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不爱出门的我,近日去了趟南京;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一出火车站,发现南京的堵车盛况不亚于“首堵”北京,打出租车的难度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让我这个见过点儿堵车世面的外地人也深感震惊。在大城市生活,交通出行越来越不易。眼下中国是“汽车热”,原先的“自行车热”、“手表热”、“彩电”、“冰箱热”我都经历过,但这些都远不及如今的“汽车热”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大。
最近在一堆陈康烂谷子的老照片里发现了几张有关吉普车的照片,回想起这种曾被人痴迷和大量使用的车种,不仅感慨万分。从毛泽东到罗斯福,从朱可夫到丘吉尔,世界上的大人物中很多人都乘坐过它。照片中,大人物们喜欢坐在前座,司机的边上;小人物反而坐在后座,这种独特的吉普坐法,现在似乎也绝迹了。
什么是吉普车?即使不看照片一般人也知道,这种汽车穿着“铁壳”外衣,方头愣脑,动力强劲。吉普车这个名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一些打着吉普车旗号的汽车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样子。
吉普车原型是二战期间,德国和美国大量生产的轻便军用敞篷汽车。这种简易军用汽车的产量大,型号也多,单单算下美国的产量,前后总共大约就有60万辆。随后美国将其技术授权给世界各地的50多个国家,组装这种车型。如果加上各国生产的衍生品,总数可达200万辆。据说现在仍能使用的,不到600辆,且必须精心保养,比养孩子还要费钱。如果现在谁能搞到一辆半个世纪前的真正吉普车开到街上,那些奔驰、宝马,都不会比它风光。
这种简易军用车辆的设计则是从民用敞篷轿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汽车出现之初,无论贵贱,几乎所有类型都是敞篷车,估计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汽车本身的动力不足,速度较慢,只比现在的自行车略快一点儿,故敞篷无碍;再就是当时的生产水平低下,汽车多个“上半截”的盖儿不仅自重加大成本也要增加。好在当时坐汽车的多属达官显贵,出于安全和观赏风景的原因他们也不希望汽车开得飞快。那么现代人不禁会问,要是遇到刮风下雨怎么办呢?回答很简单,甚至有些可笑:有钱的人可以干脆不出门或者是换乘有篷的马车,而没钱的人把雨衣套在身上就算完事。
上个世纪30年代末,纳粹德国军队在欧洲凭借闪电战频频得手,步兵的推进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二战初期德国率先使用的一种轻型敞篷军用车。这种汽车非常适合于西欧的温润气候,虽说它越野性能一般,自身防护性也不强,但最大的优势就是比骑马快,而且一次可载四个人。二战初期,在交通工具的总拥有量中,德国军队所拥有的自行车和马所占的比重较大。当时德国的侦察兵就是在这种小汽车上载着电台,另配骑宝马或尊达普牌摩托车的单兵,一起组成一个个尖兵小分队,在许多占领国招摇过市。与此同时,英法等国也有相应的轻型军用车辆发配给本国的侦察部队使用,但量都不大。
当时还没有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人受到启发,决心研制一种属于自己的轻型军用车辆。1940年前后,美国陆军后勤部小型侦察车研制委员会向美国至少135个汽车厂家发出承制招标,要求研制轮式1/4吨级通用车辆。招标书中对汽车性能的要求极为苛刻并规定必须在接标后的49天内将样车送交美国军方。别看美国的汽车厂家实力雄厚,生产规模了得,但都不怎么愿意揽这个既不好干,利又很薄的活儿。到头来,只有两家小公司接了这个招标,一家是班塔姆公司,另一家就是后来名扬世界的维利斯· 奥伯兰公司。平心而论,班塔姆公司制造的样车最接近美国军方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满足了所有基本要求,唯有整车过重难以达标。当时军方要求整车重量不得超过1300磅,这个重量通常是标准汽车的一半。军方的出发点是:一旦在战场上出事,这个重量的车靠四个士兵就可以把它抬起来。而班塔姆公司则认为,既然要保持该车的四轮驱动和基本的牢固性,就难以再减轻车重。最后,军方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妥协。
在参照欧版轻型军用车辆的基础上,美国另外几家公司也相继开发出此车的多种版本,这几家公司的实力都要比最接近成功的班塔姆公司强,其中还有当时如日中天的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军方眼里,班塔姆公司不过是个小打小闹的“乡镇企业”,而福特汽车公司却是知名大企业,如果把订单交到一个实力不强的“乡镇企业”手里,一旦大规模生产,恐怕质量难保,最后军方在权衡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决定由福特汽车公司和维利斯·奥伯兰公司共同作为美国军队轻型军用车的供应商,作为补偿,功劳最大的班塔姆公司也获得了利润可观的零配件合同。这显然是个照顾到三方利益的折衷结果,原则上算是三赢,但福特汽车公司却不太高兴,它的老板亨利·福特觉得军方应该把所有的订单都交给他,因为那两家小公司根本配不上为军方生产质量要求极高的专用车辆。为了以示区别和表明其“血统”的正宗,亨利·福特下令把由他工厂生产的每一个汽车零件乃至螺丝钉都打上了“F”字样。
那个时候,吉普(JEEP)这个响亮的名字还没有诞生,当时军方将之暂定名为多用途轻型越野车,军方代码是GPV。为了显示这种侦察车的威力,据说当时的美国参议员米得亲自开一辆GPV在国会山的花岗岩台阶上表演爬台阶。在一群记者的追问下,他情急之中脱口而出:“它叫吉普(JEEP)!”(即GPV的连音)记者们没搞清楚到底是哪几个字母,仅根据发音就将之见诸报端,吉普从此名声大噪。当时的这种车,售价每辆是700至780美元,无论是福特厂还是维利斯厂的产品,其零部件都可以互相对换。车身颜色以暗绿色为主,有些配给海军的车辆则被漆成了海灰色。这种颜色的吉普车后来居然成了最为抢手的收藏品。相较来讲,在承造吉普车的这两家汽车厂中,维利斯牌吉普车的名声要大一些。这是因为后来维利斯公司单独买下了“吉普”的商标使用权。因此在大多数吉普车玩家的心中,维利斯才是吉普车的正宗。而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世的时候,特看不上维利斯公司,始终耿耿于怀,觉得那是一家小企业,跟他的“汽车帝国”不能相提并论。
吉普车的问世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美国也被卷入其中,为了应付战场上的需要,两家承制吉普车的公司开足马力,日夜生产,每天有不下300辆吉普车被开出厂房。到了二战后期,驰骋在世界各地的吉普车已超过60万辆。吉普车并没有因它的相貌丑陋和设施简单而被大人物轻视,从英国女王到美国总统,从统领百万大军的朱可夫元帅到阿拉伯的酋长,都不约而同地把吉普当作自己心爱的“坐骑”。就连毛主席也坐过当年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送给中共的几辆吉普车。大人物们从来没有认为吉普车硬帮帮的坐垫以及简陋的车厢会让自己有失身份或者缺乏安全感。他们还特爱坐在紧靠驾驶员的副座上,以至于这种乘坐习惯渐渐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据说有一次德国士兵驾驶缴获来的美国吉普车试图闯过一个由法军把守的关卡时,被法军一眼识破,在后来问到他们是如何一举识破敌人阴谋时,法军回答说:“因为那个穿着少校制服的“美国兵”坐在后座上,其他人都穿着兵服,而以往任何一辆吉普车里最大的官总是在副驾驶的位置上。”
吉普车的故事,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二战后,福特公司率先中止了吉普车的生产,维利斯公司则单独继承了吉普这个品牌,并继续生产,公司的高层策划者当时想用吉普车来代替拖拉机(当然它还能干很多事)。此时,世界上已有将近50个国家被授权生产或装配吉普车。可事实上,后来的发展并不如意,在美国国内,人们普遍觉得吉普车再“多用途”也代替不了拖拉机,它只是个“四不像”;而在美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没有能力花上1000美元去买一辆吉普车,要知道,那时候连到哪儿去加油都是个问题。
二战刚结束的那段时间,驻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美国兵,开着吉普车到处观风赏月、招惹是非,把通往希特勒在贝希斯特加登的鹰巢别墅的盘山公路堵得个严严实实,当地人都看傻了,有生以来头一回见到这么多汽车。“吉普车就是美国人的马”的说法,不胫而走。在战后的剩余物资里,最受退役老兵青睐的也是吉普车,福特牌和维利斯牌的都可以。可惜供不应求,区区100辆吉普车就有2万名来自纽约地区的退役老兵争购。在运返作战物资的船上,占据很大空间的也是这些被老兵们买下留做纪念品的吉普车。由于维利斯公司在二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维持着吉普车的生产,所以现在维利斯吉普车的零备件要比福特牌的好找得多,当下的吉普车玩家们非常看重这一点。
对于现在无数汽车迷来讲,吉普车的前世今生故事最多,这种在汽车底盘上扣着一个绿色铁壳子且没顶棚的交通工具,曾经比现在任何一个牌子的汽车都要风光,如果你不信,就请看看这几张照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