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2013-12-29 00:00:00张爱国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1期

教学改革之风刮过神州大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改革浪潮:学“洋思”,学“杜郎口”,学“东庐”。有一些地方把我们沿用多年的教学模式否定,课堂成了“表演课”,或者为了追求所谓的“自主探究”而生搬硬套,课堂气氛尴尬。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纰漏”?为什么“洋思”“杜郎口”的模式被照搬过来却不再适用,是不是我们学得太盲目?这就是我今天想要探讨的问题一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首先,教学应当追求实效,不能华而不实。如果只是学习了人家的形式,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花哨,课堂将会变得华而不实,失去实效。一节好课,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起学生的参与面、练习面、开口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能像“厨师”做菜一样,提高自身的“备菜、配菜”能力,课堂中提高自身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导演”能力。

其次,教学应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育专家们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反思自身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总能从自身找到问题,并创造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而且不断总结自身经验,汲取他人经验,使之系统化、自觉化。

再次,教学应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不是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引导学生学。在此环节中一定要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如果出现“偏差”可以给“走错路、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绝不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当堂进行不少于15分钟的训练或竞赛,以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成就感、认同心,只有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才能让课堂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完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找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只针对不懂的问题讲解。大多数学生在懒洋洋地翻课本,积极性不高,更是没人提问题!这是一节非常失败的课,失败在于缺少了对自学环节的引导。

实验二: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找出本章的知识要点,然后老师提问。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仔细观察了学生的反应,或许是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并且有被提问的压力,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翻书,甚至动手去写,但是仅限于对一些黑体字或者遗留的笔记内容进行处理,所以,当被提问知识点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随即便在作业反馈环节中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同学出现了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问题。所以我宣布这节课仍然失败,仍然没有取得实效。

实验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出题比赛”,表现突出的将获得老师提供的“奖品”。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大家都很兴奋,连班里平时最喜欢睡觉的同学也忙着翻书,为小组出谋献策。课堂真的“动”起来了,学生参与其中,开口说话,动笔出题,认真思考,这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课堂吗?但是后来我在评讲学生们展示的题目时,又发现了“瑕疵”,有些题目存在抄袭和重复现象,缺乏原创,实效性仍然不强。

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如:给各个小组分配不同章节的学习任务,先让他们自己总结知识点,然后再针对知识点出题,以及增加课堂上的反馈练习、达标测试环节等,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师每天备课、写教案、做题、批改作业,我们准备了“满箱的东西”,就等在课堂上“倾注”,却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全然不管他们是否需要这些东西,所以他们“领情”吗?我们的工作真的有实效吗?我们真的是在“好心办坏事”吗?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是我们“懒惰”的一种表现,由于懒惰,由于没有抓到教学改革的实处,所以我们并没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假设教师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我们一定会尽量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和他们的心理距离,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