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引进了基于随机成本前沿理论的成本效率作为测度区域竞争力的指数,利用1998~2008年中国31个省区的食品制造业数据测度了每个地区的年度平均成本效率并与相应产业地区结构的实际变化进行比较和验证,证明了该指数应用于产业规划和布局研究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成本效率; 区域竞争力; 产业布局;随机成本前沿;验证
虽然我国已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但政府对经济的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力度还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方面。合理科学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应基于特定产业的区域竞争力,而对其的比较和评估目前尚缺乏比较科学合理的量化依据。
一、研究现状
传统的区域竞争力评估与比较主要建立在庞大的指标体系上,与企业实际的微观绩效和区位选择脱节,难以应用于指导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近年来,研究者更多以经济涵义简单明确的单一指标来测度区域竞争力,如荷兰格林根大学的ICOP分析法通过比较地区间工业品相对价格水平、分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成本等方面来评价工业竞争能力的地区差距;郑海涛和任若恩(2005)、蔡昉等(2009)、贺清云等(2010)都用其中的指标来度量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但这些文献有一些共同的缺陷:一是只能度量生产效率,不能度量基于价格机制的配置效率,难以全面体现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二是只度量了劳动的成本和生产率,忽略其他投入的成本和效率。
既包含了相对价格水平也包含了比较生产率的成本效率(基于成本前沿理论)则避免了上述的缺陷,是区域竞争力的一个更简单却更全面的测度。
二、成本效率的概念及测算模型
(一)成本效率的概念
成本效率的概念和分解见图1。考虑某一生产活动,包括两种投入和一种产出y,两种投入的数量和价格分别为x1、x2及w1、w2,L(y)是等产量线,C1(w1,w2)和C2(w1,w2)是等成本线,显然C2高于C1。点P表示一个实际生产者,在对应的投入数量x1、x2下,产出y可行。但y可以通过径向收缩,以更少的投入(点Q所对应x1、x2)来实现,所以技术效率=OQ/OP<1。但Q点仍然不是最有效率的点:Q*与Q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但在等成本线C1上,其成本显然小于在等成本线C2上的Q点,因为在一定的价格体系w1、w2下,Q*点对x1、x2的配置较Q点更有效。所以该生产单元的配置效率=OR/OQ<1。该生产单元总的经济效率——成本效率CE= OR/OP= OQ/OP×OR/OQ=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显然小于1。
在产品的投入要素价格和相关技术给定的条件下,由不同的特定产出所需的最小成本支出所形成的前沿线即成本前沿。在一组生产者中,只有个别生产者有可能停留在成本前沿Q*点,成本效率为1。 但大部分生产者成本效率小于1,即成本无效,它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技术无效和投入配置无效。技术无效是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衡量生产者的效率;配置无效则是指根据各种投入要素价格未能对投入组合进行合理配置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同时,成本效率也考察了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价格与产出的关系,是企业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全面反映。
成本效率以生产者成本最小化为行为决策目标,比较符合目前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实际。针对一个特定的产业,一个地区中全部企业的平均成本效率表征了该地区在这一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地区平均成本效率越高,意味着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体系下,地区竞争力越强,将会有更多资源进入该地区,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将会进一步扩张。反之,这一产业将会萎缩。因此,该方法既可应用于特定地区的产业选择和结构优化,又可应用于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转移。
(二)随机成本前沿模型
成本效率可以用随机成本前沿模型进行测算(Kumbhakar et al., 2000)。
Cit=C(ω1it,ω2it,…,yit)·exp{-uit}·exp{-vit}(1)
Cit为企业i第t期的实际成本,yit表示企业i第t期的产出, ωnit表示企业i第t期第n 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向量。uit是代表成本无效率项的非对称分布的随机变量,服从在零处截断均值为μit、方差为σ2u的半正态分布。vit是满足古典假定的随机扰动项,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σ2v的正态分布,用于捕捉随机因素对效率的影响。 uit,vit之间相互独立。C(ω1it,ω2it,…,yit)是成本前沿函数。
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为单一产出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如下
lnCit=β0+α1lnyit+βnlnωnit+α11(lnyit)2+γnlnωnitlnyit+βnklnωnitlnωkit+vit+μit(2)
成本效率(CEit)表示企业在特定投入要素价格与产出水平下最低可能成本(随机成本前沿)与企业的实际成本的比值。该值越接近于1,说明企业越接近最优成本前沿,效率也越高。
CEit==exp{-uit}(3)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1998~2008年食品制造业的数据。随机成本前沿模型的参数和成本效率都可由STATA软件估计和计算得到,然后进一步计算该行业每个年度每个地区(全国31个省和自治区)的平均成本效率值,即每个年度每个地区食品行业竞争力的有效度量。
成本前沿模型估计需要的数据包括企业总成本、总产量和各种要素投入的价格。总成本由固定资产折旧、职工总收入、中间投入和各种费用构成。企业的总产出采用当年企业工业总产值。制造企业主要投入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及中间投入。企业资本的价格由贷款利息占总负债的比率和固定资产当年的折旧率所决定。劳动力价格为企业职工的年平均总收入,包括工资、福利和保险。本文将中间投入价格作了较灵活的处理,将其定义为中间投入/总产值,中间投入与总产出都是货币形式,实质上是将各种原材料、外购的半成品和服务等虚拟出一个综合的中间投入要素。 一个单位产出对应的虚拟综合中间投入要素的价值,即一个单位中间投入的相对价格。
四、实证检验
为了检验成本效率在区域竞争力测度和产业布局中的应用,略去(2)式的参数估计结果,直接用图表报告成本效率值。
因为区域竞争力的相对变化大多数时候只能引导资源增量的流向,庞大存量的分布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区域竞争力与静态产业地区结构会有不小的差距,但与动态的产业地区结构的变动联系更紧密。因此,采用各省区产值在行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变化来对区域竞争力进行验证,当然产业转移有一定的时滞,劳动密集型产业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迁移的速度要快很多。选取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食品制造业为代表进行分析和验证。本文将该产业转移的时滞设为3年,以2000~2011年每个省区食品产业的份额变化(见下表)检验成本效率对产业转移的指示作用。
将制造业比重极低的6个地区(西藏、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和海南)剔除,在中国地图上用白色标识。然后将剩余25个省区的成本效率值分成5个等级,成本效率最高的5个地区为竞争力最强区域,在地图上用深黑色标记。成本效率次高的5个地区为竞争力较强区域,在地图上用浅黑色标记。以此类推,将25个省区按照竞争力由强至弱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由黑到白的深黑、浅黑、深灰、浅灰和灰白。笔者只绘制了食品制造行业1998年和2008年的两张成本效率图以凸显研究期内其地区竞争力格局的变动。
由图2可知,1998年食品制造业竞争力最强(深黑色)和次强(浅黑色)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以及华北、华中地区,东北部地区是第三、四等级地区(深灰、浅灰),西部省区都是第四、五等级(浅秋和灰白);图3显示2008年区域竞争力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深黑色和浅黑色区域向中间、西部和北部转移: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除山东)都降低了至少一个等级,华北内地基本不变,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竞争力都提高了至少一个等级,内蒙古竞争力的提升尤其迅速。因此,总体来看,食品制造业竞争优势地区从10年前集中于沿海及附近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和转移。
2000~2011年食品业地区结构的实际变化证实了这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除山东、天津)各省份行业产值在全国的份额都有明显下降。山东的成本效率提升了两个等级,其在中国食品制造业的份额也有明显提升。中西部的内蒙古、湖南、四川成本效率等级的提升同时,其产值份额也有明显提高。当然也有极个别省份的产值份额与成本效率变化不一致。
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研究结果与食品制造业类似。因此,从成本效率的测算结果来看,1998~2008年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优势都发生了从集中于东南和华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地扩散和转移的趋势。2007年以后也确实出现了以劳动密集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制造业北上西迁的浪潮。在资本和技术密集行业,我们也验证了成本效率对产业转移的指示作用,只是转移的滞后期长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以成本效率度量的区域竞争力的相对变化通过引导资源增量的流向,缓慢、渐进地改变产业的地区分布及国家的产业布局。各级政府可在把握各行业地区成本效率变化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制订产业规划,促进各种资源有效流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更加合理有效的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郑海涛,任若恩.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J].经济研究,2005(12).
[2]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09).
[3]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06).
[4]Kumbhakar, S. C.,Lovell C.A.K..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本文系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沿海制造企业内迁决策——基于区域的企业成本效率动态比较研究”(项目编号:711711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