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外阅读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提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让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资料常常就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在课外阅读资料中学会整合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点,将会使学生印象加深,使他们主动进行分析,这样,对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培养更容易水到渠成。基于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态度的调查了解,作者认为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胸有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认知、探索、理解、思考,把阅读这一特殊的学习活动和课堂学习相结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统一在一起,既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的路径探究
(一)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历史课本史实涉及面多,但是课本文字描述略显简少,同时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外的阅读有很多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与教科书知识有关的书籍,是阅读能否开展和可持续的关键。
1 推荐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对于初中学生,一定是历史本身的魅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不是将指令性的“初中必读之类”的帽子强加给他们,所以诸如人物传记、历史小说,还有近年来出现通俗易懂的《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等这样的书籍很能人学生的眼,才能引起学生的“饥饿感”,激发他们主动地阅读。
2 充分利用相关报刊的知识:结合本地区报刊杂志的特点,作者经常介绍和引导学生阅读《海峡教育报》,其中有关历史学科的栏目贴近初中生,很多阅读内容能和教材同步;也介绍他们阅读在本地区订阅量很大的《福州晚报》,其中的一些栏目既有文学性又有历史性,特别是“闽海神州”栏目,以福州历史为主线,解读中国历史风云,对指导学生的阅读很有实效性。
(二)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1 恰当的阅读引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谈论书中有趣的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去图书馆。学生按照老师推荐的书进行阅读,简单且适当地做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通过多渠道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把阅读到的知识适时地引到课堂,学生能将阅读所得知识用于学习实践,尝到读有所用的甜头,就更能激发阅读兴趣。
2 相关的活动组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历史学习小组编写历史小报(包括“人物春秋”“史海漫步”“读史有益”“历史小知识”等栏目)、历史小论文(如人物评论、焦点评述等),定期展出学生成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些活动,并积极参与活动,从而热爱阅读;还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这类活动主要是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鼓励自主,促学生“爱读书”
1 强调家长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需要将阅读习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因此要利用家长会鼓励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订阅相关报纸杂志。在带领孩子假期旅游过程中多关注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知识,使学生真正“游有所获,玩有所得”。
2 争取学校的配合:教师教学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为了给学生争取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作者推荐学校图书馆订购和更新了更多的课外书籍,在学生午餐时间和社团活动课上播放《大国崛起》《民族复兴》《探索与发现》《百家讲坛》等纪录片。事实证明这些活动是非常有效的,这些书籍和录像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历史教育通过这些途径也得以实现。而教师结合这些知识设计和归纳了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学生不仅完成速度快,准确率高,更可喜的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完成了,这与平时他们对历史作业的态度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