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人云亦云?

2013-12-26 17:31王甲佳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理念决策事情

我们在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决策体验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走的时候,问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其实企业的决策也一样,包括我们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态度。

反思让人进步,最近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许多事情上我们喜欢人云亦云?舆论上在说什么,我们常常亦步亦趋地跟着,舆论上又说什么了,马上又要去跟着,生怕自己跟丢了、被抛弃、被人瞧不起,实际上,往往越是跟的紧的,被抛弃的也越快。然后,我们就感概自己学习能力差,时代变迁太快。I T领域的很多事情大抵如此。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和许多意欲将微信这样的暂时面向个人的玩具进化到支持企业业务的工具的朋友交流很多。大家最关心的是群发消息如何能发的更多,获得更高的权限?自定义菜单如何申请到,需要走什么后门?怎样通过接口获取到粉丝的具体数据?甚至是人家的手机号码。即便是CIO也极少能够去看微信开放平台的接口文档,更谈不上自己结合业务组织开发了。然后就拼命地找大师指导,结果,我们大家是知道的。

最近三四年云计算、大数据也是一样。许多业内人士被整的晕晕的,急急忙忙去学习、去讨教,找解决方案。试图一夜之间,或者是极短的时间周期内能够“一俊遮百丑”,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替代过往需要数年打造的基本功。几乎不去研究自己的业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云计算,或者是云计算到底是什么样企业的事情。自己的机房可以搬走吗?哪些云化的应用是我需要的?大数据的案例让人心潮澎湃,甚至让我们感受到科幻般的传奇,然而我们自己的业务在数据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互联网公共数据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价值数据?如何让基层员工、渠道乃至消费者来贡献数据?希望萃取出的价值数据对业务的什么层面起到作用?这些都是缺乏思考的。

结果往往是从一个纠结走向另外一个纠结,特别是我们发现最终难以落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阳春白雪的东西,不是下里巴人能享受的,已经耽误了许多精力和时间。那些始作俑者也开始换话题了。可以换的话题实在是多,那些只是人家赚钱的道具,咱们就是喜欢跟着道具走,因为戏里的感觉实在是好,虽然是昙花一现也在所不惜。

同时,那些善用资源的人,透过道具看到工具价值的人,往往进不了我们的视线,他们只是类似于《皇帝的新装》的小孩,是不被待见的。更不是被那些主流意见待见的,尤其是触及到发起者利益的话题领域,概是如此,他们希望将超额利润的周期延长再延长。

凡事是辩证的,最近遇到好几位自诉是良心发现的朋友,一个是卖药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药代表,卖了10多年药,最近几年每年都能收入近百万元。突然决定不干了,因为他母亲生了一个药都治不了的病,那一天他说自己是缺德的事情干的太多了,这或许是报应。

还有一位是经过五六年打拼才登上某培训公司营销总监的朋友,可以非常娴熟地向那些渴求企业永续经营之道的老板收到几十万的学费,然后给他一张年卡,参加一点价值都没有的课程,当他发现这些课程根本不值这个钱的时候,毅然选择退出,做让自己内心安宁的事情。还有一位是一个4A广告公司的副总裁,在去年他就出来了,经营自己的一个茶吧,我问他为什么出来呢?刚刚到事业巅峰,他说“当我看到客户拿着几百万的支票排队要成为我们的客户,因为我们可以让他们在全国全渠道做市场投放,然后很赚钱很赚钱的时候,我的心哭了,因为给他们的方案中90%以上的数据都是编造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人云亦云,或许是这些职业营销大师们导引出来的,指望他们幡然醒悟,这个概率极低。只有自己去问一问、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其实结论就非常简单了。这个简单如同你将自己的手掌翻过来,也就是说是易如反掌。

这篇文字里面说的情况或许是极端了一些,但是确实有我们很大的反思空间,独立思考是作为人、作为决策人最宝贵的东西,不可以轻易地让度给别人。我们在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决策体验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走的时候,问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其实企业的决策也一样,包括我们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态度。

猜你喜欢
新理念决策事情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新理念 新动能 新发展
诸葛亮隆中决策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把事情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