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2013-12-29 00:00:00郭焦丽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1期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提高历史审美感和艺术鉴赏力。

3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树立勇于追求真理的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2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设计背景

学生通过课本、电视、网络及其他方式,对秦汉时期的文化会有一点了解,但了解得不深入、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也比较模糊。为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并引导学生勤动脑、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辩证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欣赏视频《云水禅心》导入。《云水禅心》是一首佛教音乐,它似天籁之音,空灵悠远,沁人心脾。你想对佛教有更多了解吗?请继续秦汉文化之旅。

(二)新课研习

【第一站:走近宗教佛与道】

1 通过完成顺口溜,掌握佛教和道教的基本知识。

师:针对本堂教学,老师编了一段顺口溜,但有几处拿不准,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独立思考完成。

2 感受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师:佛教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生发言)

师:唐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点明了南朝时寺院之多。时至今日,我国寺院更多达7万多处。我们家乡济源有没有佛教寺院呢?

生:盘古寺、济渎庙、麻姑庙等。

师:盘古寺和大明寺是佛教寺院。与佛教相比,济源的道教文化底蕴更深厚。

3 感受济源道教文化。

课件展示:千年道教名山——王屋山,济源一中旧址,对水神崇拜的道教所在——济渎庙等。

师:春暖花开,正是踏青的大好时节,同学们可利用周末到这些地方走走看看,近距离感受一下道教文化,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

4 思考“佛教和道教为什么能在我国古代得到传播和发展”。

提示:从劳动人民、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加以分析。

师: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支柱,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实行信仰自由,我国公民可以信奉宗教,但一定要擦亮眼睛,正确区分宗教和邪教。

5 区分宗教和邪教,坚决拒绝邪教。(课件展示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师:让我们告别宗教,去结识一位用生命抒写历史的伟人——司马迁。

【第二站:史海泛舟识司马】

1 理解《史记》的史学价值。

师:司马迁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伟大的史学巨著《史记》。《史记》有什么重要的史学价值呢?(生分析)

2 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么伟大的作品?(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么优秀的作品,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他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与厄运做斗争的精神。

3 感受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课件展示“司马迁悲愤写《史记》”,学生阅读材料后交流感受。

师:人固有一死,司马迁之死可谓重于泰山,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巨著。中国最早的封建帝王秦始皇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第三站:古城西安赏秦俑】

1 由学生导游带领同学们游秦俑博物馆,感受其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 “七嘴八舌”:西安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出土兵马俑5000多件。假如一位美国游客提出想以500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一件兵马俑,此时文物局征求你的意见,你认为能不能出售呢?(生辩论)

(三)课堂小结

学生动手列提纲。

(四)学以致用

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进尼姑庵的故事。你认为这样的电视情节符合史实么?为什么?

(五)拓展励志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古代中国世界领先,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奋起直追,但祖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她每个儿女去奋力拼搏。(课件展示:沁园中学鸟瞰图,上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共读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相互勉励,为中华巨龙的腾飞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