是很大的市场。因此,光靠政府还不够,得让老百姓都能进入。个人和企业愿意装,初期投资比较大,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政府如果解决了补贴政策、上网政策、电价政策等问题,光伏产业就没有问题。同理,中国可以发展一系列的节能产业、节能设备和节能产品,市场都是很大的。能源结构改善了,污染问题也就解决了。

当然,环境保护的问题还需要政策上的调整。现在很多环保问题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对地方有一些考核,比如对二氧化硫或者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考核。但这个政策导致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考核的领域能达标,污染在下降,但没有考核的领域污染照样在增长,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污染排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出现与企业合谋的现象。所以,这个问题单靠中央政府监管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让老百姓和社会参与。这些问题和宏观经济也是相关的,如果投资都能投到需要的产业和环境保护方面,经济增长也是有质量的增长,我们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曙光.中国转型中的制度结构与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1-8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2011.

(编辑: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