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佼佼 万勤 张青,4 邵帼珺 黄昭鸣
与健听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言语主要存在以下特点:发音不清、音色不佳、音节受限制、语调不准确或者缺乏语调、词汇量较同龄人小、不能分辨同音异义词和不合语法[1]。在这些特点中,音色不佳与共鸣有关,人可通过唇型的改变、下颌及舌的运动来改变共鸣腔,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这就丰富了言语[2,3]。共鸣障碍是指在言语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下颌、唇、舌、软腭等共鸣器官的运动异常,导致共鸣腔体体积异常,使言语聚焦点出现了偏差,从而影响了其共鸣效果。共鸣障碍分为口腔共鸣障碍和鼻腔共鸣障碍。其中,口腔共鸣障碍包括前位聚焦、后位聚焦和喉位聚焦三种障碍,鼻腔共鸣异常包括鼻音功能亢进及鼻音功能低下[4]。聋儿由于听力障碍导致的下颌、唇、舌、软腭等共鸣器官出现功能性运动障碍,从而引起口腔共鸣障碍[4]。
国外对于共鸣的研究对象有很多,如:唇腭裂患者、口腔癌患者、变性者、发育迟缓儿童、听力障碍儿童等。2011年Ann[5]对共鸣障碍患者及腭咽闭合不全患者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阐释,发现共鸣障碍与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体积有关,腔体越大,共振峰越小,腔体越小,共振峰越大。2006 年Lisa等[6]对10名变性人进行口腔共鸣的研究,采用的参数为元音/a、i、u/的共振峰F1、F2、F3及基频F0,发现在变性手术后,通过口腔共鸣训练,这些共鸣指标有显著变化。
国内关于口腔共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及健听人群,黄永旺等[2,7,8]通过对健听人的共鸣特征的多通道语音进行分析,发现发声时的共振系统是随着发声时声腔的形状、共鸣位置及组织结构而发生变化:声源、声腔及发音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共振及频率。黄昭鸣等[4,9]提出可通过核心韵母的/a/的第一共振峰及/i/、/u/的第二共振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口腔共鸣障碍。2007年,万萍等[10]曾对学龄前儿童的/a/、/i/、/u/的共振峰相关值F1、F2和共振峰幅度差△A 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核心韵母绝对共振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显著的变化;在性别方面,主要反映第二共振峰以及△A 的显著差异;不同核心单韵母的共振峰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他们还对中国人嗓音共鸣功能的声学基础进行了研究,发现Fl、F2受年龄、性别及核心单韵母(a、i、u)因素的显著影响[10]。
本研究拟通过提取健听与听障儿童汉语核心韵母/a/的第一共振峰(aF1)、/i/的第二共振峰(iF2)、/u/的第二共振峰(uF2),探讨学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在口腔共鸣声学指标上的差异,为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为临床言语矫治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听障儿童为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上海市第四聋哑学校以及上海市闵行启音学校的学生,年龄7~16岁,共142名,其中男女各半,7~10岁54名,11~13岁43名,14~16岁45名。均有1年以上听力康复经历,听力补偿效果为看话及以上,无其他障碍。健听儿童为上海市幸福小学、上海市青云中学的学生,年龄7~16岁,共228名,其中男生124名,女生104 名,7~10 岁70 名,11~13 岁78名,14~16岁80名。
1.2 研究方法 语音测试在安静环境中进行,室内环境噪声低于50dB A,嘱受试者尽量少作肢体运动。录音硬件使用电脑、LA01型前置低通滤波放大器、单项麦克风等(Dr.SpeechTM,美国泰亿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生产),放大器滤波20kHz,增益25 dB;软件使用启音博士-实时言语测量仪(Dr.SpeechTM,美国泰亿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生产),采样频率44 100 Hz。录音时麦克风倾斜为45度角,口距10cm 左右。选取核心韵母/a/、/i/、/u/进行测试,所有受试者均在自然状态下以同一声调发音。每个韵母录音3遍,每遍持续时间为2秒以上,选取各平稳段提取共振峰,取3遍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用Real Speech Plus(Dr.SpeechTM,美国泰亿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生产)软件对录制的声音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采用三个2×2×3的三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构成,三个因素均为受试间变量,其中因素一为儿童类型(包括健听儿童及听障儿童两个水平),因素二为性别(包括男女两个水平),因素三为年龄(包括7~10、11~13、14~16三个水平)。三个实验的因变量分别为aF1、iF2、uF2。
2.1 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aF1、uF2、iF2测试结果
表1 两组儿童各年龄段、不同性别aF1、uF2、iF2结果(Hz,±s)
表1 两组儿童各年龄段、不同性别aF1、uF2、iF2结果(Hz,±s)
儿童类型aF1iF2uF2健听儿童853.23±150.86 2 635.58±289.97 820.40±175.0 0 7~10岁894.62±164.94 2 491.21±286.32 879.41±173.12 11~13岁851.10±141.79 2 669.85±234.23 802.33±187.34 14~16岁780.60±103.81 2 849.38±217.35 738.98±112.45 男857.48±138.14 2 678.46±302.76 817.97±182.77 女848.16±165.29 2 584.45±266.45 823.29±166.09听障儿童743.58±176.18 2 531.89±253.36 1 076.62±261.74 7~10岁779.81±193.64 2 501.84±219.26 1 110.47±299.82 11~13岁725.46±159.93 2 520.60±270.44 1 050.17±243.05 14~16岁717.43±165.08 2 578.73±272.96 1 061.28±229.19 男742.15±178.91 2 537.34±260.19 1 033.32±250.53 女745.06±174.60 2 526.27±247.89 1 121.12±267.25
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的aF1、uF2、iF2 结果见表1。听障儿童aF1、iF2 均低于健听儿童,uF2 均高于健听儿童。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的aF1、uF2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iF2 呈现上升的趋势。听障儿童aF1 在各年龄段均低于健听儿童,uF2则均高于健听儿童,而iF2在7~10岁表现为高于健听儿童,而11~16岁均低于健听儿童。
表2 儿童类型、性别、年龄对aF1、iF2、uF2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
2.2 儿童类型、性别、年龄对aF1、iF2、uF2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
由表2可见,影响aF1的因素中,儿童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著性(P=0.000<0.001),听障儿童aF1低于健听儿童,表明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aF1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881>0.05),表明性别对学龄儿童的aF1并无影响。年龄的主效应极其显著性(P=0.000<0.001),表明年龄对学龄儿童的aF1 有影响,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7~10 岁儿童高于14~16岁,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0<0.001),11~13岁高于14~16岁,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21<0.05),所有交互作用均不明显。
影响iF2的因素中,儿童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00<0.001),听障儿童低于健听儿童,表明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iF2差异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063>0.05),表明性别对学龄儿童的iF2没有影响。年龄的主效应极其显著性(P=0.000<0.001),表明年龄对学龄儿童的iF2有影响,随着年龄增加,iF2逐渐增加。年龄和儿童类型的交互作用明显,其余交互作用不显著,经过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健听儿童的各年龄段之间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0<0.001),而对于听障儿童,各年龄段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此外,两类儿童在7~10岁并未有显著性差异,而在11~13岁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2<0.01),在14~16岁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0<0.001),在11~13岁、14~16岁,听障儿童iF2均低于健听儿童。
影响uF2的因素中,儿童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00<0.001),听障儿童高于健听儿童,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性别的主效应显著(P=0.023<0.05),男性低于女性,表明性别对儿童的uF2有影响。年龄的主效应极其显著性(P=0.000<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uF2逐渐下降,表明年龄对儿童的uF2有影响。年龄、儿童类型和性别三者的交互作用明显,其他交互作用不明显,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男性中,健听儿童的年龄主效应显著,7~10岁高于11~13岁,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0.05),7~10岁高于14~16岁,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000<0.001)。男性听障儿童的各年龄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女性中,听障儿童的年龄主效应显著,7~10岁高于11~13岁,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1),7~10岁高于14~16岁,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0.05);女性健听儿童的各年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7~10岁男性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9<0.05),听障儿童高于正常儿童,7~10 岁女性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0<0.001),听障儿童高于正常儿童,而11~13岁、14~16岁组,无论男女,听障儿童均高于正常儿童,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01),听障儿童7~10岁年龄段,男女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0<0.001),男性低于女性,其余年龄段无论听障儿童还是健听儿童,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3.1 儿童类型对口腔共鸣声学指标的影响 aF1反映了下颌向下运动的情况,该值越小。下颌运动范围越小,本研究结果显示,听障儿童的aF1 值小于健听儿童,这表明听障学龄儿童的下颌运动范围相对于健听学龄儿童偏小,下颌运动受限。F2反映了口腔的共鸣状态,主要与舌的前后运动有关,当舌向前运动时,口腔减小,F2增加,当舌向后运动时,口腔增大,F2减小[4]。听障儿童的iF2比健听儿童的iF2小,表明听障儿童的舌向前运动的幅度小于健听儿童,舌位相对靠后,存在后位聚焦的倾向。听障儿童uF2大于健听儿童,表明听障儿童的舌向后运动幅度小于健听儿童,存在前位聚焦、舌运动范围减少的可能。
2008年万萍等[11]研究发现,听障儿童普遍存在口咽腔的共鸣障碍,如舌位过于靠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听障儿童存在听力损失,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补偿效果不佳导致儿童所接受到的声音信号不完整或缺失,从而导致输出的言语声共鸣出现问题,此外听障儿童的口部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特别是舌的运动受限导致出现言语共鸣问题。
文中结果显示,年龄和儿童类型在iF2上产生了交互效应,健听儿童每个年龄阶段的iF2值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并且整体形成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听障儿童每个阶段的iF2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整体上小于健听儿童。表明学龄阶段,听障儿童的舌位没有多大的改变,并且存在舌位一直靠后的状态。
3.2 性别对口腔共鸣声学指标的影响 文中结果表明,性别对uF2 有显著影响,而对aF1、iF2 并无影响,而且女性的uF2值大于男性,这可能与男女性口咽腔体积大小有关,当舌向后运动时,口腔变大者,F2减小[4]。因为男性的口腔比女性大,男性的舌运动空间也相对较大,那么,男性舌向后运动的幅度也较大,所以女性的uF2值大于男性的uF2。
3.3 年龄对口腔共鸣声学指标的影响 文中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aF1 之间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aF1 不断减小。由于F1反映咽腔的共鸣状态,受下颌运动情况的影响,当下颌向上运动时,咽腔体积增大,则F1减小[4]。根据人的口腔发育规律,口部大运动控制早于精细运动控制,口腔运动成熟的结果,就是下颌运动幅度减小,嘴唇运动幅度相对较大[12]。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下颌运动幅度减小,下颌的运动更加精细了,所以aF1不断减小。根据文中进一步对各年龄段的aF1结果检验发现,青春期后期(14~16岁)和青春期间(11~13岁)、青春期前期(7~10岁)的aF1有显著性的差异,这就说明了下颌的精细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学龄阶段。
不同年龄的iF2之间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iF2不断增加。不同年龄的uF2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uF2不断减小。这一结果与万萍等2010年的研究结果/u/的F2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减小相一致[10]。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舌的前后运动幅度加大。
总之,根据文中结果,建议对听障儿童进行口腔共鸣的治疗时,从治疗内容上来说,要注意对其后位聚焦进行矫治,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练习前位音来矫治儿童的问题。从治疗时机上来说,青春期发育完毕之前仍然是对学生进行口腔共鸣矫治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矫治仍然有效果。从治疗顺序上来说,可以先对学生的下颌运动范围进行训练,随后增加下颌的稳定性,再对其进行舌灵活运动训练。
1 韩德民,许时昂.听力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24~596.
2 黄永旺,孙胜兰,刘莉雅,等.共鸣特征的多通道语音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4:383.
3 郑中立.耳鼻咽喉科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84~185.
4 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88.
5 Ann WK.Disorders of resonance and airflow secondary to cleft palate and/or velopharyngeal dysfunction[J].Seminars in Speech and Language,2011,5:141.
6 Lisa C,Gerogia D,Jennifer O.The effectiveness of oral resonance therapy on the perception of femininity of voice in male-to-female transsexuals[J].Journal of Voice,2006,21:591.
7 侯丽珍,韩德民,徐文,等.嗓音检测中元音声样的选择[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2,10:16.
8 朱晓农.说元音[J].语言科学.2008,7:59.
9 杜晓新,王蕾,卢红云,等.共鸣障碍评估的原理与方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3):66.
10 万萍,黄昭鸣,郑钦.中国人嗓音共鸣功能的声学基础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250.
11 万萍,黄昭鸣,周红省.口咽腔共鸣障碍患儿的测量与矫治的个案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332.
12 卢红云,黄昭鸣.口部运动治疗的基本原理(二)[J].现代特殊教育,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