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唐肃宗这对父子由互不信任而互相试探,由互相试探而互相作秀,最后都带着心结在同一个月离开人世,一直到耗尽生命都不能彼此容纳。
唐肃宗李亨自从在胎儿时期就受到父亲的试探,其间经过无数次肃杀和恫吓,总算战战兢兢到了太子的位置,不久,另一场变局让李亨从父子间的被动局面中解脱了出来:安史之乱爆发了。公元756年,安禄山兵进长安,李隆基父子一路向西,溃散中,父亲李隆基跑在前,儿子李亨落在后,父亲派人去催促儿子快跟上来。儿子回复:爹,我不来了。父亲此刻感受到了父子间关系因为历史事件而在发生变化,于是长叹:“天也。”
这一年,是唐玄宗唐肃宗父子关系的分水岭,父亲去了成都;儿子留在灵武,当了皇帝,他从此挣脱了父亲的控制。然而,他并没有挣脱父子之间沉重的心结。
儿子首先试探父亲,使者将李亨登基的消息传到成都,惊愕的李隆基本着高深的政治智慧,很高调地作秀:“吾儿顺天应人,吾复何忧。”
公元757年,长安光复,儿子对父亲进行了第二次试探,李亨向远在成都的父亲派使者表态,请父亲回帝都复位。谋臣李泌看透父子间微妙的心结和政治格局,他判断:太上皇不会回来了。依据是:父亲李隆基已将自己安在太上皇的位置上,这就是他的政治表态, 如今儿子李亨要他回来复位,这等于他否认自己当初的政治表态,这明显等于李亨逼迫父亲不回长安。
唐玄宗面对儿子的试探,其反应果然和李泌预测的一样。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待在四川,不回来了。等到儿子第二封信过来,说请父亲回长安享福当太上皇时,李隆基才欢欢喜喜“命食做乐”。
不只是父子间在互相试探,唐帝国新的政治班子,乃至光复地区的国民,都在试探这对父子。于是,一场父子配合的作秀隆重上演。
公元757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咸阳,儿子李亨脱掉象征最高权力的龙袍,穿上紫袍,拜舞着迎接太上皇父亲。儿子捧着父亲的足,哭泣,显示出卑微顺从的姿态。父亲配合儿子的作秀,将龙袍亲手给儿子穿上。于是,光复区的老百姓山呼万岁:“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这一场作秀有利于稳定战乱后的大唐政治局势,他们在帝国的百姓面前更多地表现出父慈子孝的模样,父子的亲密让臣民觉得政权的对接是无缝的。
然而,政治上一时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父子亲情的阴影当中。
李隆基在长安的退休生活,在起初似乎还比较顺心,他住在他比较喜欢的兴庆宫,有他喜欢的臣子和娱乐明星陪伴,而且他的人气似乎还很高,每次在长庆楼登高,长安市民都会对这位前国家元首表示敬意,“父老过者往往瞻拜,呼万岁”。
这让儿子李亨很不安,政治上的既成事实让他似乎不再有耐心作孝子秀,而且也让父子间失去了作秀的空间。李亨找到一个方便出面的执行人:宦官李辅国。李辅国动用暴力逼迫太上皇李隆基搬迁到西内,并且将李隆基身边的人全部驱离,甚至抢劫财物来羞辱唐帝国的前任国家元首。李辅国这样大尺度的恶劣表现,应该得到了李亨的默许或者授意,聪明的李隆基已经明白完全没有作秀的必要了,他直接了当地评价儿子:“不得终孝矣。”
儿子李亨在此时似乎将对父亲的恨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他赤裸裸地从精神上虐待父亲,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见。在逼迁父亲的前一个端午,李亨正在与女儿逗乐,臣子李唐开导他:你爱女儿,就像太上皇爱你一样。李亨伤感地哭了,却还是决定不去看望他绝望中的父亲。
公元762年农历四月初五,父亲李隆基死,死于绝望;同年,农历四月十八,儿子李亨死,死于惊扰。
这对父子至死不能消除隔阂,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前后两套管理班子不能兼容的悲剧。家庭的因素,是政治悲剧的一个感性元素。父子政治,谁说没有感性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