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生涯里,总是不时碰上一些企业老总,向我倒一倒在国进民退的年代做实业的艰辛,然后话锋一转开始羡慕起金融业里各种无本万利的生意来,欣羡之色溢于言表。产融结合一直是经济圈里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被称为“共和国之长子”的央企还是民间各显神通过海的“八仙”,都想从产融结合的大潮中分一杯羹。
但是产融结合一直没能彻底解决一个很实在的技术性问题,就是风险如何控制。德隆系的教训言犹在耳,今天银行的各种“保本”理财产品却换汤不换药地遍地开花。
目前产融结合议题中炒得最热的是互联网金融。马云曾扬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他的阿里小额贷款公司似乎已经探索出一套模式。其实四大国有银行都想吃这块蛋糕,也在做一些创新性尝试,但革新的动力始终不大。如果你手上拥有其他富可敌国的“共和国长子”做你的客户,谁愿意花大力气去招揽那些信用相对无法保证的小客户呢?与其为了几个吃力不讨好的小钱冒大风险,还不如继续在“保本”的理财产品中原地打转。
这或许从某种角度解释了影子银行长盛不衰的原因,中国目前的金融状况为它们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是如何为产融结合的阿基琉斯之踵加上金钟罩,是马云这些开路先锋终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编读飞信:
企业在成长的时候,常常在问“我们能做什么”,企业壮大时却常常会问“我们不能做什么”,恰恰大部分的企业倒下不是因为能做的事情太少,而恰恰是能做的事情太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为了忘却的纪念,对这些倒下企业历程的梳理,可谓有了前车之鉴,如果作者可以结合他们失败的原因,照对当下一些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相信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小Mark 嘉的微博
Re:谢谢你对本刊的关注和建议。温故而知新,正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所传达之意。我们计划每年都以年度专题的形式,对一些典型企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在当下语境中,重获某种智慧和力量。
“微”往来: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吴伯凡:传统出版业转折点已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电子书籍,纸质书籍的传统出版业的冬天即将来临。不过,纸质图书将会作为图书中的高端产品甚至奢侈品,在电子图书大行其道的年代继续存在下去。
@梦已随风飘散:电子书更方便,有个手机都可以随处看,所以,电子书替代实体书不可逆转,各种方法最多只能让实体书更好存在下去,除了收藏,“书”将失去自己的价值。
@mumull世界:纸质出版即使成为奢侈品,也无法保持现有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缩减是大势所趋,如果仅因为相信纸质图书不会消失就放弃自身的转型,那么离默默死去也就不远了,而且这个市场也不是谁最大就能剩下来的。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中产下乡:“小马驹”的归隐商业】做了多年记者后刘荣决定辞职,投入20 多万元租下广东清远里德60亩土地,带上老婆筑起一个“萝卜擦擦就能吃、长着土枇杷”的“小马驹”世外庄园。
@蔡睿 //@石嫣//@分享收获CSA:什么叫中产阶级下乡?中产阶级下乡的原因是什么?国内有哪些中产阶级在做怎样的尝试?21世纪商业评论这期《中产阶级下乡》为我们提供一个不错的窗口。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双面黄怒波】因“冰岛购地”的豪举,黄怒波成为商界的焦点。他梦想在下一个10年,将中坤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度假品牌。黄怒波认为自己是“双重”的,其商人的“狼性”一直在和诗人的“猫性”作斗争。
@liwenhappy12345: 羡慕有能力的人。2011年4月13日,黄怒波完成了历时20个月“7+2”征途(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并到达两极极点)。“在山上走,你经历死亡,也看着别人死亡,你会悟出好多,也就什么都看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