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新兵陈晓

2013-12-29 00:00:00黄锴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3年5期

去年10月,一支来自上海的20多人的中国企业家团队,受到了澳大利亚副总理、新南威尔士州州长等当地政要的接见,洽谈赴澳投资事宜。投资洽谈的氛围热闹而活跃,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们在考察了矿产、农业及服务业后,纷纷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此次考察活动的组织者正是陈晓——在那场著名的国美控制权纷争逐渐淡去后,这位永乐电器的创始人、国美电器前董事局主席,如今的新身份是上海新沪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沪商”)总裁。

新沪商眼下的业务,以PE和资产投资为主,赴澳考察就属于后者。2011年,回到上海的陈晓联合十几位企业家创办了这家公司,初衷是希望集合一批上海企业家的创业经验与资金资源,去投资与孵化其他创业型公司。短短一年内,新沪商已吸纳了200多家会员单位。

对陈晓来说,这是其职业生涯的一次转型。从实干家到投资人,他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工作节奏。一个明显变化是,现在来拜访他的各类企业家络绎不绝,很多时候,陈晓会为对方提供经营的建议。

进入这个过去鲜有涉足的领域,陈晓依然感到有些陌生。接受本刊采访时,他将自己当下的状态总结为“投资者的心态,加上创业者的经验”。投资者理性冷静,而创业者感性、有闯劲。创业者往往关注短期的业绩指标;而转型为投资人后,陈晓学会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和市场。

“零售情结”

“只要方向对了,投资无非就是周期长短、回报大小的问题。”

2011年3月卸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后,陈晓依然难舍“零售情结”。在新沪商之外,他在个人投资生涯的最初试水,选择了一站式家居卖场“名巢靓家”与二手车超市“车王认证”。

名巢靓家的董事长束为,与陈晓颇有渊源。在陈晓主持永乐电器时代,束为就是仅次于陈晓的执行副总裁。早在1996年,陈晓和束为等人出资600万元成立了上海永乐电器。2008年,永乐非上市业务被国美电器收购,陈晓和束为分别套现5.88亿元和1.06亿元。

然而,这对组合的再度创业却并非顺风顺水——毕竟,现在的商业氛围和十几年前已大相径庭。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位于上海市大华虎城B1层的名巢靓家旗舰店选择了关店歇业。从风风火火开店到悄然关张,名巢靓家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

陈晓并不讳言名巢靓家遇到的难题,但他并不沮丧,依然看好家居卖场未来的增长潜力。用他的话说,名巢靓家的关店孕育着战略的重新调整——通过收缩品类,向二三线城市渗透,关大店开小店,从而获得独特的竞争力。

“这个行业的覆盖面很广,名巢靓家除了大家电和大家具不卖,其他的几乎都卖,造成这个平台的定位太过模糊,无法形成聚焦。”陈晓的判断是,公司应在某几个领域先做深做透,抛弃大而全的思路。

陈晓的另一笔个人投资是二手车交易领域的“车王认证”。他看好汽车消费的最大原因,是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很大,且金额很高。但资本迟迟不肯进入,只因为这是个灰色领域,没有一套透明的交易规范。

“此前,消费者买二手车很难得到保障,无法知道这辆车的质量到底如何,从什么渠道获得,价格合不合适,买完后谁对我负责。”陈晓说,“尽管有大量的市场需求,但交易环境很混乱。车王希望建立一套市场规则,让这个浑浊的市场变得清晰,让消费者可以放心地购买二手车。”

陈晓对名巢靓家及车王的投资,蕴含着他对零售业大环境的反思。他发现,近年来中国的零售业正步入一个误区,即通路和渠道的投资化,一些家居建材连锁卖场便是典型例子。毕竟,零售业的本质是让商品的需求和供给高效匹配,而不是一味扩张卖场和通路。“但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大多偏离了这个最朴素的商业逻辑。”陈晓说,这使得商品的供应远远大于需求,最终受害的仍是消费者。

对陈晓来说,企业是否具有商业道德,是其对投资对象的一个最基本考量。作为财务投资人的陈晓,更倾向于提供战略经营建议,而不是成为企业的实际操盘手。在他看来,企业家的决策是更加本质的东西,“只要方向对了,投资无非就是周期长短、回报大小的问题”。

偶然转身

他的内心并不十分在意这种“快进快出”的投资,他更希望让企业有所成长。

陈晓将新沪商的投资方向分为两类:一是股权投资,投入产出的周期较长,回报和风险都相对较高;另一类是资产投资,作为投资者可以操控整个项目。

去年11月,一款名为“新华信托·中邦系列稳健型并购投资基金集合信托计划4号”的信托产品,向外界揭开了陈晓与中邦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卫平之间的合作序幕。新沪商集团联合中邦集团斥资13亿元收购上海中凯豪生酒店,中邦集团和新沪商各出资50%。这是新沪商集团成立以来的最大单笔投资,卫平和陈晓除了向并购投资基金出资1亿元之外,还向信托计划还款提供个人无限连带责任。

在陈晓看来,这绝对是笔物超所值的买卖。据知情人士称,中凯豪生酒店在被收购后被改造为酒店式公寓,如果不出意外,今年6月就可以向个人投资者出售。

事实上,据了解陈晓的人称,他的内心并不十分在意这种“快进快出”的投资,相比于赚快钱,他更希望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有所收获。在采访中,陈晓也表示,资产投资项目并不局限于房地产,只要其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公司都会考虑。“资产项目甚至可能是某个企业,只要它的运营不错,持有者因为资金问题要把它变现,我们也可以接手。通过我们的改造,提升价值后再把公司卖出去。”

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陈晓对各种投资都津津乐道。投资人的新角色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但这种转型并非“蓄谋已久”,而是基于一个偶然。

新沪商的前身,是6年前几个上海企业老板合资成立的一家公司,初衷是为上海的企业家们搭建一个交流宣传的媒介。当时的运营者想为这个平台寻找一位有号召力的掌门人,2011年回到上海的陈晓,成了他们的首选。

陈晓本人也正有此意。作为上海人的他,总觉得上海的企业家们缺少一个联系交流的平台。相比浙商、闽商、徽商等群体,沪商之间的合作并不多。在陈晓的走动召集下,新沪商集团的会员单位扩充到了200多家,大多是过去一年内新增的企业。公司的股东与会员的整体身价,超过300亿元,其中不乏上海中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贴成、上海中邦集团董事长卫平等企业家的身影。

新沪商集团旗下没有明确的主业,股权结构也相对分散,没有一个股东拥有超过50%的股权。新沪商旗下分为五个板块:上海琥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新沪商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新沪商企业家俱乐部有限公司、上海新沪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新沪商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集团能动用的实际资金大部分来自旗下的琥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只股权投资基金的总募资规模为10亿元,目前资金到账近三分之一。

陈晓坦言,这只基金的规模无法与国外的大基金相比,但他更倾向于将新沪商集团定义为一种“平台型”企业,将各个企业家股东的资源聚合起来,推动企业的成长,进一步放大财富的价值。这也是作为PE界“新兵”的陈晓,为公司寻找的差异化定位。

交易“撮合者”

陈晓将自己当下的状态总结为“投资者的心态,加上创业者的经验”。

陈晓开始关注起那些更加陌生和“刺激”的投资领域。比如,他敏锐地感到许多企业家希望更多地布局海外投资,便在去年底组织了一次澳大利亚考察。陈晓说,那次澳洲考察的效果非常好,许多没有去的企业家也纷纷表示出了浓厚兴趣。

陈晓觉得,对民营企业来说,澳洲的投资机会很多。第一类是资源类项目,第二是农业,此外是服务业,只要抓住其中一个领域,就有很多生意可做。

不过,海外投资十分复杂,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企业家单枪匹马去考察,很可能对商业环境一知半解,因此“抱团投资”成为上策。“我们和澳洲政府谈成一个意向,由新沪商作为一个平台来整合国内的高端投资需求,再与澳洲当地政府合作。”陈晓说,“对企业家而言,零散的投资往往没有优势,而将大家的资金集合起来,再配上专业的管理团队,就能保证投资的成功率,和政府间谈判的空间也会更大。”

对于这样一个交易“撮合者”的角色,陈晓感到新鲜而有趣。在他眼里,做实业和做投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后者显然更吸引他。“做实业的时候,我每天面对的是同一个行业、同一个企业,且零售无小事,一旦有细节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消费者和品牌。”陈晓表示,如果说做实业是“埋头苦干”,那么做投资就需要“仰着头”,更多地关注宏观趋势。

“做投资的时候,会涉及许多不同的行业和企业,认识不同的人,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陈晓坦言,他非常享受目前的状态,如今他每周只需三天去办公室协调各项工作,其余的时间可以灵活支配,“周末至少还有自己的私人时间”。

事实上,当陈晓从国美卸任后,各方邀请络绎不绝。继续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或许比重新创业简单得多。陈晓坦言,他看重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新沪商团队的成员大多是和自己同一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拥有相似的理念,许多人已是多年的朋友。因此,他最终被吸引到这样一个经营人脉的平台上。

当然,这个平台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投资与生意层面。陈晓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新沪商俱乐部”的主意应运而生。这个俱乐部主要为企业家们提供各种高端个人服务,比如健康服务、财产配置、子女教育,以及个人爱好的投资等。

现在,陈晓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依然会首先考虑自己十分熟稔的零售业。只是,如今的他尝试着用一种“慢心态”来看待零售企业,并不急于求成。作为投资新人的他,显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自己的眼光。而新沪商的“平台”试验,或许也能为陈晓的下一段职业生涯,打开另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