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备课的一些思考

2013-12-29 00:00:00包为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1期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新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备课方面,教师都应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作出积极、慎重且有成效的回应。

一、反思传统备课,误区急需纠正

在传统意义上,备课是指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备课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已有的经验出发,依据教材和教师用教学参考书,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形成教案的过程。大体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小结反思、练习和板书设计等固定环节。甚至,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设计的确定大致也是相同的;教师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多少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多少时间讲解什么,接下来的时间如何练习,最后剩下多少时间总结。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这是僵化地预设教学过程,而且备课的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等等。

二、钻研历史课标。更新备课理念

所有的行为都是观念先行,只有树立正确的、符合新课程的备课理念才能备好课,才能实施好新课程。

1 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概念,它是指有利于实现或达到历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可以分为人力和物化资源两大类。历史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能“用教材”而不能像过去那样“教教材”,可以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历史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资源。教师要立足教材但不要局限于教材,而要超越教材。在课程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吸纳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与同事进行广泛交流,互相启发、激发灵感,同事是教学灵感与智慧的最大源泉。教师不仅要打破心理坚冰、敞开胸怀,在不断学习中丰富自己,同时,还应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以确定应该“怎样教”。

2 确立正确的新型师生观。

新课程方案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某个教学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际上课时也还是有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和达成只能作一个基本的估计和可能性的预测。这是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所做出的一种判断,一个教师教学经验越丰富,对教材吃的越透,对学生了解的越深,他做出的这种判断就越符合教学实际。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预设判断”,而应当发展“生成判断”,一旦出现更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就要及时捕捉,使之转变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亮点”,或拓展、或深化、或升华……课前教师的备课再也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

3 动态备课,全程反思完善。

教师要准备一节高质量的课,环节是多方面的,因素也很多。如学生作为新的主体课程资源的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及时生成教学资源的能力等。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将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作为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来看待,反思这一完整过程尤为重要。每位教师都应该清醒认识到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为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明确有效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社会道德水准、精神品质和人文内涵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是帮助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