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新,谢晓莉,陈 静
(1.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采用界面电泳法测定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势(ζ电势)的实验已是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的一个经典实验项目[1-2]。尽管已有很多针对该实验的研究[3-12],但该实验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太理想。其主要问题集中在:(1)对Fe(OH)3胶体溶液进行渗析纯化的时间较长,在目前普遍缩减实验课时的趋势下,这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安排;(2)经典的制备火棉胶袋的渗析方法的成功率偏低[3];(3)如果不进行渗析纯化,而采用加入“稳定剂”,如尿素、蔗糖等的方法[1,3,9,12],虽然节省了透析时间,但该方法制备的胶体溶液的电导率仍然很高,这会导致电泳时电流偏高、发热明显、电极反应迅速、界面容易模糊,实验结果重复性差等一系列不利后果,也达不到加深学生对胶体纯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的教学目的;(4)还没有形成最优化的电泳实验条件,以至于各种实验教材和文献采用的胶体溶液的电导率、辅助液、电压等条件差异较大,所测的ζ电势值分布范围较宽。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一种高效、可靠、廉价且简便易行的胶体纯化方法。其次要有能获得良好实验结果重现性的实验条件。本文研究采用硫酸纸作为半透膜对Fe(OH)3胶体溶液进行渗析,并优化渗析方案,实现了胶体的快速纯化,系统分析和提出了优化的实验条件,获得了重复性好的实验结果。
仪器:DYY-4C 型电泳仪;U 型电泳管;DDS-11C型数字电导率仪。
试剂:KCl,FeCl3,尿素,均为分析纯;描图用硫酸纸(83g,A4)。
称取0.4g FeCl3溶于20mL蒸馏水中,将其逐滴滴加到100mL维持微沸的蒸馏水中,边滴边搅拌,滴加完成后继续微沸2min。
如图1所示,将A4纸大小的硫酸纸四边折起并固定,形成纸槽,使其底面面积约200cm2,放入盛有约1 000mL、温度为70~80 ℃蒸馏水的敞口容器中,将刚制备好的Fe(OH)3胶体溶液转移到硫酸纸槽内。让蒸馏水自然降温,期间用玻璃棒分别搅动胶体溶液和蒸馏水,并用电导率仪监测胶体溶液电导率的变化。约20min更换一次热蒸馏水,当电导率下降到0.01 S/m 以下后可停止渗析。一般只需渗析3 遍即可达到要求。将透析好的胶体溶液转移到干净的烧杯中,如水蒸发较多,可补充蒸馏水至100mL,冷却至室温后测量其电导率。
图1 硫酸纸渗析装置示意图
配制和上述胶体溶液相同电导率的100mL KCl溶液作为辅助液备用。将如文献[9]中的U 型电泳管洗净并固定好,从中间的加液漏斗注入适量Fe(OH)3胶体溶液;用胶头滴管分别在左右两管内胶体溶液液面上方2 ~5mm 处,沿管壁缓慢加入辅助液,直至形成清晰的界面;继续加入辅助液,至放入电极后,约有5mm 电极没入到辅助液中;将电极连接好电泳仪电源,设定输出电压为140V;开始电泳,每分钟记录一次界面的位置、电压和电流值,连续记录30min。
由5组化学专业本科生采用上述改进的实验方法(简称硫酸纸法)进行实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其他学生采用原来实验教材[1]的方法(加尿素,不做渗析,简称尿素法),从中随机抽取5组结果,列于表2中。对这两种方法的主要条件、参数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列于表3中。从表3中可以看出,硫酸纸法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实验教材推荐的结果(44mV)[1-2]非常接近,且重复性好;实验耗时可控制在一次实验课时(4h)内,并收到非常好的实验教学效果。由于火棉胶袋渗析法在其他论文中已进行了许多研究,所以本文未重复该方法的实验,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渗析袋容易破损、渗析时间较长、实验周期长,不利于实验课的安排。
表1 硫酸纸法得到的Fe(OH)3胶体ζ电势
表2 尿素法得到的Fe(OH)3胶体ζ电势
表3 硫酸纸法与尿素法实验教学效果对比
硫酸纸又叫描图纸、羊皮纸,广泛用于印刷业,因此它容易获得,且具有耐水、耐酸碱、机械性能好的特点,是作为半透膜的好材料[13]。在Fe(OH)3胶体纯化中,一直未见将硫酸纸作为透析用半透膜材料的报道,可能是因为未找到合适的渗析条件,渗析效果不理想。在本实验中,我们根据影响渗析的主要因素(温度、浓度差、半透膜孔径、面积、液体流动),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渗析效率:(1)将渗析用蒸馏水加热到80 ℃后开始热渗析;(2)增加渗析半透膜的面积,使有效接触面积达200cm2;(3)增加胶体溶液和蒸馏水的流动性,用玻璃棒经常搅拌半透膜两边的液体;(4)每20 min更换一次蒸馏水,保证浓度差。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可以观察到胶体溶液的电导率迅速下降,在第3次渗析后(约1~1.5h),胶体溶液的电导率即可减小到0.01S/m 以下,已达到实验要求。进一步渗析的效率将大大降低,也没有必要。本方法较其他方法需要增加的实验用品仅为一张A4大小的硫酸纸和一个敞口容器(可用塑料盒代替)。因此,该方法在效率、可靠性、可操作性和成本上均能满足实验课的要求。
3.2.1 电泳电位梯度
本实验是通过测量Fe(OH)3胶体在电场中电泳的速率u,代入下式[14]来计算胶体的ζ电势:
式(1)中ζ为电动电势(V);η为测量温度下介质的黏度(Pa·s);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ε=εr·ε0,εr为相对介电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ε0=8.854×10-12C·V/m;u为胶粒电泳的移动速率(m/s);E 是电位梯度(V/m),E=(V/L),V 是两电极间电位差(V),L 为两电极间距离(m)。
ζ电势是胶体的重要性质,它和胶体的组成、制备条件、温度、胶粒的形状和粒径、介质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等因素有关[15]。但按照相同的步骤,采用水解法制备的Fe(OH)3胶体溶液的ζ 电势值差异不大。实验教材中给出的值是44 mV[1-2],相关论文中的结果也接近这个值[4,7,12]。根据公式(1),在电泳测试中能控制的因素就是电位梯度'E 和移动速率u。在ζ电势一定的情况下,E 与u 成正比关系。为了减少电泳界面移动速率测量的误差,u 达到1mm/min左右比较合适,如果太慢,界面移动不明显,则读刻度的误差较大。根据公式(1)可计算出电位梯度E 应达到4 V/cm。本实验中所用电泳管两电极间距离约为33cm,所以电泳电压确定为140V,实测界面移动速率约为0.8mm/min。
3.2.2 胶体溶液电导率
影响公式(1)中介质黏度η 和介电常数ε 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引起温度急剧改变的主要因素是电泳时的焦耳热效应。我们实测不经过渗析纯化,而采用尿素作为稳定剂的胶体溶液,在4V/cm 电位梯度下的初始电流为24mA,开始后10min内,电泳管内液体温度升高了5 ℃,30 min温度升高达10℃,这对η和ε 的影响已不可忽略。另一方面,温度升高造成的对流是引起界面模糊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减小温度的变化,就必须减小焦耳热效应。这可以通过减小电压和电流来实现,但减小电压会降低电位梯度,所以只能减小电流。电压一定时,决定电流的因素就是溶液的电阻(电导),所以需要通过渗析纯化的方法来降低胶体溶液的电导率。经过计算,当电流小于0.5 mA 时,焦耳热效应引起的温升可以忽略。当溶液电导率小于0.01S/m 时,可以保证电流小于0.5mA。
电泳时,两电极不可避免要发生电解反应,进而引起两极区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4]。这对电泳的测量将产生影响,比如易发生界面模糊、负极聚沉、正负极泳动速率不相等,电极上聚集较大气泡推动界面移动甚至造成断路。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影响,应尽量减小溶液的电导率以减少电流,降低电极反应速率。根据本文实验结果,电导率小于0.01 S/m 时,该影响可忽略。
(1)硫酸纸的性质适合作为本实验中胶体溶液渗析用的半透膜材料,采用热渗析和大接触面积,并进行搅拌和更换溶剂的条件下,可以提高渗析效率。硫酸纸法可克服制备火棉胶渗析袋可靠性差、效率低的缺点。本方法易操作、可靠性好、成本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2)将胶体溶液渗析到电导率小于0.01S/m,采用相同电导率的KCl溶液作为辅助液,可以克服电泳时的焦耳热效应,减少电极上的电解反应;电位梯度设为4V/cm 可以减少界面移动速率的测量误差。这些实验条件的控制,保证了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和准确性。
(
)
[1]广西师范大学.基础物理化学实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孙尔康,徐维清,邱金恒.物理化学实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谢祖芳,陈希慧,晏全.对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改进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83-84.
[4]王聪玲,楼台芳.电极反应产物对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影响[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2(3):7-10.
[5]高明国,范国康.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两则改进[J].太原科技,2003(1):19-20.
[6]潘文澜.用宏观法做胶体电泳实验要注意些什么[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6):29,36.
[7]许谨,吴玉娟,黄勋.简易电泳仪测ζ电势[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3):43-44.
[8]施巧芳,张景辉,花蓓.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再探究[J].化学教育,2005,26(6):52.
[9]陈书鸿,莫春燕.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J].中国西部科技,2008,7(28):13-14.
[10]刘勇跃,贾翠英.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的改进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5):85-86.
[11]刘春辉,赵艳茹,高明.Fe(OH)3电泳实验探究[J].广州化工,2009,37(8):238-240.
[12]李险峰.Fe(OH)3胶体电泳实验影响因素探讨[J].广东化工,2012,39(4):76.
[13]王汝坦.硫酸纸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1992(5):44-45.
[14]张智慧,杨秀檩,朱志昂.关于电动电势(ζ电势)计算公式的讨论[J].大学化学,1998,13(5):48-50.
[15]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