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群 彭俊华
摘要:珠三角社会转型既寓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之中因而具有中国社会转型的共性,又因其率先迈步而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提出“价值的多元困惑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选择;行为的失范破坏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秩序;教育的普及冲击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全球的竞争加重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等四个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珠三角;社会转型;成人教育机构;挑战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24-03
成人教育机构为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为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21世纪初至今,它们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遇到了重重的现实挑战,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面对这样的困惑和质疑时,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让我们深受启发:一种机构、组织或系统的存在,与其各种外部环境会发生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此观点,成人教育机构必须坚持环境适应性原则,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状态及其运行模式以适应所处环境的客观要求,才是其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逻辑,试图就珠三角社会转型特点及其对成人教育机构的现实挑战加以探讨。
一、珠三角社会转型的内涵
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范畴来自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社会学者大卫·哈利生借用生物学“Transformation”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换和性变,说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我国社会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即“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三十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第三次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珠三角社会转型的内涵应主要包括: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开放、活跃、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二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整个社会政治、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实现社会结构整体和全面转变;三是要重视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四是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增强政府公信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构建法治社会;五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现与国际接轨,全面建成民富国强的和谐小康社会;六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应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始终予以坚持和贯彻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珠三角社会转型的特点
珠三角的社会转型既寓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之中因而具有中国社会转型的共性,又因其率先迈步而对中国社会转型起着示范、导向和加速作用。具体说来。其主要特点包括:
(一)价值多元冲击利益格局,社会矛盾凸显
在社会转型期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已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多元价值观念的主导下,相应的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纷纷呈现。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珠三角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加速分化,早就从传统同质的单一型社会,转型为异质的多样型社会。经济体制从之前的“计划经济”步入了“市场经济”;社会结构中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内部也逐渐分化了,增加了包括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受聘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新生代农民工等在内的诸多新群体,他们被称为“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重组,形成新的利益体。由于利益的分化,不同利益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是千差万别的,那么,矛盾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已成为珠三角社会转型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二)社会规则遭受各种破坏,行为失范严重
当代中国的社会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社会活力,人们的发展空间扩大,选择机会增加,社会流动性增强,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与此同时,社会规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各种破坏层出不穷,诸如无视规则、冲击规则、亵渎规则、曲解规则、自立规则屡见不鲜,“失范”成为社会转型的一种突出社会现象。总体说来,社会转型期的“失范”主要表现为五种类型:一是个人行为层次的失范,二是法人层次的失范,三是规则之间的冲突,四是执法机构的违规,五是职业角色失范。珠三角地区在行为失范等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可以说,重整社会规则,让人们对社会充满信心,纠正各种行为的失范等问题将成为珠三角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经济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产业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珠三角的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原有的经济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可持续性因素大大增加。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至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钓鱼岛事件等使得珠三角高度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从国内发展看,内地城市群的迅速崛起,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土地瓶颈,人力资本上升,用工短缺,成本上升等使珠三角面临重重困难。因此,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只有实现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投资推动型增长转向创新推动和消费投资协调型增长,从外向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环保的科学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才能实现珠三角经济和社会的完美双转型。
(四)全球一体进程加速推进,转型环境复杂
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全球一体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区位关系,这就决定了当下珠三角地区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推进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该区域转型的难度,这些复杂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人才、信息等内容。珠三角只有赢得对这些复杂因素竞争的胜利,才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并最终赢得转型的胜利。
三、珠三角社会转型背景下成人教育机构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珠三角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对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价值的多元困惑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选择
珠三角社会转型期外在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日趋多样化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价值多元的主导下,不断冲击着人们一直熟悉的生活和事物,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也不能幸免。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成人教育机构受价值一元的影响深刻,在发展的轨迹中一元的印痕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如下:在办学模式上,采取普教化的特点,没有显现出成人教育应有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以培养熟悉主流文化传统、熟悉科学真理的学员自居,而不是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眼光,认识不同文化群体,尊重异文化的学员;内容选择呆板,追求单一文化形式;讲授方法传统,填鸭式灌输几乎遍布所有课堂;质量评价即使在不同区域、不同办学机构,都使用统一的质量标准,而没有注重质量标准的多样化特点等。
从一元到多元,成人教育机构所经历的困惑,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在这个过程中,使得个人的利益得到重视与张扬,人们对新生利益主体与利益结构之间价值观念产生分化,传统的全局至上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强调的个人价值实现的理念有待协调,而所有的这些都将冲击着成人教育机构的选择,成人教育机构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稍有不慎,都会使它们的发展葬身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
(二)行为的失范破坏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秩序
珠三角转型期社会最大的问题是“社会行为失范”,这种现象是指社会既有的行为模式、制度规范与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却对社会成员的引导和约束的力量,而新的行为模式、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对社会成员尚不具有引导、调节和约束的力量,从而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目标、方向和社会规范约束而表现出的一种相互冲突、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珠三角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行为失范的现象,如不少成人院校为谋取更多的生源,在招生工作中大兴无序竞争之风,以经济刺激招生,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教学投入减少,质量的保障就无从谈起了。有些机构甚至不惜以牺牲教育的尊严和教育的质量为代价,造成“皮包学校”和“招生贩子”猖獗,极大地损害了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那么,什么该对成人教育机构的行为失范负责任呢?通过对转型社会价值观的深入考究,我们发现,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首先,成人教育机构主体的功利主义思想误导了办学的价值取向。所谓功利性是指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正是这些功利价值的取向使其改变了对教育的本质追求。其次,成人教育机构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一味采取“工具理性”的做法削弱了“解放理性”的存在。在一般情况下,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成人教育机构作为获得新知的场所需要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作为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产物需要生产社会发展的产品,前者即所谓的“解放理性”,后者为“工具理性”。两者的定位决定了机构办学的理念与教育行为。尽管近年来学者一直提倡需要“走进成人生活家园”的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但我国惯用的“工具理性”教育,使得成人教育机构在短期内自觉走出“工具理性”的围城还是非常困难的。
(三)教育的普及冲击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实力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教育的需求也持续增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国家放开了发展高等教育的步伐,而珠三角地区更是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早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由此导致了成人教育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源是其近年一直困扰的问题。所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实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那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什么会冲击着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尤其是连续多年的普通高校扩招,降低了报考门槛,加上普通高职院校的重新崛起和一些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都使得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因此,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下降。其次,珠三角民办院校的迅速发展,国家学历认定考试的出现,以及国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介入,也使得原来成人教育机构的传统生源出现萎缩现象,成人高考生源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无疑给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四)全球的竞争加重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
全球化已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构造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化对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全球化的竞争,这将进一步加剧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困难。
但是,珠三角成人教育机构发展的现实却很少能拿出像样的竞争力,这是因为其长期生长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中,迄今仍还带着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习气。主要表现在:第一,成人教育机构的宏观发展背景缺乏合乎市场规律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教育法赋予机构自主办学的责权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成人教育机构在这种宏观背景中生存与发展,难以形成完整的市场意识和产业化经营理念;第二,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指导思想普遍比较陈旧,既缺乏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又缺少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成人教育资源的运作动机与思路,缺乏面对市场需求的柔性机制,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弱;第三,成人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缺乏市场导向机制和教育成本核算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够理想,难以体现出知识劳动的合理价值;第四,成人教育机构办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开设的专业普教化,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五,发展的不适应性以及经费总量短缺的窘境随处可见,缺少必要的成人教育投入;第六,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缺少市场开发和市场营销理念,其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生长功能不健全。
参考文献:
[1]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齐铁峰,扬传谱,教育全球化与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趋势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5):30-33.
[3]王素,兰建,国际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0,(6):55-59.
[4]徐达奇,成人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J],继续教育研究,2001,(1):29-32.
[5]赵红亚,宋孝忠,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5-9.
[6]柳士彬,何爱霞,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及其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J],继续教育研究,2004,(5):17-20.
[7]林默彪,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4,(6):134-135.
[8]李慧敏,等,社会转型期教育的转型[J],教育探索,2006,(1):38-41.
[9]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35-140.
[10]孙文旗,成人高等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7-8.
[11]李金芝,新世纪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海燕,符惠明,李佳敏,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内涵把握及特征解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23-26.
[13]叶忠民,社会转型期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影响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0,(4):158-160.
[14]冯建军,论教育转型[J],全球教育展望,2010,(9):39-45.
[15]樊平,社会转型和社会失范——谁来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EB/OL].http,//www.aisixiang.com/,2004-07-0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珠三角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机构的适应性交革研究——以东莞为例”(编号:2011TJK003)及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广东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机构的适应性变革研究——以东莞市为例”(编号:Ycx112013)的阶段性成果]
[曾宪群: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彭俊华: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