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 玮
她,曾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国庆60周年庆典观礼现场,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以一个柔弱女子之躯,做了许多常人不能做到的事,也做了许多常人能做却没有做的事。她,就是十二届全国人大最年轻的代表谭之平。
孝感市“十大孝子暨孝老爱亲楷模”、湖北省“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湖北省“自强奉献优秀大学生”、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荆楚孝老爱亲模范”、湖北省“十大女杰”、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大代表……
所有的这些荣誉,都集中在眼前这个看似平凡的、来自鄂西深山的土家姑娘身上。清澈的双眸里,闪烁着善良和坚强;只言片语中,沉稳和自信也可见一斑。她平凡又非凡,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找不到家庭变故的悲伤,却有着与同龄女孩完全不同的人生阅历;她普通又不普通,她的曲折经历所彰显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却又表现出她的不普通和难能可贵。
谭之平苦涩的青春,是感恩的青春,流淌着无数的泪水与欢笑。“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谭之平如是思,如斯行。
谭之平出生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峡口村,是一个地道的土家族姑娘。在她两岁时,母亲因工伤不幸患上了间歇性的精神分裂症,无法根治,原本贫困的家庭,日子更加艰难。母亲精神分裂症发作时歇斯底里,砸东西、伤人,平日靠大量的药物控制。父亲早年到煤矿拉煤,也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
谭之平懂事较早,没有较多地分享童年的欢乐,却较早地品味了生活的艰辛。10岁左右就开始帮着在地里干活。“妈妈病情发作时,我就帮她熬药、喂药、洗澡、喂饭。有时候,饭碗被她一次次打翻,我就重新盛饭夹菜给她喂。那时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一个神医啊,快点治好妈妈的病,我就能象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在妈妈面前撒撒娇啊!”
她曲折求学、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的行为,彰显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谭之平精神的内涵是“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图为谭之平和湖北职院义工社成员在孝感市社会福利和医疗康复中心照顾病人)
在谭之平初中毕业前夕,家里的房屋在一次地质灾害中倒塌,“我们不得不住在邻居家里。妈妈受到了新的打击,病情变得更严重”。
2000年初秋的一天大早,谭之平只见母亲一边啃土豆,一边唠唠叨叨,自言自语,便预感情况不好,就带着妹妹偷偷出门去找医生给母亲开药。等谭之平姐妹回来时,却不见母亲在家,四处寻找也不见人。直到谭之平看见父亲蹒跚着跟在一副担架后出现在山坡下,谭之平姐妹才明白母亲出事了。谭之平跑啊跑啊,急忙跑过去,跌得满身是泥,没等担架落地,她扑了上去:天啦,母亲是被塑料布裹着抬回来的!谭之平跪在地上,用颤抖的手摇着母亲:“妈妈,你醒醒啊!醒醒啊!你怎么可以丢下我们姐妹俩不管,我还要学医给您治病哪!……”谭之平的眼泪哭干了,呼唤妈妈的声音嘶哑了,可是这一切,母亲再也听不见了。不愿再给女儿增添负担的母亲溺死在离家几十里的水潭里,年仅38岁。
丧母之痛几乎将谭之平摧垮。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垮。“我失去了最疼爱我的人,失去了我最爱的人,原本一个完整的家变得残缺不全,看着为生活操劳日益衰老的爸爸,我发誓要振作起来,坚强起来,为爸爸分忧,改变家境。我没有能让妈妈生前享我的福,我一定要把这份爱在爸爸的身上兑现!”
这时,谭之平接到了县重点高中的通知书,“我是多么想和往日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但是一想到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爸爸,既要在地里干活,还要建房子,我打消了上学的念头。于是我藏起了录取通知书,作出了暂时停学的抉择”。于是,谭之平流着泪,将没有报名的通知书压在了箱底,将求学的梦想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父亲有风湿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妹妹年纪又小,谭之平知道身上担子有多重,这个家她还要撑下去。为了改变家景,她在田地里种下蔬菜等经济作物,一口气喂养了4头猪,一天要从山上割下50多公斤猪草,洗衣、做饭,送妹妹上学,她忙完这头忙那头。此时的谭之平,已经像一个小主妇一样,俨然家里的顶梁柱,几乎得不到片刻休息。
她坚强地挺住了,并且不断激励自己。她在日记里写道:“苦难是生活的一把钥匙,当生活关上一扇门时,总会有另一扇门打开。”她在写给自己的诗中写道:“我是远山深处的一只小鸟,苦难是挂在脖子上的一把钥匙。”
“要改变家里的状况,必须要走出去。”谭之平要出门打工。2001年春节后,经人介绍,谭之平拿着父亲给的50块钱路费到长阳县国道边一家私人百货店打工。
打工的这几个月,让谭之平完成了一个影响一生的转变:原本不爱说话的她不得不主动上前与陌生顾客问长问短,和供货商打交道。她抢着帮雇主家做饭、喂猪,老板很喜欢这个勤快的姑娘,记帐、进货带着她做,外出时干脆把百货店交给她一个人打理。
不到一年时间,谭之平熟悉了经营小百货的全部流程,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此时,她萌生了自己做生意的想法。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未来。2002年正月初八,屋外大雪漫天,柴房内炉火熊熊,谭之平和父亲相对而坐。“爸,您不是在省城有朋友吗,我想自己当老板,到武汉开个小超市试试……”父亲反复思量,女儿打工近一年,学到了不少,应该支持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的女儿去闯一闯。
早春二月,怀揣着两年多全家的积蓄,加上借款,一共2.5万元,父女俩辗转来到武汉。10来天后,在父亲好友的协助下,一家没有名字的小百货超市,在汉口火车站附近开张了。
进货比三家,自己当搬运,早开门,晚收工……一个从大山走出来的小女孩,创业谈何容易!“没有合适的货源,我就一家家的去问,舍不得搭车我就靠步行,舍不得在街边买一碗热干面我就自己带着凉水和馒头。”
谭之平全身心扑在小店的经营上。1个月后,父女二人盘点账目,一个让他们无比兴奋的数字出现在账本上——除去房租、水电,盈利2086元。父女俩兴奋得睡不着觉。
由于家中还有田地要料理,妹妹还在读书,父亲决定回长阳,留下谭之平独自经营。就这样,19岁的谭之平在这个陌生的大都市开始了女老板的生涯。“为了节约工钱,所有的货都是我一个人搬进搬出,整盒的搬不动,就拆开来搬,有时候连人带货摔倒在地上,我不想干了,我想回家!可是,一想到要让爸爸和妹妹过上好日子,一想到要让自己早日实现学医梦!我不能退下来,我一定要坚持住!”
父亲走后不久,一天深夜收工回出租屋后,谭之平看到一条流浪的京巴狗蹲在她门前,刚开门,小家伙就窜到了她的床下,不肯出来。善良而备尝孤独的谭之平理解并怜悯众生之孤独,于是她决定留下小狗,和自己作个伴。
从此,小店附近的街坊都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瘦弱清秀的女孩子,后面跟着一只可爱的小京巴 ,她扛着大包小包的货物往前走,小京巴摇头摆尾在前面引路。她实在扛不动了,就将货物放在地上,一包一包地分批往超市里扛,而小京巴则留守原地,紧紧地盯着货物……一个女孩儿一条京巴狗,就用这种“轮流挪移法”,完成了一次次进货,每天在小巷里早出晚归。
心细、嘴巴甜,薄利多销,越来越多的顾客回头开始光顾这个女孩的小超市。谭之平以店为生,手头基本不留太多的现金,赚来的钱都投入滚动经营。2003年初,小店扩大到两层;2004年底,超市所租的房子遭遇拆迁,盘存时小店的资产已达9万多元。
2005年初,谭之平在汉口杨汊湖一带再寻门点,经营超市,但她发现,离开了苦心经营的老店址,生意一落千丈,加上周边同行竞争激烈,无论她怎么努力,都难以扭亏为盈,4个月后,她无奈关门歇业。
2005年7月,谭之平带着不菲的积蓄和伴了她多年的一箱书及那只小京巴,回到了长阳老家那个山村。几年里,新书被翻看成了旧本,见证了她在灯光下苦读的日日夜夜。这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帮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楼房,还将已完成中学学业的妹妹送到了美容美发学校。每天清晨和黄昏,在村头的山坡上,她在眺望前方。前方的路在哪里?初中同学大多结婚了。是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个家?还是另寻行当在商海搏击?还是……已经22岁的谭之平,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许久没有梦到母亲了。有一天,她从梦中惊醒:母亲趴在深潭边望着她……醒来时,她眼前出现母亲曾经叮嘱自己的一幕:“平儿,要读书,要学医……”
这时,她把头埋进被子里,使劲咬着被角,偷偷流泪。其实,在武汉做生意期间的她,每天行走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间,那林立的广告牌及报纸上的招生招聘启事反复地冲击着她眼球和内心,她渴望学习。就在谭之平守着小超市的日子里,她一直都在坚持自学英语和计算机技术。
她终于明白:一直隐忍心中的大学梦,才是她多日徘徊中不敢面对的彼岸。
命运充满机遇,但需要选择。谭之平作出了一个令亲友吃惊的选择:上学。她想学医,为像她母亲、父亲那样患病的人带来健康和欢乐。2005年9月1日,谭之平背着行囊,走进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医学分院助产二班的一名中专学生。
地处孝感的湖北职院,槐荫清凉、桂花飘香。在班级第一次班会上,谭之平说:“来到孝感,到湖北职院求学,是人生最有意义的选择和机遇。”
重返校园的第一年,作为班上64名同学中年龄最大的学生,谭之平总是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从不午休,也是晚上最后一个离开自习室。连续两学期期末考试,她的各科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5名。
孝感,因美丽传说《天仙配》中的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被誉为“中华孝都”。离湖北职院还不到1里路的董永公园,是谭之平学习之余的常去处。园内的孝子祠、仙女池、槐荫树等景点,她游览了一次又一次,那有关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传说给她无穷遐想,一次次接受了心灵的涤荡。
从中华传统中来,回归人民中去。在孝感,“孝”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深深地融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已经与市民生活深深地融为一体。谭之平注意到,街头巷尾说孝道,行政官员讲孝礼,市民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守望相助,“孝文化”历久弥新……她在这里思索和品味孝感这座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精魂和魅力所在。中华“孝文化”的熏陶,与她天性中的善良与爱相融汇,在她心中萌发了孝道与感恩的种子等……
“子女之爱总没有夫妻之爱深刻。母亲去世后,我知道父亲一直都很孤独。”上中专后不久,谭之平便四处委托亲戚在替父亲找个伴。
最后经叔叔牵线搭桥,比她大14岁的继母走进了父亲的生活。继母的身体不太好,患有乳腺增生等病。当邻居们担心进家门的是个“药罐子”时,谭之平决定请假回老家,主动替父亲张罗这门“婚事”。继母进门后,谭之平感觉母爱又回到了身边。
对于继母,谭之平用那份天性善良的感情与孝道文化熏陶升华后的孝心,从来都把她当生母一样对待。课余时间,谭之平经常给家里写信、打电话,对继母嘘寒问暖,在电话里叫她“妈妈”,详细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把继母感动得热泪盈眶。
谭之平课余时间在学校食堂打工、当家教,用自己的双手支付在校期间的开销,她把节余下来的钱还积攒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寄回长阳的家。为了给父母治病,谭之平还定期买药寄回家。寄药时,她不忘捎上一些营养品。
父亲和继母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为减轻家中经济压力、方便照顾父母,为给父母治病,谭之平不久把父母接到了孝感。经常在餐馆勤工俭学的谭之平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何不在孝感开一家餐馆?既能解决父母亲的生活问题,也能让父母亲在自己身边。谭之平把这个想法向班主任作了汇报,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于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谭之平用打工积攒起来的钱,在学校附近选了一间铺面,稍作了装修,添置了桌椅。“土家女大学生餐厅”就这样运转起来。餐厅大半的事情都由谭之平打理,为了进便宜菜,谭之平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一个人去孝感市孝南区新华街沙沟蔬菜批发市场,出门时轻轻地开门关门,以免吵醒父母亲。白天6节课,谭之平从不旷课。中午12点至下午2点,下午5点至晚上7点,她都在餐厅帮忙打理,端菜、洗碗、打扫卫生等等,下晚自习后,她在餐厅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
“土家女大学生餐厅”开业期间,谭之平的成绩没有下降,每学期成绩排名都在班上前3名,她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并获得奖学金。一次,全班有30多人提出助学金申请。当得知班里只有19个名额后,谭之平第一个提出放弃申请,把机会让给别人。谭之平总说:“有什么困难自己可以扛,这么多年,得到了别人很多的帮助,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好好做些事。”
然而,不幸再度降临。继母病情突然加重,她跑遍了孝感各大医院,无力顾及餐厅生意,3个月后餐厅只得匆匆转让。
百善孝为先。谭之平对继母的敬重和爱戴,抹平了血脉的差异,使这个组合家庭一样充满温情。经过努力,继母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了让继母有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她又专程护送父母返回长阳,安顿好家中一切后,返回学校继续求学。
中专毕业要不要升大专?谭之平犹豫了很久。想起10年来的读书梦,生母的一声声叮嘱,她无法放弃。2006年底,谭之平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全日制大学生。
谭之平那种在困境中不言放弃的韧性,那份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执著,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谭之平,这个太多地承担起生活重担的女孩,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相反,她感激生命,感谢苦难,感恩生活,总是以阳光般的感恩心态和最朴素的善良对待身边的人。同学有什么困难,她能慷慨解囊;同学学业上有什么问题,她乐于释疑解惑。谭之平知道,奉献,才是生命的意义;善良,才是生命的本色。
2008年3月,谭之平发起成立了“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任秘书长,总部就设在湖北职院,吸收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义工组织积极参加。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就组织社员到福利院、康复中心,帮老人和病人洗头、洗衣,和他们谈心。该义工组织注册会员达5200多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义工组织之一。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她把5000多人的义工大军分成10多个小组,捡垃圾、义卖报纸、义演,积极为灾区捐款,还组织义工奔赴灾区当志愿者。
大孝无形,大爱无言,大义无声,孝感动天!孝感市福利院80多岁的王淑蕊老人逢人就夸:谭之平比她的亲孙女还亲。其实,称谭之平为“闺女”的大爷大妈有70多人,他们是孝感市福利院、孝感市精神病康复医院的老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谭之平几年如一日经常组织同学到孝感市福利院、孝感市精神病康复医院等地,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帮老人、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班上的文艺骨干还给老人们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和欢乐,用真诚的心灵与他们对话。在老人们开怀与感激的间隙里,她却看到了他们的落寞与期待,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每月去看望福利院的老人已经成为她的习惯,成为思念亲人的心灵寄托。福利院的老人们也从心底喜欢这位活泼、细心的小姑娘,每次一见到她去,纷纷出门打招呼、拉家常,仿佛和她结成了“忘年交”。
如果人人都有感恩之心,人人付出真感情,这个社会将充满了真爱。谭之平把孝感市奖给她的孝子奖金1000元钱捐出来,发起成立湖北职院“感恩文化基金”,以团队之力、基金渠道,让更多的贫困学子分享资助和阳光,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分享社会的温暖。1岁多的孤儿小惠,就是 “感恩文化基金”的受益者,因此免费接受唇腭裂手术。谭之平说,她和同学们会一直资助小惠直到她18岁。
心怀感恩,爱就会不经意地流露,便能经常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事,愉悦自己,利益他人。这些年来,她与“孝”同行与爱同步。这种孝,不仅仅面向自己的父母,还延伸至身边熟悉的和陌生的长辈。这种爱,不仅仅面向自己的亲人,还普照着身边熟悉的和陌生的人们。从小受家族孝敬之风耳濡目染的她说,孝敬父母是子女的本分,关爱他人则是自己对爱的传递。
湖北孝感被誉为中国“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文化”命名的中等城市,从古至今民风淳朴,孝子辈出。湖北孝感这座古城留下了千古孝子董永、黄香、孟宗的动人故事,而谭之平的故事感动了当下的孝感人,并非孝感人的她,如今也成为孝感市“孝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谭之平的孝不仅仅体现在她对父母、继母、姐妹的爱,更重要的是她回报社会,并以孝为行为取向的大爱。孝行背后,是谭之平那颗感恩的心,正如她的心声: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被谭之平的事迹所感动,湖北铜锣湾国际广场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湖北职院义工社、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捐赠“感恩文化基金”10万元。
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刚在北京参加完“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的谭之平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阅兵式开始,当一队队步伐整齐的方队走近来时,观礼席上的谭之平按捺不住激动,情不自禁站起来拍照。“我们在1号观礼台,就是在天安门前面靠左边60米,是一个看阅兵和彩车比较好的位置。”对于自己所坐的056号位置,谭之平更是铭记在心。作为一个普通的土家族姑娘,更容易联想到这个吉祥数字与中华56个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意义。
“到京后,见到了许多受邀前来参加国庆观礼的人,都是各行精英、模范,以后要多向他们学习。”
国庆当天,父亲打来电话说,继母一大早就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瞅了两个半小时都没看到女儿的影子,心里十分遗憾。他却在看重播结束前的15分钟左右无意间看到女儿的身影,镜头里的谭之平穿戴着鲜红的土家族服饰,微笑着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挥手致意。
2010年2月2日,谭之平收到了她虎年“最早的新年祝福”,也是“从未有过的最珍贵的礼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寄来了新年贺卡并致信祝福新春。李长春在信中向“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及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并希望谭之平珍惜荣誉,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如既往地践行道德规范,在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始终走在全社会前列,以自己的善行义举引领社会风尚,传播精神文明,带动道德先进人物大批涌现,使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道德情操更加纯朴高尚,共同塑造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此前,李长春曾就谭之平先进事迹作出过重要批示:谭之平对待困难、对待人生的态度,对广大青少年是很好的教材。
这年3月,她受邀出席全国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同年9月起,大学毕业的谭之平留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文明办工作,业余时间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进行自考本科的插班学习,几乎每个双休日都要去武汉上课,2012年拿到本科文凭。工作后,谭之平继续带领志愿者学生从事关爱老年人志愿活动。
2013年春,谭之平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名人大代表。首次上会参政议政,她带来了关于留守儿童、加强职业教育和《弟子规》进小学课本课堂等3个方面的建议。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和教育工作者,谭之平十分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她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从儿童开始培养,让儿童从小接受《弟子规》古圣先贤做人做事的行为道德和日常生活规范的思想和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为把孩子培 养成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谭之平建议,教育部可以组织全国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等相关方面的权威专家 ,研讨论证《弟子规》进小学语文课本、进小学课堂的问题。谭之平表示,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在关心老年人、应对老龄问题以及弘扬孝文化方面积极鼓动与呼吁。
这些年来,不幸家庭的不幸、生存的压力、生意的惨淡、竞争的压力……这一切,谭之平没有指责或抱怨,因为“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她没有软弱和等待,因为“境遇的改变只能靠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所走过的路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程,曾经的苦难会成为未来的财富,我会珍惜生活。”说这些时,谭之平的神情十分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