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激光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2013-12-29 15:00:40罗建将李洪祚唐雁峰郝子强丁长虹
航天器工程 2013年2期
关键词:高速率中继激光器

罗建将 李洪祚 唐雁峰 郝子强 丁长虹,2

(1 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 130022)(2 空军航空大学,长春 130022)

1 引言

目前,深空探测中数据传输采用射频通信方法,其技术优势逐渐降低,已不能满足深空探测中对高速率、安全、大容量传输数据的任务需求。而激光通信具有大容量、保密性强、轻便、小型化等优点,且满足深空高速率通信要求,既能减小星载载荷体积、功耗,又可提高深空探测器的使用寿命,因而,近年来作为深空探测的重要信息传输手段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大幅提高深空测控通信性能的新热门技术。本文介绍了深空激光通信的发展,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可为中国发展深空激光通信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发展情况

深空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多国科学家在地面、大气层和近太空进行了大量激光通信验证试验,为深空激光通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欧洲航天局(ESA)早期致力于CO2激光器的无线通信研究,使调制速率达到了数吉比特每秒的量级;此后又研制了“半导体激光星间链路实验”(SILEX)卫星,该卫星与日本“轨道间光通信工程试验卫星”(OICETS)完成了从星间单工到双工的上百次通信试验,充分验证了不同轨道卫星之间激光通信的可行性。美国在卫星激光通信方面的试验成果并不多,但是在深空激光通信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下面主要对美国深空激光通信的发展加以概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高码速率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之间(GEO-GEO)光连接和低码速率的深空光中继技术。1992年,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开展了第1个深空光通信试验——“伽里略光学实验”(GOPEX)。这个试验是在飞往木星的“伽利略”(Galileo)探测器上进行的,链路的最远距离为6 000 000km,其中激光脉冲重复频率为10 Hz,波段为532nm。1996年,JPL又启动了“先进通信系统优势”(ACBS)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随着探测任务次数的增加,光学通信系统是节约成本的必然选择”[1]。2000年,JPL 针对NASA 的技术开发计划,研制了功能齐全的深空光收发机(DSOR),它有2种不同的设计参数,以支持深空光通信的需求。第1 种的通信距离超过6AU(898 000 000km),功耗小于50 W。其下行链路调制速率超过100kbit/s,波段为1060nm;上行链路调制速率超过2kbit/s,波段为532nm。第2种的通信距离为2AU,调制速率为30kbit/s,下行链路波段为1064nm,脉冲宽度为25ns,输出功率为1 W。2005年,JPL 设计的光通信发射机,其重复频率为3~30 MHz,采用脉冲位置调制(PPM),脉冲宽度为2ns,峰值功率为1.67kW(3MHz时),平均功率为10W,波长小于1064nm。在此基础上,JPL又在2007年设计出另外一种光通信发射机,其重复频率为10~100MHz,采用PPM,脉冲宽度小于1ns,峰值功率大于1000 W。另外,NASA 还开展了“火星激光通信验证”(MLCD)系统研究。该系统由NASA、JPL 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联合研制,目标是建立火星与地球行星距离的激光通信。它采用PPM,设计通信速率为1~100 Mbit/s[2-3]。

3 关键技术

激光通信的关键技术对深空通信性能的提高尤为重要。与近地空间激光通信相比,深空激光通信技术的要求不同或更加苛刻。中国的深空激光通信要实现工程应用,应开展以下几项关键技术的研究。

3.1 高精度捕获跟踪瞄准(ATP)技术

美国JPL 采用独特的ATP 技术,实现了在整个太阳系的精确瞄准。在火星和木星的探测任务中,ATP技术是通过地球图像跟踪实现的,并常常采用激光信标、地球-月球图像和地球-恒星图像进行校正。高相角时,地球图像无法提供高速率跟踪所需的足够亮度,此时可利用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表)测量,以更高的速率在天体参考更新值之间推测、跟踪信息。

ATP技术要求克服航天器姿态变化和平台抖动影响,并考虑在瞄准时提前角修正的条件下,实现动态跟踪误差达到微弧度量级的高精度跟踪瞄准。对于深空激光通信,由于航天器距离太远,信标光极其微弱,难以作为ATP 的基准信号,为此,须要研究以地球、恒星等自然天体为基准信号的ATP 技术。采用自然天体作为深空激光通信系统的信标时,要精确知道选用J2000地心赤道坐标系作为惯性坐标系时自然天体在J2000地心天球坐标系中的赤经和赤纬,可利用星敏感器储存的导航星表,基于星对角间隔的识别方法完成信标的识别。星敏感器的测量精度受到其分辨率、光学系统成像质量、信号处理电路带入的噪声、CCD 背景噪声、软件内插算法精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成功建立深空激光通信的链路,就要不断提高星敏感器的测量精度[4]。此外,要精确定位中继卫星,完成捕获、跟踪与瞄准,保证通信的畅通有效。图1 为NASA 的“激光通信中继验证”(LCRD)光学模块结构图[5]。其中,辅助电路和平衡架应保证光学窗口的有效工作。

图1 NASA 的LCRD 光学模块Fig.1 Optical modules of NASA LCRD

3.2 望远镜接收技术

深空激光通信的接收望远镜口径要达到10米量级,并具有良好的杂光抑制能力,以保证其与太阳的夹角很小时(小于3°)能够可靠接收。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远距离微弱信号的接收能力,须发展可取代大口径望远镜的小口径望远镜阵列技术。小口径望远镜阵列可有效增加口径效率,提供超过现有最大单口径望远镜的数据接收能力。小口径望远镜阵列技术还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任务计划的灵活性,在需要时能通过望远镜组合为特定任务提供支持,提高资源使用率。此外,小口径望远镜更容易建造,可以实现批量化、自动化,从而能降低成本。与建造更多的10m 或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相比,采用大规模小口径望远镜阵列能获得更好的性价比。图2为LCRD 地面收发站,它就是采用小口径望远镜阵列实现光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的。LCRD 地面收发站通信望远镜由发射镜和接收镜复合组成,发射镜包括4台集中于转台中上部、直径为15cm、功率为10 W、速率为10~20 Mbit/s、波长为1558nm 的光学发射镜,以及4台分布于四周、直径为40cm、接收速率可达40~622 Mbit/s的奈米波段探测镜。

图2 LCRD 地面收发站Fig.2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ground station of LCRD

3.3 高功率、高速率激光器和高效率调制编码技术

为了满足远距离要求,必须提高激光器的发射功率。为了提高通信距离,深空激光通信采用PPM。例如:NASA进行的MLCD系统研究,目标是建立火星与地球行星距离的激光通信,就采用PPM,设计通信速率为1~100 Mbit/s。PPM 技术要获得高速率,必须提高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因此,研发符合深空通信特点、编译码复杂度较低的逼近香农极限信道编译码技术,在深空通信中尤为重要。Turbo 码具有逼近香农容量极限的性能,已成为空间遥感系统的标准,非常适合于深空通信;但针对深空通信,所需的实用编解码技术还存在许多有待攻克的难点[6-8]。表1总结了不同类型激光器的优缺点。星地上行数据可用固体激光器光源,下行数据则用半导体激光器光源,星间链路中多用半导体激光器光源。目前,光纤激光器优势显著,应用越来越多。

表1 不同类型激光器的优缺点Table 1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ypes of laser

3.4 深空中继通信技术

JPL等机构提出了建立“星际互联网络”(IPN)的设想,以解决深空探测和通信中的各种问题[9]。“转型卫星”(TSAT)通信计划的目标是卫星与高空飞机间的数据率达到6Gbit/s,星间激光通信达到20Gbit/s,并将于2015年发射一颗激光通信演示卫星,进行为期一年的演示验证试验。图3(a)为深空链路采用PPM 直接或延时传送数据,图3(b)为应用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采用差分移相键控(DPSK)和PPM 相结合的方法传送数据。表2总结了国外卫星中继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未来采用中继平台、进行链路数据传输是深空激光通信的发展方向。

图3 深空激光通信链路与中继通信链路比较Fig.3 Comparison between deep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link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link

表2 国外卫星中继发展计划Table 2 Satellite relay development plan

3.5 复杂深空环境下微弱信号探测技术

根据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给出的试验技术指标,激光链路的距离为5×107~4×108km(地面),激光发散角为5″,(地面)激光脉冲发射能量为300mJ,星上接收面积为8000mm2,星上接收器光电子数为0.7~35个,采用时间滤波及伪随机码测试,计时准确度为10ps。在此技术指标下,光接收机收到的信号十分微弱,而且伴有高背景噪声场干扰。为了快速、精确地捕获目标和接收信号,可以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或者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在光信道上采用光窄带滤波器(干扰滤光片或原子滤光器等),以抑制背景杂散光的干扰;在电信道上则采用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这就需要在高灵敏度探测器、窄带滤光片、微弱信号提取技术和相干接收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0]。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国外深空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并分析了深空激光通信的几项关键技术。针对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建议突破关键器件(如激光器和高速率调制器)的研究瓶颈;深入研究新型编码算法,满足深空调制的高速率、低误码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现有星历表的精度,在ATP 技术中借鉴JPL 的技术,运用多种方法实现高精度的ATP;应着手进行大规模小口径望远镜的系统研制和选址工作,在地面站的选址上应加强与国外合作,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探测,为进一步开展深空激光通信发挥作用。

(References)

[1]赫马提·H.深空光通信[M].王平,孙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8-87

Hemmati H.Deep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M].Wang Ping,Sun Wei,translated.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68-87(in Chinese)

[2]马晶,徐科华,谭立英,等.美国火星激光通信系统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06,26(5):364-369

Ma Jing,Xu Kehua,Tan Liying,et al.Analysis for Mars laser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 USA [J].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2006,26(5):364-369(in Chinese)

[3]徐科华,马晶,谭立英.伽利略光学实验分析[J].宇航学报,2006,27(2):312-315

Xu Kehua,Ma Jing,Tan Liying.Analysis for Galileo optical experiment[J].Journal of Astronautics,2006,27(2):312-315(in Chinese)

[4]郑胜,吴伟仁,田金文,等.一种基于三角形几何结构的星图识别算法[J].光学技术,2004,30(1):71-73

Zheng Sheng,Wu Weiren,Tian Jinwen,et al.A novel geometric structure-based autonomous star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J].Optical Technique,2004,30(1):71-73(in Chinese)

[5]NASA.Overview of NASA’s Laser Communications Relay Demonstration[R].Washington D.C.:NASA,2012

[6]高翔.深空通信解调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25-27

Gao Xiang.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 demodulation technology [D].Beijing: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0:25-27(in Chinese)

[7]Comparini M C,Tiberis F D,Novello R.Advances in deep-space transponder technology[C]//Proceedings of IEEE.New York:IEEE,2007:1994-2008

[8]韩鸿硕,陈杰.21 世纪国外深空探测发展计划及进展[J].航天器工程,2008,17(3):1-22

Han Hongshuo,Chen Jie.21st century foreign deep space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plans and their progresses[J].Spacecraft Engineering,2008,17(3):1-22(in Chinese)

[9]Grein M E,Kerman A J,Dauler E A,et al.Design of aground-based optical receiver for the lunar laser communications demonstration[C]//Proceedings of Space Optica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ICSOS)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ew York:IEEE,2011:78-82

[10]Wang J P,Magliocco R J,Spellmeyer N W,et al.A consolidated multi-rate burst-mode DPSK transmitter using a single Mach-Zehnder modulator[C]//Proceedings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OFC/NFOEC),2011and the National Fiber Optic Engineers Conference.New York:IEEE,2011

猜你喜欢
高速率中继激光器
肥皂泡制成微小激光器?
军事文摘(2024年4期)2024-03-19 09:40:02
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资讯(2020年22期)2020-09-23 08:02:27
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的设计
机电信息(2020年12期)2020-06-29 07:21:29
激光器发明60周年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9:00:06
一种基于FPGA+DSP的高速串口通信设计
面向5G的缓存辅助多天线中继策略
电信科学(2017年6期)2017-07-01 15:44:35
一体化半导体激光器的ANSYS热仿真及结构设计
基于注入锁定法激光器的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7
中继测控链路动态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
航天器工程(2015年3期)2015-10-28 03:35:28
Nakagami-m衰落下AF部分中继选择系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