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地建筑的生态价值评析
——以滇南彝族土掌房为例

2013-12-28 06:07
关键词:山地民居彝族

唐 毅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系,四川 成都 610500)

传统山地建筑的生态价值评析
——以滇南彝族土掌房为例

唐 毅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系,四川 成都 610500)

在当今全球低碳经济视野下,生态建筑已然成为建筑设计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如何将传统建筑的生态价值合理的发掘、改进并创新,然后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更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的。通过对滇南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的生态价值分析和评价,总结出了土掌房的生态优势对现代山地建筑的借鉴意义,以此来为生态建筑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土掌房;山地建筑;生态建筑;生态价值

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建筑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建筑是否具有生态适应性,已成为评价一个建筑好坏的重要标准。目前,现代生态建筑大多是将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或者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促进建筑生态化,人工环境自然化。[1]

然而,对比现代建筑,在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空调暖气等现代化设施的过去,传统建筑是怎样发挥其生态功能作用的,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我们是否应该从传统建筑中去发现其生态价值,借鉴其生态适应性,并总结出生态建筑思想和生态建筑技术策略,从而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改善人居环境。滇南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是一种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山地建筑形式,它历史悠久,在空间、功能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都是值得现代山地建筑设计所借鉴的。

一、土掌房的历史及分布

据历史考证,土掌房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元谋大墩子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期土掌房主要为彝族先民的居住地,到了近代土掌房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彝族和哈尼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以海拔2000~3000米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山区的元江、新平、红河、元阳、绿春一带最为集中。[2]由于彝汉混居,融合了汉族民居的部分特点,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山地民居建筑。现在,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彝族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产方式的改进,传统土掌房聚落正面临着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危机。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应该是坐落在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的城子村,如图1。

图1 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的城子村(由作者拍摄)

二、土掌房的生态价值

传统山地建筑是人们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创造出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形式。同时山地建筑也是人们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利用原有地山材料和能源,运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朴素的设计手法,让建筑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并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居住需求。[3]

在中国传统山地建筑中,滇南彝族的土掌房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生态价值的一种建筑形式。我们将从生态的角度对土掌房的选址,空间形式,建筑材料,结构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其生态价值和特点。[4]

(一)科学合理的选址

通过研究表明,土掌房聚落的选址是综合考虑了气候、地形、水源、农牧等各方面的因素而确立的。彝族居民一般会选择向阳、开阔、凉爽的半山腰地段建寨,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有效的利用自然能源。房屋根据地形来建构,易高则高,易低则低。整个聚落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围绕可供耕种,村后山林既可放牧,又可伐树打猎。通过沟渠形式将自然水系引入村寨中,以解决村民饮用和灌溉问题,如图2。由于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对山地建筑的影响很大,现代山地建筑的选址可以充分借鉴土掌房的选址原则。

图2 土掌房村寨地形利用剖面及周边环境关系(由作者绘制,以下图纸均有作者绘制)

(二)集约灵活的建筑空间

土掌房分单体式或复合式两种。单体式土掌房构造简单,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所以省去了耳房和八尺,只有正楼三间房。中间为堂屋,作待客和平时活动使用,左右两间分别为卧室,楼上的房间作为仓房堆放粮食、瓜果等,屋顶则作为晒台和休息娱乐场所。

复合式的土掌房一般是由正房、耳房、八尺及天井组成的院落式布置,内院通常有高差,高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山地的坡度的大小。通常天井的地坪是一个高度,正房、耳房和八尺的地坪稍高于天井。正房一般都设计为两层,根据具体地形坡度也有三四层,耳房为单层,正房两侧置有楼梯, 用于连接耳房屋顶,如图3、4。

土掌房的空间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3 复合式土掌房一层平面图

图4 复合式土掌房二层平面图

1.顺应地形

由于云南彝族和哈尼族聚居地多在山区,所以土掌房都是依山而建,尽量贴近山地地形,不改变山体形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自然地形地貌,具有很好的生态合理性,如图5。

图5 土掌房村寨地形的利用前后对比图

2.节约土地资源

土掌房的建筑体量小,占地面积少,有效的节约了土地资源。在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今天,应该学习土掌房对于建筑空间的利用方式。

3.充分利用灵活的建筑空间

由于土掌房的建筑密度大,人们活动的地面空间有限,所以对于屋顶空间的灵活利用成为土掌房的空间特色。土掌房村寨层层叠叠、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成片的屋顶为彝家人提供了晾晒、交流及活动场所。

4.发挥空间场所性、增进邻里关系

土掌房具有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如门前公共空间、院子和屋顶平台的半公共空间、堂屋的半私密空间、卧室的私密空间等都具有各自的场所精神。土掌房的屋顶空间把各个建筑单体串联起来,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了邻里关系的融洽。

(三)经济环保的建造材料

土掌房的建造材料经济实惠,既省工、省料、省钱,又整洁、牢固结实,而且低碳环保。土掌房的建造材料以土和木材为主,因为土和木是当地最容易取得的材料。土是最生态且无污染的天然材料,另建新房时也可再次利用,或作为肥料回归大自然。土是完全可以自我降解的材料,取之于自然还与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用来作为建造材料,必须采用熟土。如生土就不宜使用,因为生土是未被开采使用过的新土,容易被水侵蚀。而熟土就是农田里的土,这些土不会完全被水溶解,具有较强的隔水性和可塑性。土主要用于土掌房的地面、墙体、屋顶的建造,而木材则主要用于土掌房的门窗、梁柱、隔墙的制作。[5]

土掌房建造所用的都是地方性建筑材料,容易取得,而且建材消耗少,建造所需劳动力不多,劳动强度也不大,妇女小孩均可参加建房活动。在现代山地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的考虑建筑材料的本土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土掌房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简单节能的建筑结构技术

土掌房的结构简单,一般是以土石木为建筑材料的低层平顶式建筑。地面为夯实土地面,墙体主要以块石为墙基,外墙为夯土或土坯墙,内隔墙用木板或土坯,墙高2~3米。木材用来建造土掌房的梁和构造柱等框架结构,房梁架在木柱或土墙上,起承重作用。房梁又担上小梁,小梁上再铺上劈柴(用笔直的松树,劈成1米左右的扁柴,俗称“劈柴”,一般只用于土掌房的房顶),劈柴上铺上松毛、木条、树枝、竹子或茅草,上面覆盖一层稀泥,而后夯筑上一层约5~8寸厚的黏土层(选用水田里的泥浆经过翻晒晾干,形成土质坚实、厚重且防水性好的黄黏土),夯打严实而形成平台屋面,最后在表面涂刷上一层石灰水,起到消毒和钙化作用,从而增加建筑的使用寿命,这样的屋面经久耐用且滴水不漏。屋檐四周用泥土筑裹起一圈挡水,俗称土锅边,用于收集排走雨水,如图6。

由于土掌房的开窗数量少,且面积小,所以在正房二层的大梁下一般都会设置木棚窗,以改善房屋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土掌房的四周一般都设有排水沟,能及时的排走雨水,防止雨水对于房屋的侵蚀。

土掌房的维护结构主要是由土构成,其隔声隔热防寒效果优于用竹材或木材作墙的其它传统民居。为适应红土高原炎热、高寒的自然环境,土掌房屋面的覆土一般不小于20厘米,墙的厚度也不小于40厘米,开窗面积很小,相比现代砖混结构的建筑,土掌房的保温性能较好,具有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的优点,有效的节约了能源损耗。

图6 复合式土掌房剖面图

三、结语

土掌房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山地民居形式,虽然有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大多现代人的生活起居需求,如建筑空间狭窄、室内光线较差、空气流通不顺畅、卫生条件较差等,但土掌房所体现出的生态思想,以及它在顺应山地环境、融入自然气候、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灵活的建筑空间、采用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节能方式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生态优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现代山地生态建筑学习和借鉴的。

在当今提倡生态建筑和建筑生态化的社会主题下,现代建筑更应该在传统民居中去吸取有价值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将其融入到现代山地建筑的设计中。[6]充分把握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关系,使传统民居精华得以继承和发展,建造出符合自然地域气候特点,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山地生态建筑。

[1] 荆其敏.生态建筑学[J].建筑学报,2000,7:6-11.

[2] 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5-162 .

[3] 吴 思.土掌房对现代山地民居的启示[J].建筑,2010,6:86-88.

[4] 施维琳.土掌房的价值发现[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 4(13):48-51.

[5] 李程春.滇南彝族人家的“退台阳房”——土掌房今昔[J].民族艺术研究, 2007,3:69-75.

[6] 田娜,李亚光,田 颖.谈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发展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99-102.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Mountain Architecture’s Ecological Value——A case study of Tuzhang houses of Yi Nation in Yunnan

TANG Yi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rt, Chengdu Academy of Fine Arts,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610500, Sichuan, China)

In today’s global low carbon economy view,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how to reasonably excavate,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n apply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worthy of careful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Yi nationality’s ecological value of traditional Tuzhang house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houses as to modern mountainous architectures, thereby to provide ideas for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Tuzhang houses; mountain building;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value

J59

A

1673-9272(2013)03-0027-03

2013-03-18

唐 毅(1981-),男,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山地民居彝族
山地草甸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彝族海菜腔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保水剂在山地核桃园中的应用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