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创新思想

2013-12-26 11:45程贵林
创新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手脑教育家创新型

程贵林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陶行知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被人所熟知,对后世影响深远。实际上,他的创新思想也很丰富,对于我们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因此,梳理陶行知的创新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陶行知创新思想的萌芽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学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时,受学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经产生了革旧布新的思想,他在《因循篇》中说:“吾人欲与并驾齐驱,其进取当有列强十百倍之猛勇。即欲在世界求一生存,犹当夙兴夜寐,不容稍事蹉跎。苟仍萎靡不振,习于因循。则保守已无余地,大局何堪设想?”。从中不难看出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思想,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在这一时期,他发表的其他文章也饱含革旧创新思想。如他在《一夫多妻之恶果》中对因循守旧的婚姻进行了批判。他还建议金陵大学办中文报,并且在《创刊中文报之缘起》中提倡学习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他又不是全盘否定的,否则也不会提议创建中文报了。

正是在他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产生了创新思想的萌芽,为他后来创新思想的实践,特别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陶行知创新思想的成熟

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始将其朴素的创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特别是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期间,他的创新思想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创新教育思想上。关于教师,陶行知1919年4月21日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中论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书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经验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关于学生,陶行知1931年11月26日在《申报·自由谈》之《不谈庭草斋夫谈萃》中提到新旧之学生,旧时代的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关于选书,少选吃的书,多选用的书;关于创新教育的内容,包含五个方面:第一,创造健康之堡垒;第二,创造艺术的环境;第三,创造生产的园地;第四,创造学问之气候;第五,创造真善美之人格[1];关于创造力,陶行知说:“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2]他认为,儿童生来是有创造力的,但是环境对其会有影响,因此,他主张“六大解放”,把孩子头脑、双手、嘴、眼、时间和空间都解放出来,然后对其创造力进行培养。

3 陶行知创新思想的实践

陶行知将其带有试验主义色彩的创造教育思想践行于教育实践,集中体现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和上海山海工学团时期。[3]这一期间,他的“先行后知”思想、“教学做合一”理论、“手脑并用”思想得以形成。他在《行是知之始》的演讲中阐述“先行后知”的思想;他在《教学做合一》的演讲,以及后来的著作《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都强调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再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为了宣传他的手脑双全思想,他编写了《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又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如他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等。

他的创新思想最成熟的莫过于创造教育思想,而他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家,不仅仅在于他倡导的教育思想,更在于他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实践,他把“平民教育”思想付诸行动,在乡村创办学校,“在劳力上劳心”,和师生一起开荒,并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

4 陶行知创新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4.1 注重培养全民创新意识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4]他认为,创新是没有条件的,不分时间、人物和地点。首先,他强调,小孩子也是有创造力的,并且用“小孩自动教小孩”、“木头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他又说道:“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5]在他看来,做人就是创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良好的借鉴。我们总认为,创新是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创新与我们普通人无关,我们没有能力创新,所以不敢创新、不愿创新,最后不去创新。事实上,人人都可创新,处处都可创新,事事都可创新,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有创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创新能力,付诸创新实践,最终建设创新型国家。

4.2 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不创造富的个人

陶行知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中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只是做了创造富翁的工具,以致贫富阶级团教育而愈隔愈远。我们只要创造富的社会。社会既富,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的富了。[6]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富裕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整个国家富裕起来,人民才能真正富裕,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富。因此,对于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现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遏制,才能让国家有前途,让人民有信心。

4.3 各行各业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陶行知曾说过:仿我者死,创我者生。这让今天流行的“山寨产品”何其讽刺!一些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些学者“新瓶装老酒”,甚至抄袭剽窃;一些电视节目直接仿制,粗制滥造;一些企业“李鬼装李逵”,冒用商标,生产假冒伪劣“山寨产品”。最终丑闻传出,不但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没有生存空间,反而可能破坏整个行业甚至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否则死路一条,这对我们今天的各行各业来说都有巨大的警醒作用。尤其是工业领域,我们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致力于创新。

4.4 行动是开始,创造是目的

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好。又说道:“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也就是说,行动是知识的来源,知识产生创造。这也就是陶行知所强调的“‘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创新来说意义非凡,有些人喜欢关起门来创新,有些人喜欢口头上创新,有些人为创新而创新。其实,真正的创新来源于行动,来源于实践,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和智慧,发展思维,开发创造性。所以,行动是创新的开始,创新是行动的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行动中积累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4.5 教育是创新的基础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因此,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针对传统旧教育扼杀儿童生活力与创造力的弊端,陶行知认为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一是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二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7]而无论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还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都离不开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不是抹杀儿童天性的教育,也不是今天的应试教育,恰恰是要把儿童的天性解放出来,通过生活实践,通过宽容与理解,通过因材施教,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陶行知虽然没有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但是他的创新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金林祥.20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278-279.

[2]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9:446.

[3]王文岭,徐志辉,编写.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6.

[4]《创造宣言》,《陶行知全集》(4):7.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86.

[6]徐明聪.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03):10.

[7]徐明聪.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80-83.

猜你喜欢
手脑教育家创新型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夺花总动员
本期“手脑互联网”答案
“数珠”整合教学促学习真发生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获聘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