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箕子从一双筷子中看出了国运,显然筷子是更高级的工具。
这年头,欧风美雨把许多事情的本质都弄混淆了,就拿吃饭来说,好像非得拿刀叉吃饭才能标记自己文明、表征社会进步?据统计,全球人口中,以手进食者占最多数,从非洲、西亚、印度到东南亚,多数人用手直接取食。欧美地区的人原本也是如此,无论面包、香肠,用手抓了以后就往嘴里送。英语至今保留“from hand to mouth”(从手到嘴)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收入有限,仅能做到找东西糊口,讲究点的事就免谈了。
人类在旷野生活,四处觅食,找到啥就吃啥,并不特别讲究餐具,直到今天,剥橘子,吃草莓,也不见得一定得拿个刀叉,当然,还真有讲究小资风情的人,吃葡萄干都得用水果叉。见到这种人我也只能纳闷,为何不使筷子,不是更自然些?咱们中国人使筷子不是都使了3000年了?
筷子是个现代说法,以前人管“筷子”叫“箸”。至今,闽南语与客家话仍称筷子为箸,保存正音。《礼记》中指示“饭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饭时不要用箸,以免扒饭时叭达叭达响,不礼貌,估量当时人除了箸以外,还使用勺子之类的餐具。《礼记》还提到另一种餐具“梜”,说“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这梜应当是个公用的餐具,从鼎(大锅)里取用羹汤,可以用梜来取菜,别拿个长柄勺子,跟捞鱼似的到处捞。
刘邦的哥哥刘伯对刘邦不坏,可是刘邦的嫂子却对刘家老二有意见,刘邦带人回家蹭饭,这位嫂子拿梜刮着鼎,弄点声响,让刘邦知道,锅里没东西了。刘邦称帝后,对这位嫂子还有点旧怨,封其子为“羹颉侯”,意思是要他回去问问他妈:还有没有汤饭可以待客?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许多与饮食有关的器物,看出墓主轪侯夫人辛追生前的状况,餐具包括小刀、叉子、勺,显示当时这些富贵人家饮食繁复,必须用到各种工具。这是在家中有人伺候,可以讲些排场,要是出门在外,工具不趁手,或是一般平民百姓,吃饭没有什么花样,所需的餐具一定相对简单。2200多年前,项羽与刘邦会于鸿门,双方剑拔弩张,说是吃饭,自然没有心思。刘邦的连襟樊哙闯席,项羽叫人上一份生彘肩(生猪前腿),也没有餐具,樊哙将之至于盾牌之上,拔剑切块而食。当然,樊哙屠狗出身,刀法利索,用不着刀、叉或是筷子,一般人到了这场景,恐怕连食欲都没了。
平民百姓能吃的东西有限,范仲淹念书准备考试,每日煮粥,放点野菜,置凉后划成几块,“日食虀粥一角”,也能考上科举,像郑板桥在家书中交代,要弟弟给来家里的老农奉上一碗热粥,算是好的。吃这些东西,哪里需要勺子?碗里要有点剩菜叶子,拿双筷子一挑,也就能吃得干干净净,您说筷子多方便,而且用啥材料都行。一般人大概以竹筷子为主,所以箸、筷都从竹字边,其它有用木头、用银子,甚至黄金、象牙。《韩非子》书中提到:纣王用象牙筷,他的叔叔箕子心生畏惧,因为用象牙筷子,必然不用土锅,不吃粗食,不穿布衣,不住茅屋,则离亡国不远,一双筷子可以看出国运,真可以改行算命。
虽说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饮食内容,但餐具却渐渐趋同,饮食相关的文献纪录中,有关筷子的纪录增加,出土文物也说明筷子成为重要餐具。朱元璋建立明朝,大封诸子,把鲁地封给第十子朱檀,建国于济南。1970年代,朱檀墓葬中的许多文物放在山东博物馆。陪葬物品中,有许多鲁王使用的器物,锅碗瓢盆,大小容器都有,其中一双银链筷颇引人注意。两枝筷子用银链锁在一起,使着方便,也不容易丢,还可以自我训练,如何正确使用筷子。
说到这一点,不免对现代人的基本教养有点意见。根据专家研究,使筷子需要协调手部许多肌肉,小孩子发育不完全时,筷子是使不好的。现代人老给小孩使调羹,到了长大了也不肯改,这下可好,许多人渐渐使不了筷子。每回到馆子里,随处可以看到各种使筷子的怪模怪样,有人像拿笔,有人则像使叉子,更有人拿起两枝筷子,好似举起千钧重担;更有人舍不得手上筷子,说事也拿着比画,好像当年张良要“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