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孩子要用心
文 王纯
很多人都提到“赏识教育”。我很赞同这种观点,所以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一直是在进行“赏识教育”。记得女儿刚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我一边鼓掌一边说:“你真棒!”女儿听了很受鼓舞,兴奋得把她的名字写了十来遍。看到夸孩子这招果然奏效,我心里暗喜。
后来,无论女儿有什么成绩我都使劲夸她。可是,我发现,女儿对我的夸奖越来越漠然。
我和朋友说起这件事。她笑了,说:“夸孩子也要讲技巧。不能总是夸孩子,要让孩子感到得到一次夸奖不容易,这样她才会珍惜你的夸奖。更重要的是,夸孩子不要泛泛地说,你真棒,你真行。如果每次都是那几句话,就像每天都吃同样的饭一样,孩子必定会麻木厌烦的。夸孩子,要具体一些。”
我恍然大悟,之前的做法太简单了,把夸孩子当成了一种机械的任务,只要她有点小成绩,就赶紧夸,这样夸来夸去反倒让她心生反感。
不久前,女儿去学了舞蹈。没几天,她就不愿去了。她在我面前应付式地跳了几下,我认真地说:“你跳的动作很轻松,这不挺不错的嘛。”女儿抬起头,打起精神了,主动要我放音乐,要跳给我看。我认真说:“妞妞,你的动作漂亮,尤其是表情,非常生动。”女儿高兴地说:“我们老师也夸过我表情好呢!”
我问女儿:“还去学舞蹈吗?”女儿说:“去!我一定会跳好的!”
培养儿童的忍痛能力
文 司长河
一个人的忍痛能力,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获得的呢?
美国乔治亚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姆斯席克纳博士,对120名大学男生和168名大学女生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儿童时代,就仿效父母对待痛感的态度。其中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儿童看到父母利用痛感来作为逃避责任及操纵别人的“工具”,使别人对他们作出屈从及让步。儿童明白了这种“工具”的特殊功效,因而对任何痛感都作出强烈反应,动辄辗转呻吟。
第二,一个人身体感受痛楚,较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怀。儿童明白了这一点,往往夸大痛感,作为博取同情与关注的手段。
如果儿童养成了以痛苦作为获得利益的习惯,在他们成长之后,对于痛苦的忍受能力就非常薄弱。
席克纳博士的结论是:如果儿童的父母和亲友,忍痛能力较低,稍有轻微痛感就呻吟诉苦,那么,儿童长大后痛感反应十分敏锐,忍痛能力差;相反,如果父母和亲友能够默默地忍受强烈的痛楚,儿童长大后也会十分坚强,具有较高的忍痛能力。
只需远远地看着
文 张帮俊
晚上带着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参加聚会,恰巧,朋友小汤也把儿子阳阳带来了。这小家伙虽然年纪小,但一点儿都不怯场,和大人们有说有笑,还玩起了游戏。相比之下,女儿就有些畏手畏脚、不知所措。
包间里大人们都在抽烟,空气不是太好。于是,我们就安排孩子在大厅里玩。坐在包间里,我心里一直不安,担心女儿在大厅会不会着凉?会不会给坏人拐走了?阳阳会不会欺负她?很多的会不会在脑子里转。这下,也没心思喝酒了。
小汤见状,笑道:“别那么担心,我让大厅里的收银员帮着看着她俩,再说了,包间的门也开着缝,放心吧!他们会玩得很好的,你就得学会放手,不然,孩子怎么能成长。不过,也不是不管了,你只需远远地看着,不脱离自己的视线就可以了,我家阳阳活泼的性格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小汤的话让我挺有感触。什么事都给孩子安排好了,还常在她耳边叮嘱,这个不许碰,那个不让动,孩子自然会胆小。孩子不可能一生一世都呆在温室里,他迟早要到外面接触阳光、严寒。早一点学会放手,孩子就能早些脱离依赖,早些适应环境,早点学会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