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厉以宁
中国市场 2013年47期

摘要:2013年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明显,稳中有升。建议今后应把调整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提出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途径。对国有企业而言,目前重在体制改革;对民营企业而言,目前重在转型。认为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应是初次分配改革,应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调整结构;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社会和谐红利;收入分配改革;城镇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124

一、2013年第三季度经济形势稳中有升,稳中向好

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在第三季度增速明显,达到了7.7%。通常来讲,7%~8%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率,增速过快容易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范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则被认为偏慢,加之我国经济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增速过慢有碍宏观战略的实现。好比骑自行车,骑得过快容易发生事故,骑得过慢车会晃且容易倒。因此,我国保持7%~8%的经济增长率是科学且符合实际的。

二、把调整结构放在首要位置

经济总量固然重要,但经济结构重要性更甚。关于这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与英国在GDP结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对比上就可看出。在GDP结构方面,英国在进行了长达70年的工业革命后,工业已经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器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劳动。而中国尽管国民经济总量大,但在结构上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制品,手工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英国当时已普及了小学教育,并建立了大量中学,兴办了许多大学,每年都会培养大量的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经济金融专业人/Nnj0iBCRommcj+Ax8OLBw==员。中国人口虽多,但绝大多数是农民,少数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懂得近代科学技术及经济金融知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尽管当时中国的GDP总量及劳动力数量都比英国多很多,但由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英国。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是调整结构,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若经济结构不改变,仍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其次,目前我国扩大内需主要依靠投资需求而不是消费需求,资源配置不合理,而调整结构正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们应加大三方面的投资:一是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投资。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大量引入民营资本,使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三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为长远发展做好准备。当投资与消费可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才有可能过渡到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途径

当前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有两个趋势: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特别是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我们一定要跟上这两个新的发展变化趋势,否则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最终被淘汰。制造业在一国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我国的制造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们应加大力度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应重视民营企业在振兴我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世界知名品牌中的重要作用。

四、国企改革和民企转型的成果将是双赢、共盈

对国有企业而言,目前重在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分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国有资本体制改革,较低层次才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就国有资本体制改革而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央所属企业的监管机关,应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20世纪30年代以前,“效率”主要是指生产效率,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同等投入条件下,产出越多,则效率越高。20世纪30年代以后,“效率”有了新的内涵——资本配置效率,在同等投入条件下,以A方式配置资源产出为N,以B方式配置资源产出为N+1,这即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概念对经济生活至少有以下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是资产兼并重组受到重视,因为这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二是过去经常把从事人事、宣传、行政工作的人看作非生产人员,理由是他们不在生产第一线,与生产效率没有直接关系。“资源配置效率”概念提出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人事工作可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宣传工作可调动人的积极性,行政工作可把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些工作都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可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之下设立综合性或行业性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哪个领域缺少资金支持,可加大投资;哪个领域产能过剩,可减少或撤出投资。总之,应把国有资本投资到最有价值的领域,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就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而言,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股份有限公司,不少还是上市公司,表面上看拥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名不副实。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就应该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企业进行治理,并通过股东大会对其进行制约。只有这样,国企与民企才能谈得上公平竞争与互助合作。

对民营企业而言,目前重在转型。转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型,既应重视生产数量,也应重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并树立品牌意识。二是营销方式的转型,不仅应重视生产环节,还应重视产前产后服务环节,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与市场。三是管理体制的转型,家长制、家族制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往往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方式却会阻碍生产效率的提高。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把家族成员持有的股权与企业经营权区分开。同时完善用人制度,用人唯才而不是唯亲。四是管理理念的转型。民营企业的传统管理观念往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开展互助合作,“肥水流入外人田”,有利于实现双赢,也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五、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

社会和谐红利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而显现出来的,它是我国体制优越性的体现。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提高红利,其他国家同样可以做到,但社会和谐的红利却是我国独有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红利,需要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为此,我们应扫清改革路上的障碍、扫清阻碍社会和谐的障碍。社会的和谐要靠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六、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初次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应是初次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赋予农民产权。十八大以后,笔者曾于2012年11月,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到浙江考察,适逢嘉兴土地确权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看到当地农民情绪很高涨,因为土地确权使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宅基地上的使用权、宅基地房子的房产权实现了三权三证。这使得种植业、养殖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进行土地流转或把宅基地上的房子租出去,这些都增加了农民收入。嘉兴市在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1,土地确权以后变成了1.9:1。

第二,促进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力量对等化。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劳动者作为供方处于弱势地位,企业作为需求方处于强势地位。再加上我国的工会对企业的约束作用十分有限,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而农民工没有加入任何工会,权益更易受到侵害。所以应改革完善我国的工会制度,推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地位平等。

第三,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上供求双方力量对等化。当前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上,农户作为供方处于弱势地位,采购商作为需方处于强势地位。为调节供需双方的不平等地位,国外有势力较大的农业合作社及联社。笔者在丹麦、荷兰考察之时,看到一些联社有自己的车队、船队、仓库、冷藏库和码头。而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在兴起阶段,规模较小,今后应努力朝国外的联社方向发展。

第四,改革教育制度。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城市与农村人均教育经费相差悬殊。农村学校校舍差、教学设备差、师资差,受此影响,农村学生读高中的比例较低,读大学的比例更低,这就导致一种怪像——“职业世袭化”,农民工的子女还是农民工。所以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还应下大功夫。

当然,二次分配同样不容忽视。西方国家有句俗话:“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来补。”意为初次分配形成了收入差距,二次分配就进行弥补。而在我国情况却大有不同,初次分配本就形成了差距,二次分配反而扩大了差距。比如城市职工经初次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本就比农民工高,而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机制比农民工要健全得多,这就通过二次分配扩大了城市职工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因此,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着重推动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至于其他方面的调整,笔者认为倒不是特别紧迫。比如遗产税的征收,它应以完善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为前提,不然就没有明确的纳税主体及征税对象。同时,征税门槛应适度,f9EDn137+CU7krEoufgjsUxevu9zv0TL9832iOSitp0=税率应合理,以防止为少缴或不缴遗产税而挥霍或转移财产的现象发生。

七、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有关统计显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以上,超过很多人的预期,主要是因为这个统计把在城市居住了半年以上的农民工都算做了城市人口。如果按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数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与欧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去甚远。按照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计算,假定再过一二十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就需要有12亿人住在城镇,即在当前6亿多人口生活在城市的基础上还需增加5亿多人进城,届时城市恐将不堪重负,城市生活水平恐将大幅下降。因此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城镇化模式,一定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笔者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其中新社区是中国城镇化的最大特色。老城区应进行改造,如改造棚户区、城中村等,变成商业区、文化区、服务区以及宜居区。在试验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新城区,应大力发展商业,吸引民众定居,不能到了夜晚就成空城。新社区建设作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首先应建设新农村,这需要将村的建制改为社区自治,还需要到位的公共服务以及城乡社会保障趋向一体化,这又涉及到户籍制度。将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合二为一,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积分制”与“分区推进制”可双管齐下。大城市实行“积分制”(例如上海)。将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等作为积分项,积分达到要求即可解决户口。在新社区(包括部分新城区),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分区推进”,即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解决户口问题。

八、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于2011年9月刊登一则长篇通讯,标题是“美国究竟应该害怕中国什么?”文章指出,美国应真正害怕的,不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是中美不断缩小的GDP差距,而是中国不断涌现的创新人才。该报记者在北京中关村一家咖啡店调查后发现,该咖啡店几乎每天都坐满了来自名牌大学的博士、博士后,还有一些研究机构的年轻研究人员以及民营企业家。他们整天在那里谈创意、创新、创业等问题。这恰如30年前,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等都是美国大学城咖啡店的座上客。或许再过二三十年,中国大量的创新人才就会从这些人里出现。在我国当前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下,各市场主体应有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并通过产权激励等各种制度鼓励创新,这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方法,也是国家增强竞争力的途径。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福利病”是我们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关于 “福利病”, 比较有名的事件是英国取消为中学生免费供牛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被封锁,处于孤岛状态,食物供给有限,一律实行配给制度。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考虑到战争时期青年人营养不良,实施了一项福利措施,给中学生课间免费供应一杯牛奶。而到了1967年,英国家庭营养情况早已改观,所以政府取消了这一福利,结果导致游行示威、罢工,甚至迫使政府改组;南欧一些国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所以,中国在社会福利方面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有企 业的发展战略[J].中国市场,2011(3).

[2] 厉以宁.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1 (24).[3]厉以宁. 论中国的双重转型[J].中国市场,2013(3).

(编辑: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