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驻马店垮坝事件

2013-12-24 00:00:00樊鸣涛陈小波
摄影世界 2013年1期

2009年年底,在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王瑶的提议下,“新华典藏”工程正式启动。从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六百多万张照片中,由项目团队和新华社内外的专家精心挑选新华社老摄影记者的经典之作,参照国际收藏级标准,对原底片进行银盐手工限量放大、摄影者亲笔签名,最终将照片珍藏在中国照片档案馆,以便把一部用照片书写的历史更好地留存给世界。一些社外著名摄影家也对此项目贡献了宝贵的作品。

担任“新华典藏”项目执行主编的摄影部资深编辑陈小波,对那些有足够历史痕迹、能带出中国特定时代背景、甚至可以解读一段历史的照片格外注意。当她携带做好的图片奔赴各地请老摄影家签字的时候,总希望老人开口说话,讲出图片背后的更多故事。在新开设的“典藏”栏目中,我们请她与读者一起分享她所听到的故事。

1975年8月8日凌晨6点,新华社河南分社大院,41岁的摄影记者樊鸣涛被局促而用力的敲门声惊醒:“快!老樊,准备出发!”说这话的是河南分社社长周民英,“省委会开了一夜,驻马店板桥水库出了大问题,已经淹了好几个县了!急需拍照向中央反映。”

樊鸣涛抓起包就往机场赶。机坪上停了很多飞机,军人已经站满机场。机场负责调度的一位空军参谋长指着一架直升机:“你去那儿,那架飞机归记者用。”

上飞机前,樊鸣涛绝不会想到他将拍摄的是一场千年不遇的人间惨剧。2005年5月,美国Discovery(探索)曾编辑了一期名为《世界历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灾害TOP 10》的专题节目。这些灾难包括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毒事件等。当报导逆向排名至TOP 1时,人们无法置信地发现:世界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灾难,居然发生在1975年的中国!

头三天,樊鸣涛全在飞机上拍摄,直升机飞行的高度仅四五十米。驻马店如同汪洋,铁路拧成了麻花,那些貌似海中岛屿的小块儿高地上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水里漂着、树上挂着人与牲畜的尸体。樊鸣涛说:“什么是地狱?咱没见过。我现在见到的肯定是人间地狱。”

板桥水库位于淮河支流汝河上游,始建于1951年,总库容4.92亿立方米。1975年8月5日,汝河上游普降特大暴雨,入库洪峰流量达每秒13000立方米,蓄水能力只有4.9亿立方米的水库三日洪量就达6.4亿立方米。

水坝的内侧是水泥的,可外侧却是用土堆起来的。雨水加着库水不久就出现了漫坝的险情。水库管委会曾敲打洗脸盆试图向坝下村民喊话,后来民兵甚至用机关枪向天上扫射来发出警报,可是大雨如注、雷声轰鸣,就是开炮,熟睡中的老百姓也听不见!半夜一点刚过,全长150米的大坝被掀了个底朝天,6亿立方米的洪水如野马脱缰,奔腾而下,光水头就有几丈高。

水到之处,树倒屋塌,至遂平县境内时,水面宽10公里,水头高3~7米。昔日人欢马叫的遂平县城,俄顷之间一片汪洋。无数村庄瞬间荡平淹没,无数人在睡梦中赤条条成了水底冤魂。火车被冲出十几里,京广大动脉被冲毁100多公里,南北断绝数月有余。数不清的溺死者隔日即腐烂,黑压压的苍蝇压断了洪水中仅存的大树。

几天之内,全地区有大小26座水库相继崩堤垮坝,9县1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一片汪洋,平均水深3~7米,400多万群众被洪水围困。至今,1975年的垮坝事件依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死亡人数,民间说法从10万、24万到40万莫衷一是。得到较多认同的说法是超过30 万。不仅是死难人数,其垮坝之惨状也超过一年后的唐山大地震。

8月11日,樊鸣涛得到编辑部指示,中央领导要看地面群众受灾的照片,于是飞机把他送到了遂平火车站站台。

毒辣的太阳下,站台上的活人、死人,都一丝不挂。头颅、肢体散落得到处都是,活着的人也早已饿得、晒得没了人形儿。樊鸣涛说:“战场上被打死的人散发的是腥味儿,可被水淹死的则是一股甜甜的味儿,甜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只能张着大嘴朝着天大口呼吸,一闭嘴就能呛得晕过去……”车站站长木呆呆地告诉他:家里六口人在熟睡中被冲走了,他自己从水里捞出来17个人……这时,过来一个又黑又高的人问樊鸣涛是干什么的,他一说是记者,那人突然放声恸哭,紧拉着樊鸣涛的手说他是遂平县委的,县委常委7个人已经没了6个。他还不忘让樊鸣涛转告中央:“常委有一个人在,红旗就在……”

在陆地上,樊鸣涛没有在飞机上拍得多。我问他:“为什么不拍那些近距离看到的惨况?有指示不让拍摄吗?”“那倒没有具体指示。可是拍那些尸体有啥用呢?莫不要说看见那场景我按不下去快门,就是拍了也不能发啊!”

1975年8月,无数中原人民失亲丧友、泣血含泪。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惨绝人寰的大悲剧几十年来被遮蔽、被回避,绝大部分中国人对事件并无了解。37年过去,这件事似乎从人们的视线中、从历史中被抹去了。

我从不多的文字上知晓垮坝这件事,但一直没见过图片。2009年,我的同事付玲回河南,到郑州拜访樊鸣涛老人,回来后她告诉我,樊鸣涛就曾亲历“75·8”垮坝事件。我马上在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寻找图片,终于在1975年的内资图片中找到了垮坝的照片。只是当时新华社图片没有署名。

2012年,我们把选入“新华典藏”的四幅垮坝图片拿到郑州,请樊鸣涛老人签字。签字的时候,八十岁的樊鸣涛不断哀叹:“这些短命的坝、短命的坝呦!水库垮坝,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新华社图片记载了国家几十年来不曾割断的历史,是新华社的宝藏,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摄影的宝藏。这些照片记录了历史的发展,更记录了历史的挫折。将来,在把历史挫折变为历史智慧的时候,这些照片会站出来说话。

我想说:感谢您!樊鸣涛先生,你的驻马店垮坝照片将为那段历史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