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于Ps的认识各不相同,我认为,数字影像时代与胶片摄影不同,胶片摄影时代的创作大都是一次性完成,而数字影像后期技术为摄影人提供了更大的二次创作空间,摄影人应该庆幸自己赶上了数字时代,庆幸能够使用上Ps技术。Ps并非洪水猛兽,它仅仅是影像处理技术而已。
我本身不主张用Ps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前期一步到位拍摄下精彩的镜头更能考验一位摄影师的水平,我本人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一次性拍摄完成的。不过,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一次性做到尽善尽美,有时甚至拍到的都是废片。当面对稍纵即逝的、即便不是那么理想的瞬间时,最好不要放过它,先拍摄下来再说。
下一步,对于这样不够完美的照片应该怎么办呢?此时可以尝试着用一些Ps技术弥补照片的不足,从而让这些照片锦上添花,甚至变废为宝。对于非新闻纪实类的摄影,特别是对于艺术摄影创作来说,这么做何乐而不为呢!这不仅能促使我们学到更多的影像后期技术,也同时让我们体验到了二次创作的乐趣。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我只是用Ps技术裁剪出主题突出、简洁干净的画面效果,理清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稍作裁切的画面表现力更强,更能打动读者。
有人说,风光摄影是靠天吃饭。要等上一个完美镜头并不容易,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加上好运气,才能得到满意的摄影作品。很多情况下,天不作美,时间上又不允许,这些因素都会给创作带来些许遗憾。比如《鸟岛》这幅摄影作品,是在青海鸟岛拍摄的。我当时等了好久一直没有按下快门,希望等待那朵漂亮的白云飘入画面后,再摄下这最精彩的一瞬间。但云儿并不懂我的心思,总是飘浮在我的构图之外,而且云的形状越飘越散。无奈之下只能拍摄两幅,后期用Ps去锦上添花。
《雪域高原》这幅作品拍摄于2010年。那年我去西藏采风时途经塔公镇的一处寺庙,那天天气不太好,一整天都没怎么拍摄。去洗手间时,我手头习惯性地带上一部卡片机,不经意间远处一眺,这座寺庙的造型立刻吸引了我。当时画面外还有一只老鹰在附近盘旋,我暗自企盼着它最好能飞到我的画面内,从而将它定格在理想位置,可是老鹰根本不“配合”。无奈之下我只好回到车上取出长焦镜头,拍摄下老鹰展翅飞翔的素材,当时就想回去后用Ps的方法将老鹰“请”进我的画面。因为原始底图大面积的天空太过空旷,加进一只老鹰后,构图上既有主体又有了陪体,画面随即有了趣味点与神秘感,整个画面也生动起来,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原汁原味的摄影作品固然好,但有时也并非不能尝试一下Ps的方法,来完善一些不完美的摄影作品,这样不仅能让作品锦上添花,有时甚至能变废为宝。但是,凡事都有个度,用到恰到好处,才能锦上添花,反之就会毁于一旦。这也只能针对艺术创意类的作品而言,新闻纪实领域随意运用Ps当然是大忌。另外,如果因为有了Ps技术就忽略了前期拍摄时严谨的创作态度,不但不可取,反而失去了摄影创作的真正意义。
摄影语言的表现手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摄影人不要刻板守旧,不能用过去的习惯和认识衡量当代的做法。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摄影创作的方法和理念都会发生变化,摄影人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从而为自己的摄影创作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