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话说Ps

2013-12-29 00:00:00
中国摄影 2013年3期

郑浓:

Photoshop出现已经很多年了,不是什么新鲜事,究其本质,不过是一个暗室变为明室的方式改变。以往的专业摄影师有过暗室辛苦洗印照片的体会,Ps的出现的确解放了生产力,让图片的生产与加工更加大众化。我认为这是继单反相机之后,另一个深刻改变摄影的技术性革命。但是任何技术的便利都是双刃剑,带来方便的同时,一定需要警惕那些不好的方面。现在的美图秀秀、可牛软件等其实也都是Ps的傻瓜集成版,到了平常人手中,作为“自拍+自恋+臭美+骗人”的小工具,给生活增添情趣,无可厚非。但是,专业摄影师还是需要慎重对待Ps这个利器。

在国内,专业的摄影工作者从专业背景来划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美术基础的,这些人因为有着一定的美学在那里把关,所以不太让人担心,使用Ps也是比较有度,不会过分离奇;还有一种是没有美术基础的,这些人往往更热衷于使用后期的一些手段,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遗憾弥补回来,他们本身不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常常将一幅照片的命运交由扩印店的小弟来打理,最后出来的照片颜色惨不忍睹,无论照的是什么,都感觉像是九寨沟的五彩池。因此摄影师一是要自己懂一些Ps的专业知识,另外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吧,否则无论你拿着相机走到哪里,即使是世界尽头,最后也会变成冷酷仙境。

陈攻:

在风光摄影范畴中讨论Ps,我想主要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在这个领域里使用Ps是可以理解的,须知Ps不过是传统暗房技术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化和便利化,正如当我们欣赏郎静山大师的画意山水集锦摄影作品时,不会有人质疑他采用暗房工作的合理性一样,今天当我们使用更容易操作的电脑Ps技术对风光摄影作品进行后期再创作时,也是无需大惊小怪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就是这种“Ps”是不是要有一个“度”的问题,我认为是应该考虑这个“度”的。常看到一些影友发来的风光摄影习作,过度追求完美的光线,并且过度依赖后期处理,以至制作出一些完全违反自然光照可能性的“漏洞”照片。这不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大打折扣。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一个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基础问题。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摄影艺术的真实性恰恰是它存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后期Ps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总是希望“以假乱真”、“无中生有”,特别是希望这种“乱真之假”能被大家“信以为真”,则往往会适得其反的。这里还要提到一些创意性风光摄影作品,大家一看就知道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这种Ps尽管大胆,但是其运用则是得当的,因为它彰显的是一种超现实的作品理念,如环保理念等。

居淼:

风光摄影Ps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度?首先要看度掌握在谁手里,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对风光摄影下一个Ps度的定义。有人说应该以百分比计算,可是模棱两可的定义会对今后出现的纠纷埋下不可预测的伏笔。有人说不提倡Ps,但是拍摄结束后的数字文件与摄影师表达情感相差甚远,又如何体现摄影师的主观思想?两种思想的胶着状态并没有为摄影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创作思路,反而使他们手足无措。摄影本是视觉艺术,摄影师是视觉艺术的创造者,并且每一代优秀摄影师都是在前人的足迹上走过,并向前多迈几步。胶片时代我们受制于技术的束缚,繁琐和不可更改的暗房工艺限制了无数优秀摄影师,而当今数字技术空前发达,我们更应该牢牢把握技术优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说了半天,很多人想听听我对Ps度的看法。个人拙见,“度”是一个社会的集体认知。当你是少数派时,你就有可能超越了大众公认的度;当你是多数派时,你就是社会公认的主流。主流与非主流都曾有无数艺术大师涌现,想套用一句话:“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勇:

讨论照片是否允许Ps,更多的时候是个伪命题,因为“照片”的定义太模糊。用现行的标准是把照片无厘头地分为“纪录”和“艺术”两类,前者除影调外,一根头发也不可增减,而后者可如绘画般随意修改涂抹。

照片的“真实”是人为赋予它的,如果我们想在照片上寻找所谓的真相,一定会失望。照片的意义并非是真实的再现。即然照片的真实从来就是打了折扣的,我们又何必为不存在的真实而守身如玉。

摄影,最重要的是一种表达,而非去呈现一个实在的场景。表达,有太多的方式和手段,运用照相的方法是手段之一,拍照之后对画面的修改,更是加强主观表达的方式。

因为数码摄影的介入,关于对照片修改的话题很是热闹,其实,并没有什么需要争论的,凡是呈现类的照片不容动之毫厘,余下的悉听尊便。

我理解,非“纪实”的照片不仅允许更改、拼接、挪用或与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绘画、DV、装置等混合,还要特别鼓励和提倡。当今的艺术如果还纠结于国、油、版、雕的界定,就有些滑稽了,只要你能最真切地表达,用什么材料和方法还是问题吗?

梁文川:

几年前,“周老虎”等新闻照片做假事件,不光让摄影人颜面扫地,更是将Ps推到风口浪尖上,以致如今一提Ps仍会谈“虎”色变,似乎谁Ps了,像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难免逃脱不被质疑的噩运。Ps究竟犯了啥错?

作为图片编辑,在工作中我不会排斥Ps后的作品,当然这类作品应该是在艺术创作的范畴之内。过去,胶片时代很多摄影师利用相机的多次曝光和暗房技术在画面中叠个月亮,加个太阳,充分体现摄影者的想象力和摄影的功底,少有质疑,为什么数字摄影时代的Ps竟遭如此非议?

以我拙见,“移花接木”式的Ps对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来说是雷区,不可越过半步,而对于艺术范畴的创作,犹如天国和乐园,它会拓宽摄影师的视野,能让灵感犹如泉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在天国或乐园之中,也不要违背自然常理,不可为所欲为。进行Ps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删除、添加也好,调整影调、提高饱和度也罢,目的是要提升影像的艺术感染力,要化腐朽为神奇,如果仅仅是雕虫小技就会得不偿失了。

多点雪中送炭,少点锦上添花。Ps,既不是阿拉丁神灯,更不是洪水猛兽。

陈奇军:

说起Ps,我想起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犹太古谚语。

当我们采用“移花接木”之术“画龙点睛”时,上帝会不会发笑呢?上帝也许认为:我为你们创造了数不尽的精彩瞬间和美轮美奂的风景,你们为何不用摄影工具把它记录下来,却老想着证明比我还高明呢?

摄影者利用Ps工具调整影像时,如果仅想凭借自己所掌握的那些摄影“圣经”去弥补所谓“上帝的遗憾”,必然会遭到上帝耻笑,也会被那些更了解上帝的同类所识破——你差远去了。

真正懂得欣赏的人,并不会仅仅为那些“巧夺天工”的技法或者所谓“完美”的构图而喝彩。在他们眼里,这只不过是小儿科,什么构图、色彩与用光,什么点、线、面,这些是摄影老师评价学生习作时的概念,一幅称得上艺术的摄影作品,除了摄影师熟练驾驭摄影语言创造出的形式感外,还必然要体现他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可以说,艺术家情趣的高下是决定其艺术作品魅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Ps只是一种工具,用好了这个工具会令同行们折服,用不好就会被上帝所耻笑。作为摄影人,自己去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