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胶情”Tying Knot with Photograpic Film

2013-12-29 00:00:00陈光俊
中国摄影 2013年3期

今天坐在这里,撰写对于胶片时代的回忆,我猜想应该是缘于“柯达”不再是影像行业的领跑者与主导者。原来路边随处可见的柯达胶片冲印店,也带着那句经典的“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与我们渐行渐远。

131年前,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努力让照相变得像拿铅笔写字一样简单,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留下自己的影像。于是,无数家庭的团聚、老人的笑容、女人的靓丽青春、孩童的成长,都与柯达联系在一起。那个长方形黄色盒子里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在人们心中,柯达不仅仅是胶片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所以当柯达申请破产保护时,一个时代翻篇了。它的离开,好像一个按钮,触动了我那些过去但不会遗失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中,一次我开车从洛杉矶沿一号公路去旧金山,路过海边小镇卡梅尔。这个小镇以前是艺术家的聚集地,有点儿像北京的东村、圆明园。随着艺术家人群的增长,从事艺术经营的画廊成为这里主要的商业景象。我很随意地逛着一家又一家画廊,走到一个空间并不大的小屋时,我真的被惊呆了——墙上挂的都是亚当斯的原作——《月升》、《半月山》……那些以前只在画册上看到的照片如今实实在在地出现在眼前,而且还可以在离原作一英寸的距离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

当时的感觉,用“震撼”来形容,都是远远不够的。每张作品影调制作的精良度以及银盐带给人们的厚重感,只有亲眼看过原作的人才能理解,任何高超的印刷技术都无法完美体现出纸基银盐的魅力。我仿佛看到亚当斯的手正在显影盆内显影这张照片的情景……他用银盐抒发着自己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他用银盐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想象的痕迹。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这才是我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回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的器材更新为8×10相机。上世纪90年代末,亚当斯的作品震撼着一批摄影师,他就是人们心中的摄影之神,是影像制作的最高境界。为了追求亚当斯作品丰富的质感和细腻的影调,我们一批同好便聚在一起,开始尝试各种可能。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疯狂岁月,几乎每个晚上我们都会聚在北京二环路边的一家羊蝎子小店里喝着二锅头,大声谈论着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为各种细节争论,然后再回到何哥的小屋开始新一轮的验证。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影像产业处于萌芽时期,很多产品在国内根本找不到,基本上都是利用出国的机会买回来的。那时大部分人都在使用T-Max,我们也从国外买回了8×10规格的Tri-X胶片。T-Max在当时使用扁平颗粒技术,颗粒细腻,影像反差漂亮,感光度损失最小,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过我们发现,在对此胶片进行区域曝光试验时,通过冲洗进行影调扩张和压缩比较困难,很难达到两级或两级以上。翻找了大量的国外资料后,我们在当时市面上找到比较接近亚当斯当年使用的胶片——柯达Tri-X。于是又从国外买了柯达8×10规格的Tri-X胶片。接下来是底片的划伤和灰尘又困扰了我们一段时间,为了避免在冲洗时划伤底片,我们将盆显改成了能控制温度和转速的德国JOBO冲机。

带着很多问题,为了提高对胶片的掌握和暗房的功夫,我再次返回美国加州卡梅尔,在亚当斯的助手约翰·塞克斯顿办的工作坊学习了一段时间。在那里我了解到,塞克斯顿为了放好一张照片,在一年当中连续六个月每天放相同的一张底片,直到满意为止。他并没用昂贵的器材,用的是林好夫4×5相机与尼康镜头,放大机是LPL加上尼康放大头,这些设备在我们国内发烧友眼里可能都是拿不出手的设备。但他做出的照片让我们瞠目。塞克斯顿对影像的认真和执著让我敬佩,也深深影响了我。

带着几十本关于胶片冲洗和各种配方的书从美国返回,凡是能买到的黑白胶片,我都买回来试验,不同的显影、定影配方,超过几百本的黑白摄影画册和技术书籍,不停地翻译试验。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配方,也就是现在很多人都在用的PMK配方。这是一个古老的配方,好像是威斯顿的儿子经常使用。底片显影完成后需要后浴,所以底片有一种很重的色罩,但是可以提高胶片的锐度,放出照片后有一种迷人的高光,高光和暗部都有很好的控制,就是感光度有一些损失。

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为了放出一张满意的照片确实达到癫狂的状态。当时一起玩的朋友现如今有的已经是影像艺术家,有的在国际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的在大学当教授从事摄影教育……也很少再为胶片相聚,但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却挥之不去。

面对胶片大潮的退去,很多钟情于胶片的摄影师面临“选择”的困境。事实上,数码与胶片并不是敌对的,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可能。我认为当胶片不再成为人们日常拍照的工具,对于胶片的专业性及未来的发展来讲,可能会是一件好事情。就像书法,毛笔字在今天已经基本丧失了它的实用功能,写毛笔字就成为更加专业化和精神的追求。胶片亦如此。

现在想一想当年让你痴迷的银盐影像将会在当下的数字影像洪流下被逐步边缘化,也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消逝,成为让后人回顾的历史,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在研究的湿版、铂金等古老工艺一样。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吗?是要我们学会放弃,学会迎接新的挑战吗?

据悉,现在柯达公司在进行资产拍卖,在几千项的专利中当然包括着银盐胶片的生产专利。为让这一经典的银盐技术留存,真希望国内的企业家能对这项对我们近代史都产生影响的技术感兴趣,让这项迷人的银盐影像技术继续留存和发展——这也可能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机会。

写到这里,甚念当年那些朋友:何哥、林然、朱岩、翔子、国瑞还有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