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革命

2013-12-29 00:00:00张静
中国市场 2013年47期

摘要:互联网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其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网络支付变得迫切,进而推动了金融领域的网络化之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则加速了金融网络服务的提升,非金融领域内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对金融领域产生了重大冲击,推动金融领域内租金的重新分配。体制外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租金重新分配是制度创新的结果,而制度的不断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关键词:金融电子化;电子商务;网络金融;信息革命

中图分类号:F832.2

一、前言

从1969年创立至今短短40余年,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联网的创立必然是人类通讯技术的一次伟大革命,而依托互联网而存在的电子商务也俨然变成人类发展史的又一次革命。金融电子化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推动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完善。银行电子化、证券电子化的步伐从来不曾停止,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网上银行的出现,并且得到蓬勃发展。网上银行的产生实现了金融业从实体店到网络服务的转变,是金融领域内运营模式的创新。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产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物流业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功能得到大力的开发和运用,推动了网络金融的产生。伴随着互联网更加广泛的应用,非金融领域内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虚拟币不再是陌生名词,支付宝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各大银行竞相争取的战略合作伙伴,而这一切都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行业内存在已久的利益格局,触动了金融领域的垄断租金,引起了金融业的又一次革命。金融业该何去何从?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革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更为广泛的应用,基于互联网而存在的网络金融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金融领域内的电子化,到全面的网络金融时代,仅仅用了如此短的时间,不禁让人咋舌。

(一)第一次革命:金融电子化之路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此起彼伏的状态,金融业的电子化成为必然。

金融电子化(Financial Computerizing)是指采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和金融决策科学化,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服务,达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金融电子化包括银行电子化以及证券市场的电子化。银行电子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电子资金转账系统为代表的银行办公自动化阶段;二是内部网络电子银行阶段,包括企业用户和家庭用户;三是以互联网的巨大发展潜力为前提的网上银行阶段,之后逐渐扩大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与此同时,证券市场也逐步实现了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是金融领域内部的第一次历史性革命,旨在支持和运作银行业务。本文仅针对银行电子化的高级阶段——网上银行而讨论。

自1995年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在美国产生以来,全球银行业在电子化道路上开始了爆发式的飞跃。1996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一卡通”网上支付金融服务业务,拉开了网络金融在中国的帷幕。其后,各大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因其特有的便捷性和跨时空性得到了广大客户的青睐,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后,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相继出现,构成了网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网上银行只是实体银行的一种网络化手段,旨在支持和运作银行业务,是在网上实现对已有账户的管理,包括余额查询、交易记录查询、转账支付等银行传统业务。网上银行为用户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服务,用户只要开通开户行网上银行服务并且登录其门户网站,便可随时随地管理自己账户。但是,互联网是一把62a31f316d703f3c7ebbbda2d5ce370d双刃剑,便捷服务的背后,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数据传输安全性对网上银行造成致命的潜在危机。各种网上银行盗窃、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迫使银行不得不攻克各种技术难题,提高网上银行安全认证级别和方式,随着工商银行U盾、农业银行Key宝等的研发成功,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保障了用户权益,提高了金融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网上银行的创新和完善,是金融领域内的一场金融业务革命,是金融领域内的一次租金重新分配,但是,既有的壁垒并未打破,金融领域内的垄断利润仍然存在,尤其在金融中介服务相对落后的中国,存贷差依然是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存贷差形成的利润是制度设计中将租金分配给了金融领域,形成了垄断利润,而垄断形成的低效率制约了金融领域的创新动力。因此,打破垄断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第二次革命:全面网络金融时代

有人曾说:“如果电子商务是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么网络金融就是这部发动机的助推器。”提到中国的电子商务,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马云,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999年,中国互联网先锋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网站,开启了中国电子商务之旅。随后的200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创立淘宝网;2004年12月,成立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国于2011年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即《支付业务许可证》,其后共发放四次,共计196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的发放促进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拓展了产业链条。电子商务旨在实现网上商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而这其中资金流是电子商务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第三方支付平台保障了电子商务资金流的安全高效,推动了网络金融服务的迅猛发展。早在2000年3月初,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宣布推动“全球电子商务战略”,旨在通过与国内外网络、软件和电信等产业巨子的紧密合作,全力拓展其互联网业务和电子商务,改变传统发放信贷和收取中介服务费的经营模式,让银行所有业务进入互联网,挑战全球网络金融市场。

网络金融是什么?对网络金融并无统一的权威概念界定,“银行说”认为网络金融是银行;“公司说”认为网络金融是一种公司。除此之外,还有“金融结构说”、“系统说”等。诸如此类,人们从主体、方式和构成体系等不同角度对网络金融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网络金融是对以电脑网络为技术支撑的金融活动的总称,主要表现为金融服务商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

网络虚拟货币的产生,是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虚拟货币是服务资本和货币资本结合的产物,典型的虚拟货币包括各种游戏币以及各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专用货币,用来购买本网站内的各种服务,使用最为广泛的如腾讯公司的Q币,百度公司的百度币,以及可以兑现为大部分国家货币的比特币。虚拟货币以其特有的存在形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

支付宝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从诞生到现在,以其特有的方便性和安全性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喜爱,除淘宝和阿里巴巴外,支持使用支付宝交易的商家已经超过46家,涵盖了多种行业。而其巨大的交易额以及迅猛的发展速度也吸引了各大银行的目光,纷纷与其建立战略合作。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又创新高,达到5.64亿;而支付宝交易额更是超万亿元,日均超过60亿元;仅2012年11月11日当天,支付宝公司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雅安地震捐赠平台上线一天接受45万网民的捐赠,捐款总额超过2100万元。支付宝公司不断根据客户需求创新产品,注定使其成为行业领头羊,也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信任的合作伙伴。银行不再是金融领域呼风唤雨的绝对主导者,市场格局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陆续发放,电子支付市场的角逐将更为激烈。

2013年4月,恒顺电子旗下书迷基金网推出了“现金宝”,但由于有限的影响力未能赢得市场响应。而支付宝公司推出的“余额宝”则凭借其自身优势,推出后便迅速掀起了市场对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兴趣。其后,又有东方财富网、巨人网络、同花顺等相继宣布进军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在注册商标时,也同样沿用了“宝”字后缀的商品名。这些产品的普遍特点,一是收益性高于普通存款,二是安全性高于股票等证券类产品,三是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四是起存金额低于基金类产品。本质上来讲,这些产品均是通过狙击闲散资金购入货币基金,获得远高于活期存款利率的收益。传统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支付中介和资金媒介两类功能,正在逐渐被非金融机构取代,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产生巨大冲击。

虚拟货币的出现,以及各类“宝”的相继推出,是金融业务创新从金融领域延伸到非金融领域的标志,预示着全面网络金融时代的到来。毫不夸张地讲,网络金融将掀起另一场历史性的革命,它不造成流血事件,却更为残酷,也更为激烈。如果传统金融行业忽略它,或者不够重视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改变,它就可能全面接管商业银行的资金媒介和支付中介功能,传统商业银行的垄断租金便不复存在,金融领域的租金将重新分配,传统银行就真像比尔盖茨所说的“如一群行将灭之的恐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三、网络金融对金融领域的挑战

目前,我国网络金融对金融领域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务,以及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一)对金融业务的挑战

如果以往的信息技术是在支持和运作银行业务的话,网络金融则是在改造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媒介和资金媒介职能正在受到严重挑战。

1.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传统的职能,但是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非金融机构的兴起,以及其在金融业务上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此项功能正在萎缩,逐渐从支付服务的主要承担者,蜕变为各类金融中介和金融工具的末梢环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断发展,又拓宽了支付服务提供者的范围,支付中介不再是商业银行的专利,非金融机构开始积极介入金融领域,支付服务的提供者变得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竞争由单维空间竞争转变为多维空间的竞争,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不再是支付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甚至不再是主要的提供者,除了为传统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之外,电子支付市场的角逐也已经迫在眉睫,一个全新的支付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商业银行必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2.金融机构多元化格局趋势明显

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非金融机构的迅速崛起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开始侵占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份额。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为网络金融的跨国业务提供了可能。外资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争夺中来。逐渐形成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并存的多元化竞争格局。而且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新的技术革命一定会出现,现有格局又会被重新打破,金融领域的竞争将更为剧烈。

3.金融业利润来源发生变化

商业银行利润来源主要包括,存贷利差、服务费和中介费。而存款的利率上限是由宏观政策制定者而决定的。存款的低利率是宏观调控为某种特定目的而安排的利率政策,但是却在客观上为银行业创造了垄断租金,而金融业的进入壁垒长期以来都成为金融业垄断租金的保障,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创新的动力,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抑制金融业的发展,制约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而网络金融的出现正在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亦愈来愈明显,中国的金融业必将走出乌托邦,走向世界,参与到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存贷利差早已不是国际活跃银行的主要利益来源,以服务费和中介费为主的盈利模式成为主流。在中国,各类“宝”的出现,必将大大减少银行的存款业务,转而流向收益更高的其他金融产品,客观上体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利率市场化脚步正在加快。

(二)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网络金融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1.对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提出挑战

首先,电子货币是否为通货,目前尚有争议。构成通货的条件:支付手段、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电子货币只具有部分功能,还需其他环节才能实现所有的功能,这对现有货币理论产生了冲突。而作为电子货币的特殊组成部分,虚拟货币的出现则更大程度地对传统货币理论提出挑战。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对流通中的通货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使得货币需求缩水。而其在信用创造方面的作用则是对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巨大冲击,进而可能导致利率波动,影响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对货币供给机制产生影响。传统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但是,虚拟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供给主体多元化,加大了货币乘数,大大减弱了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得货币供给更多地受到经济体内部和市场内部各因素的支配,渐渐脱离中央银行的完全控制,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对传统货币供给理论产生重大冲击。

最后,货币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变动越来越脱离央行的控制,必然使得央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传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利率政策等,这些政策最终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实现的。而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货币乘数的变动,以及货币需求方面的波动,都会最终影响货币供需平衡,加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对宏观调控理论提出挑战。

2.金融监管难度加大

网络金融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不仅对传统金融理论产生冲击,更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会分业监管的格局,与当前网络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出现明显的差异和冲突,也与发达国家早已普遍的混业经营监管体系存在差距。互联网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的进入壁垒,打破了原有的垄断格局,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日益趋同,金融业务综合化趋势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传统体制下的分业经营体系必然受到强烈冲击,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监管体系也必须随之发生改变,从“分业监管”到“全能监管”模式成为金融业监管的必由之路。

加之,网络金融的发展,对当前金融监管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挑战。例如新的产品和服务会出现,由于网络交易产生的新的交易纠纷也会出现,网络的虚拟性又大大加剧了金融犯罪的可能,而目前的金融监管技术和金融立法远远不能满足网络金融的需要。

此外,网络金融的良性发展必须依托良好的征信服务体系,而在中国,征信体系虽然正在逐步建立,但是依然是各自为政,行业间的征信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更何况是整个社会的征信服务体系。而征信服务的落后,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缺乏全面的掌握和了解,极有可能诱发新的漏洞和隐患,制约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启示

世界历史进程告诉我们,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永动机,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会推动租金的重新分配和利益格局的重新配置,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一)体制外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随着一次次技术革命的爆发,各种体制外创新层出不穷,最终打破了既有利益格局,超额利润渐渐消失,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例如,360杀毒软件的免费,打破了原有软件行业收费的传统,推动了杀毒软件不仅需要提供最基本的杀毒功能,还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才能在行业立足。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软件平台,对三大运营商产生了致命冲击,致使三大运营商联名要求微信收费,引起了行业内巨大的轰动,客观上推动了电信行业收费改革,对电信行业垄断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而网络金融的“宝”类产品对金融行业的冲击则更为明显,它直接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利润格局及利率市场化进程。未来一系列的体制外创新还会出现,也必然会推动各行各业的改革步伐,并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租金重新分配是制度创新的结果

从第一家银行诞生起,金融行业的垄断格局即已形成,由垄断产生的低效率成为制约金融业长足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非公有制企业入股银行业,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资银行的限制逐渐取消等,作为金融业最典型代表的银行业逐步打破了国有垄断局面,多种所有制共存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与此同时,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金融业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由资金融通而产生的利润在行业内部被重新分配,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隐形国家信用担保以及利率政策等占尽先机,这在客观上对其他机构形成挑战,也推动了金融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网络金融服务的不断拓展,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猛发展,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非金融机构涉足金融领域,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不管传统金融行业是否愿意接受,租金重新分配已成定势。就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曾经说过的,“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支付宝与银联的正面交火,正是传统银行业感受到危机的表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业要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似乎不再现实,而今,寻找新的突破点来维系生存和发展也许才是上策。

(三)制度不断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而制度创新则是所有创新中最根本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制度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特定的制度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特定目的的产物,为了某个既定目标而存在。但是,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与社会进步必须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如果制度一成不变,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脱节,必然会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阻力。对金融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及对利率市场的管制等,毋庸置疑,在金融业发展初期保护了其成长性,有利于金融业发展壮大,支撑经济发展的重担,但是制度形成的垄断同时也制约了其创新的动力。因此,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态相互协调,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注入活力,成为社会进步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劲松.网络金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陈昕,蒋群星.网络金融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0(3).

[3]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8).

[4]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43).

(编辑: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