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爱芬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安阳455000)
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进行性慢性疾病,肝硬化程度会随病程的发展而不断地持续性加重,肝功能出现反复异常。该病在临床上表现不典型,尤其早期表现较不明显,常被忽略,造成很多初诊患者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失代偿期,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1]。使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阻止肝纤维化恶化,但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肝硬化患者不耐受。因此笔者通过对我院部分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病情,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 年5 月~2011 年5
月收治的丙肝肝硬化患者83 例,其中男49 例、女34 例,年龄45~64 岁,平均年龄(53.71±5.26)岁,病程7~15 年。所有病例经临床综合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丙肝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并已确诊,且Child-Pugh 评分不超过7 分,血小板计数﹥60×109/L;排除并发肝性脑病、黄疸及消化道出血等以及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肾功能异常患者、凝血或造血功能障碍患者、对相关药物既往过敏史或无法耐受患者等。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疗给药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服从治疗安排,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积极的护肝、预防并发症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使用α-干扰素进行治疗,初始剂量100 万U,3 次/周,并使用病毒唑辅助治疗,600 mg/d;治疗3 个月后,对耐受较好患者加大药物剂量,α- 干扰素加为300万U,病毒唑加为1 000 mg/d,疗程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各生化指标水平及Child-Pugh 评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 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各生化指标与Child-Pugh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各生化指标水平及Child-Pugh 评分对比 (±S)
表1 治疗前后的各生化指标水平及Child-Pugh 评分对比 (±S)
注:与治疗后比较,#P﹤0.05。
n 83 83 ALT(U/L)169.8±90.4#29.1±9.8 AST(U/L)174.6±88.7#30.2±9.6 ALB(g/L)25.8±3.9#39.4±3.5 TBIL(μmol/L)93.1±29.7#20.1±5.2 Child-Pugh(分)9.7±1.3#6.3±1.2
我国是丙型肝炎高发地域,部分患者因丙肝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导致就诊时已经发展至肝硬化期,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这也是导致丙肝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该病患者多因受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肝组织持续性受到破坏,而逐渐恶化所导致。因此,对该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终止或控制肝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恶化,进而抑制、逆转患者的病情[2]。
肝星形细胞的活化是推进病情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干扰素不仅具备广谱抗病毒效果,还能够对肝星形细胞的活化与增生进行有效抑制,共同对肝纤维化进行抑制与改善,因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干扰素治疗肝炎,并使用免疫组化对治疗前后的肝组织进行活检,治疗后肝星形细胞活化与增生的量明显较治疗前降低[3]。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各生化指标与Child-Pugh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小剂量干扰素逐渐加量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对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1]刘光伟,王春芳,赵文霞,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肝后肝硬化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6):477-479
[2]苏传真,朱刚剑,王健,等.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1):3 951-3 953
[3]白志刚,王莹,雷君,等.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33 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