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当前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问题。城镇化的推进必须依靠产业支撑,只有城镇产业充分发展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河北省提出到2015年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3,150万人增加到3,800万人的目标,特别是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沿海地区的加快发展作为突破口。但现阶段,河北省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严重滞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还缺乏产业支撑。
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的发展经济学为城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主要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的“发展模型”等,他们研究了农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学者E.S.Lee提出的“推拉理论”论证了城镇化的两大动力——农村的“推力”与城市的“拉力”。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研究,不少学者将研究指向印度等工业基础薄弱地区的城市化,研究了工业、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国外相关理论对我国城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城镇化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城镇化道路等方面。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问题上,认为城镇化需要得到有力的产业支撑,但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目前国内的研究在深度上,多倾向于对问题的揭示,缺乏理论和制度的深层分析与思考,关于城镇化的产业支撑问题尚未系统地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尤其是针对作为沿海后发地区的河北省来讲,其城镇化及产业支撑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有效的学术关注,所以专门研究河北沿海经济带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河北省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三年上水平”,城镇化进程已经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省域内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与沿海发达省份甚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表1数据可以看,2007年至2009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逐年上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港口与城市应该是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系。从港城互动的演进规律来看,港口城市的发展会经历港城初始联系、港城相互关联、港城产业聚集和城市自增长四个过程。突出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实现港城联动,这是推动港口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唐山、秦皇岛、沧州均缺乏充足的临港产业支撑,港口的带动和辐射效应难以发挥。以黄骅港为例,近几年虽快速发展,但较为单一的煤炭运输对沧州本地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弱。目前,河北沿海地区港口与城市建设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存在“大港小城”现象,临港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同处在环渤海地区的多数地域。
表1 河北省沿海地区城镇化率(%)
河北省沿海大多数城镇的功能尚不完善,承载能力较弱,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城镇创造就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河北省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仍然最大(见表2)。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否则一定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创造就业不足的现象,这样会阻碍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制约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的推进必须依靠产业支撑,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精髓。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而只是追求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张,那么城镇化只能停留在低质的数量层面上。
农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这是因为:第一,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城镇化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只有农业不断发展,生产效率提高才能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以唐山为例,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134.73万减少到2011年的125.30万,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剩余劳动力。第二,农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为城镇工业提供原料、产品和原始资金积累。第三,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市场,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和高档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会增加,这样会扩大产品销售市场。
表2 河北省就业人员的三次产业构成
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工业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第一,工业生产具有规模化和专业化的重要特性,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它们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带动作用,推动城镇化。第二,工业的发展促使人口向城镇集聚,而人口的集聚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以沿海地区为例,临港工业不仅本身就能吸纳大量劳动力,而且会带动银行、保险、商业、广告等港口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就沿海地区而言,通过临港工业的发展能充分发挥港口的资源配置作用,吸引国内外企业资源在港区后方陆域配置,提升城镇的经济集聚能力。
服务业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越大,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越明显。通过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见表3)可以看出,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均值要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这决定了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的重要作用。第二,在生产性配套服务方面,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分工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生产组织形式时,必然要求完善的配套性服务。沿海经济带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会促使物流、金融、广告等配套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例如汉堡港每1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间接依靠港口的就业人数达328.7人。第三,在生活性配套服务方面,就业进入门槛较低,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生活性配套服务的完善能够增加城镇的吸引力。
表3 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
按照“港口-临港产业-港口城市”的发展模式,临港产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核心所在。建立以港口为中心,以腹地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引起沿海经济带空间布局的演化,人口向主要节点的集聚,是河北省沿海经济带加速城镇化的基本途径。
河北沿海地区要依托区域优势,面向京津市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档绿色蔬菜和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昌黎葡萄、黄骅冬枣等特色优势果品基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滩涂、浅海养殖,培育以海产品养殖为中心的产业群,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重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临港重化工业主要包括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水运方式的成本优势是其他运输方式难以相比的,所以重化工业发展是典型的临港依存产业。河北省沿海经济带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加快钢铁、石化等部门的升级,支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基础上向精深加工和产业链高端发展,推动主要企业向临港聚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有选择地确定重点发展的门类和项目。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新型重化工业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1.现代物流
以河北沿海三大港口为龙头,陆路集疏运为脉络,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创新,将河北沿海打造成中国北方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培育物流主体。以港口转型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大做强物流业龙头,引进规模大和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专业物流;二是推进海、陆、空多式联运,推动物流企业嵌入到制造行业,推广产业物流链,提高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同程度;三是推进海关特殊监管的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和作用发挥,打造现代物流基地。
2.旅游业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滨海资源,是旅游资源大省,因此要重视河北省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新的高端休闲度假区,例如唐山湾三岛休闲度假区。另一方面,对传统的旅游景点要深度开发,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发挥,结合民俗风情,例如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在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对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目前河北沿海地区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缺乏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和承上启下的中等城镇,城镇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河北沿海地区应选择多元化的城镇模式,即核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河北省应将唐山定位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使唐山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沿海中等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小城镇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城镇,形成紧密联系、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港口是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对于临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河北省沿海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均为亿吨大港,但普遍功能单一,因此要加快港口建设。第一,加快发展核心腹地经济,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第二,引入国际先进的装卸设备,提高装卸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码头的运营效率和环保水平。第三,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电子交易、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港口之间、港口与腹地之间相互联通的信息网络系统。第四,完善无水港建设,通过设立内陆港,使内陆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可在当地办理有关手续,实现港口和腹地良性互动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要解决河北沿海地区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问题,就要改变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第一,要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建立一体化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第二,推动新一轮土地改革,建立农民市民化的“离土”机制,解决农民“半城镇化”的现状,使农民市民化。第三,统筹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1] 邓华.浏阳市依托产业支撑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8-10.
[2] 吴靖.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J].经济学家,2007, (5): 121-122.
[3] 郁文凯.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的互动研究—以浙江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 (2): 76-79.
[4] 赵春淦.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 85-88.
[5] 齐娜,王伟.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J].水运管理,2005, (7): 24-27.
[6]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20-26.
[7] 丁登林.当前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及对策[J].全国商情,2010, (15): 6-7.
[8] 王印杰.关于黄骅港、渤海新区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河北企业,2009, (12):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