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学生地图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

2013-12-29 00:00:00王婷婷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1期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它不仅是地理学科重要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初中地理学科长期处于“副科”地位,学生平时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对地图的重要意义更是不放在心上。教师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地图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但是当看到学生每次考前面对大量地图知识不知从何下手复习时,又促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经过不断摸索,我在地图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地图学习的兴趣

在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时,我就告诉学生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我们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学习能力,我们要和地图交朋友,要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就专门安排了《地图》一节的内容,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地理,使用地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是这样引入这节新课的,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台湾岛地图”,问:“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我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开展读图比赛,看哪一组观察细致,获取的信息多且准确,哪一组就取得胜利,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通过这个课堂环节,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而且直接让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初步形成了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求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在使用地图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体会,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对那些从来没有用过地图的学生来说,也帮助他们树立了使用地图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培养运用地图学习的习惯

元认知理论认为,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即读图、识图、析图、填图、绘图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及解读各类图表,选择合理高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上课时力争每节课都使用教材、地图册或多媒体课件上的地图教学资源,以图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把所学知识都落实在地图上,建立起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三、培养地图学习能力

地图学习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地图这一载体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缺乏对学生地图学习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学法指导。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呢?

1 读图、识图。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教学生有步骤地阅读地图。

首先,看地图的标题。地图标题表明了地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记,这是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最后,看地图内容。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一节时,课本上并没有关于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的文字描述,但是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找出欧洲西部主要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8.23“欧洲西部的地形”,知道本区主要的平原、山脉等地形区,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

2 图文转化。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图文转化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地理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能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一一落实在地图上,也能通过地图默述课文内容,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样的读图训练,能使学生在读课文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地图;而在读图时脑海中又呈现出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课文内容。

3 构建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心理地图训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时,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读图、识图、析图练习之后,我要求学生闭上双眼,身体坐正,脑海中呈现出一幅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然后提问一系列问题,如“亚洲都濒临哪些大洋?印度洋都被哪些大洲所包围?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在学生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和准确,为以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教师要积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地图学习习惯和地图学习能力,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