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岩石

2013-12-29 00:00:00尹一杰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3年3期

连续几年来,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都在针对中国页岩气的实际储量以及成藏地质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美国的页岩气报告曾经指出,中国很可能是全球页岩(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但很长时间以来,中国页岩气储量等核心问题仍然迷雾待解。

2012年12月初,湖南省科技厅召开了《湖南省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与资源评价》项目评审会,称经湖南煤炭地质勘查院初步估算,湖南省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7万亿立方米。但就在几个月前,来自湖南主管部门却先后发布了9.2万亿立方米和11万亿立方米的不同数据。

事实上,当湖南、四川、贵州、河南等省份先后启动辖区内页岩气的开发引擎时,有关当地页岩气的资源储量、分布区域等关键信息便屡屡刷新。

那么,中国页岩气究竟储量几何?而宣称将动辄数亿大举开发的各大公司又砸下了多少真金白银?一连串的问题隐藏在火热的表象背后,而对于页岩气技术的追逐之旅也还在继续。

储量几何?

关于国内页岩气储量的数据曾出现过9个版本,多数结论也都难成最终定论。

2011年4月,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数据,称中国页岩气储量约为100万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资源量为36万亿立方米,位居全球第一,这也是关于中国页岩气储量数据的首次公开发布。

这一评估结果一时间让中国能源界哗然,而以国土资源部为代表的中国分管部门及其他权威学术机构也随即展开了对国内页岩气储量的初步摸底,但来自各参与方的最终结论却相差甚远。

2012年3月1日,国土资源部对外宣布,称经初步普查,我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这一数据不包含青藏地区。

但5个月过后,中国工程院权威期刊《中国工程科学》杂志又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这篇报告中却指出:“我国页岩气开采资源总量约为10万亿立方米,大体相当于常规天然气的一半。”这篇学术报告的原作者为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地质研究专家。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工程科学》杂志公布的学术结论不具备参考性,“这个10万亿立方米的数据完全经不起科研论证”。

但即便如此,国土资源部与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的储量数据也存在约10万亿立方米的巨额差距。而除此以外,国内学术界也相继涌现出高达45万亿立方米、低至4万亿立方米的相差近10倍的测算结论。这一数据“打架”现象随后也成为各界争议的焦点。

事实上,关于中国页岩气储量的不同数据层出现过9个版本,而由于目前对资源总量的计算并未就国内所有地区和盆地有可能存在的页岩气层位进行分析,多数结论也都难成最终定论。

寻找技术密码

眼下,国内热情高涨的页岩气投资与核心开发技术的缺乏形成了严重失衡。

地表之下的黑色页岩正成为资本争相抢夺的目标,在这场动辄数以亿计的大开发运动中,隐藏在幕后的技术研究者无疑是最受追逐的群体。

与这个群体相对的,则是对技术无限渴望的另一拨人群。山东一家中型石油设备生产公司的副总经理王永林在北京聆听完一场关于页岩气的业内研讨会后,下一个目的地是四川和贵州,那里还将举办几场页岩气会议,可以去认识更多的专家。王永林一边整理着手中厚厚的一叠名片一边说:“这些都是这段时间开会换回来的,这几个月,我印了十几盒名片。”

与此同时,国有能源巨头的铺设之路也已日显轮廓。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中国四大石油公司外,以华电集团、华能集团、神华集团等为代表的非油气能源大鳄也对页岩气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技术攻关。

其中,尤以华电集团的投入资金最为庞大。华电集团副总经理邓建玲是推动公司涉足页岩气领域的关键人物,这位47岁的湖南人从2010年开始便在集团内部投入巨额成本组建研发部门,并于总部设立纯专业技术队伍。

去年2月,华电集团在外界毫无预兆之际宣布与湖南省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将协助湖南推进当地页岩气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并在湘西选取了2个有利区块实施勘探。 然而接下来,质疑华电集团技术软肋的舆论尘嚣四起。

“华电集团下的血本很大,为组建团队,公司不惜代价通过各个途径挖人才,在所有非油气央企中,华电的研发投资是最多的。”曾多次前往华电集团总部进行技术交流的国家发改委页岩气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金川说。

但即便如此,国内热情高涨的页岩气投资与核心开发技术的缺乏形成了严重失衡。在这个持续膨胀略带“泡沫”意味的市场之中,绝大多数参与者仍是核心技术的“门外汉”。

“中国公司两三年之内肯定能掌握页岩气的核心技术,但不是现在。”在壳牌中国前主席林浩光的卸任酒会上,林浩光端着红酒杯回答了在任期间的最后一个问题。(本文节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1月14日刊《页岩气“大爆炸”》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