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3-12-29 00:00:00朱学文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1期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就是指授课老师在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下,以尽少的时间、物力、精力和人力投入,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让学生多实践,主动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的能力,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我们现在用的历史教材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编纂修订的,教材的内容在设计上往往采取的是“专题”模式,可是在时序性上,往往会让人觉得有一种“形散”的感觉。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却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形散而神不散”,怎么才能做到呢?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求对各个模块和专题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并对其加以优化,使课堂讲解内容达到集约化、主题化、层次化以及结构化,大胆取舍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时,针对这一内容的理论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之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过程中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熟的?③“国共对峙”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④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这一理论思想,具体分析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逐渐从整体上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很好的把握,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基本素质要不断提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跟学生讲清楚,还要分析事件的影响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有很大帮助。教师的基本素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归纳总结能力。历史这门课,知识点千头万绪、盘枝错节,怎样才能让学生较为轻松地快速掌握呢?这需要教师具有化繁为简的概括能力。对某一个问题的分析也需要归纳概括,并不是答得越长越好。这样做学生容易记,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怎样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与学生一起构建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但是一定要师生共同建构。②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的理念有这样一条: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千万不能抱着老观念,一定要敢于探索。相对于老教材,新教材的一大变化就是在每一课中穿插了很多文字图片资料和“知识链接”等内容,这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会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所以合理利用好这些材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三、经常鼓励学生。给学生成就感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一个“叛逆期”,其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但是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很容易失去信心。也有可能在经受打击后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度,不仅要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近期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后,教师接着提出较高层次的目标。通过这样一种分解目标、逐步达成的方式,将学生引导到为触手可及的成功而奋斗的轨道上来。阶段性目标的指定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制定,一定要具有层次性。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开放而常新的课题。教师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自身素质、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做足功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