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民
办好一所学校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课程设计、办学理念……多年的校长履职生涯告诉我,在诸多要素中,最核心的是教师团队师德的培育与建设。在此,它呈现出这样一个循环上升的场景:校长带领一群拥有《教师资格证》,也即师德基本合格的教师,历经一个周期的办学实践,这个教师团队的师德内涵丰富了,师德水平提升了,学校也获得了内涵式发展。
这一场景启示我们,师德建设不仅是办学的手段,更是办学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师德应该伴随办学过程的累积不断生长。办好一所学校,不仅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发展的校园生活,也要让这种生活成为师德生长的沃土。
校园生活:师德培植的土壤
有学者指出,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包括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建设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国家制度现代化,即实现国家基本制度现代化,并实施“良治”。一个国家如此,一所学校更是如此。“制度德育”的相关研究及成果也告诉我们,要把教师也作为教育活动中一个主体群体,他们同样需要学会过更道德的生活。师德建设要把教师从旧制度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校园生活中,特别是“制度生活”中受到“礼遇”,从而实现师德的自由生长。
例如,关于教师的婚假、产假问题,过去,很多老师为了不影响工作利用寒暑假结婚,有的结婚也只休息三天,有的甚至结婚第二天就上班,有的老师没休完产假就正常上班……这成为许多学校约定俗成的 “土政策”。时光荏苒、时代变迁,今天的年轻教师具有更强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有年轻老师说,“法定晚婚假十八天,不休满划不来”;有老教师插言“过去怎么样……”话音未落,就被一位老师打断,“那是过去,现在要懂得维权,要是学校不同意十八天晚婚假,就去教育局告……”发生在办公室“茶余饭后”的争论,正是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缩影与投射。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投射出教师对制度的看法。
于是,学校对旧制度进行了反思。在大讨论中,我们达成了共识:学校要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要切实保障教师应有的权益。由此,学校制度做出了调整,该休假十八天的一天不少,遇寒暑假的产期顺延……可喜的现象发生在制度调整之后。有老师为了开学就能上班,根据教学周期,提出将产假提前到妊娠期;有老师结婚第二天就来上班,和学校商量用一周时间去海南旅游算是婚假……与时俱进的制度创设了为老师们所认同的校园生活,老师们考虑学校实际,体谅学校困难,关照学生需求的“德性”不断地生发、成长。
在解放桥小学,诸如此类的做法还有很多。管理确实需要规范的规章制度,而学校则以一系列校园生活“指南”,让制度显得更为亲切。
教师大会的会风可谓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学校为此制定了“学校教师大会指南”。“指南”是这样引入的:
“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学校尽可能减少会议次数,压缩会议时间,但对会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道,这些非开不可的会,要传达的可都是很重要的事哟!因此,在参加会议时,请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我们知道你很忙,我们也很忙。所以开会时,请准时到会,不要迟到,如若迟到,那将是大家等你一个人……”有老师感慨地说:“以前的会议要求三令五申,甚至声色俱厉,总感觉是在约束、要求我们,一旦有理由,就会挑战它。现在的指南却唤起了我们的自觉,还怎么好意思找理由不去开会呢?”
像这样站在教师的角度,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制定的“指南”还有很多,“请假、换课指南”这样写道:“按时到岗、按时上课是教师的天职,但是,任何一个人,有时难免有事。如外出学习、家中有事、生病求医等,都需要请假。如何保证请假期间学生的正常学习,如何使自己的请假合乎学校的规定,便于学校管理呢?请按以下程序来办……”“外出教研活动指南”这样提示:“外出教研活动,由教导处相关负责人通知,你可以前往。若你接到上级部门的口头通知或对某一教研活动心仪已久,请提前告知教导处相关负责人,经同意后,你也可以安心参加……”一旦以“指南”的面貌出现,制度就不再是“管”人和“卡”人的生硬面孔,而是帮助人、解放人的“温馨贴士”。
“指南”的制定不是领导们关在办公室里一股脑拿出来的。每个学期结束时,学校都会召开座谈会,先由老师们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制度没有关照到的地方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然后,集思广益,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逐步而又慎重地形成相关“指南”。
在校园生活中,学校特别注意让管理“礼遇”教师,引导教师在享受职业尊严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职业道德境界。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上下班交通拥堵现象十分突出。对此,学校创新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可以早来点、晚走点或是晚来点、早走点,为老师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让老师们享受到制度的“礼遇”。制度施行以来,老师们常常是早来了,晚走了,但是工作效率提高了,老师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更感受到了职业幸福。
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校园生活概莫能外。我们不能僵化于旧制度所确定的师德标准来应对变化了的生活及教师群体,感叹师德滑坡、今不如昔,而应积极面对变化,因势利导,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将过去对师德“上位”的规定变为“保底不封顶”的“下位”的基本保障,才能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师德在校园生活的土壤中成长。
校园文化:师德生长的养分
实践告诉我们,根植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是文化,为教师们所接纳、理解并认同的校园文化就是师德生长的宝贵养分。
解放桥小学是一所对进城农民工开放的学校,曾几何时,我们的老师也开始不喜欢“脏孩子”,也厌恶那些穿着拖鞋到学校的家长……是什么使得老师们转变观念和态度,尊重并关爱他们呢?这一变化过程是缓慢而艰难的,其间,一个个校园小故事发挥了重要作用。
故事一:《会“魔法”的拖把》
《哈里·波特》小说系列为我们编织了一个魔法的梦幻世界,我们都对会飞的魔法扫帚惊奇不已。在校园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具有“魔法”的不是扫帚,而是我们用来拖地的拖把。在校园里,拖把的“魔力”不时展现:时而倒挂金钩在栏杆上;时而在墙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迹;时而倒在地上奄奄一息;时而飞上松树的枝桠小憩……真可谓“校园无处不拖把”。如今,学校为拖把安了一个家,在校园的水池边修了一个拖把池。当哈里骑着扫帚驰骋在屏幕上时,是那么潇洒,扫帚也显得那么的有灵性而听话。魔幻世界的魔法部入口处写着“魔法就是力量!”但是,哈里知道,“爱”才是一个真正巫师最大的魔法。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拖把也能拥有这样的“魔法”,在同样充满爱心而聪明的同学们手下变得有灵性而听话。
故事二:《让我猜猜你吃啥?》
清晨,同学们都已经吃得饱饱的开开心心来上学。我站在校门口看着同学们鱼贯而入,你知道吗?我能知道有些同学过早(早餐)都吃的是啥。迎面是一位一、二年级模样的男生,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正虎头虎脑地往校园里走。他过早吃的啥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他白嫩的脸上居然长了“络腮胡子”,那多半是吃热干面时芝麻酱留下的“行为艺术”。有的同学吃的是什么得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不,这位同学过早的秘密是那颗“美人痣”透露给我的。那“美人痣”不是痣,而是油炸面窝上的芝麻。还有同学残留在衣服上的新鲜奶渍告诉我,他过早喝过牛奶……其实,我并没有预知同学们过早吃啥的超能力,说是猜还不如说是推理。所以,大多数同学过早吃的啥我是猜不出来的,因为他们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线索。当又一个清晨来临,你在紧张的过早后上学时,让我猜猜你吃啥?如果我猜不出,就算你赢了!
从安装“拖把池”到升旗仪式上邀同学玩溜溜球……一个又一个故事在校园里发生着。起初,老师们不以为意,没想到故事不仅为《武汉晚报》等社会媒体所关注,更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德育》等专业报刊、网站报道。渐渐地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亮点,那就是“小校故事多”,这些故事也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让我们这所规模不大的学校的老师们感到有些震撼。
于是,老师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学校里的教育能成为故事?为什么这些故事能流传开去?原来,这些故事无论从内容、目标还是方法上都承载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着教育智慧,蕴含着创新的“活性因子”。也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善于从儿童视角对学校生活生发独特的理解,并有效回归生活,引导和改善生活。
在解放桥小学,故事不断发生着,这些故事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在校园里浸润、扩散……如同静水深流,学校也发生着静悄悄的变革。老师们对“生活德育”已经由事例认同进入到意义理解的新阶段。一旦学校特色的发展由表层实践慢慢浸润到更深层的核心价值,融入学校文化之中,特色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
于是,解放桥小学的故事有了新主角,拓展到新的层面——由于家长缺乏辅导能力,如果孩子在家庭作业中有困难,老师允许作业留天窗,第二天到校进行一对一帮助;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学校校门便随敲随开,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被社会赞誉为“敲门小学”;老师自己掏钱给学生订制“英语单词记忆卡”……而这所有的一切汇集起,就是一所学校师德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充实,师德建设也不再虚无飘渺而渐渐清晰。
专业成长:师德滋润的雨露
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自然与教师这一职业密不可分,离开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自然无从谈起。职业行为对教师群体而言就是办学行为,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教育教学行为。正如植物生长有了种子和土壤还离不开必要的环境一样,这种实实在在的职业行为和专业成长正是师德生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
一所学校如果办学不按规律办事,只是寻求不切实际的“创新”、夺人眼球的轰动、哗众取宠的“政绩”……其危害不仅仅会酝酿教育事故,更会在“缺失诚信”这一隐性的德性层面毁了一所学校。可以设想,一所办学丧失道德的学校,堂而皇之地要求教师个体讲究所谓师德,这是何等可笑。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师德之苗当然无法生长。
对教师个体而言,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许多老师其心也善焉,只因其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欠缺才导致其“师德之树”生长受阻。因此,师德是虚的,但虚功要实做,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入手,是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反过来思考,正如中国武术文化所倡导的——没有最强的武术,只有最强的武者;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唯有上升到师德这一层面,才算是有了归宿。
有一位体育老师曾向我倾诉他的苦恼,他非常想轻言细语,想用爱感化孩子,让孩子们听话。怎奈孩子们太野,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他不得不呵斥学生,甚至动用“罚站”等办法才能继续教学……听到这里,我明白了他的问题所在。于是,我和他分享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刚参加工作的学校。学校操场很大,那时,不像如今的操场铺满塑胶,就是平整的泥地上种满草,那草也不甚名贵,远望倒也是一派绿茵场的气象。第一次看到做操时,我一下子被震住了:一千多名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由密致疏,整整齐齐地把操场占得满满当当又横竖分明,斜也成行。
后来,我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体育老师也曾为一千多孩子站队煞费苦心。一次,偶然在铁路边经过时看到一种固定铁轨的“道钉”,让他“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他想办法找来许多“道钉”,一一钉在操场的泥地里。经过学生们的踩踏与泥土、草坪的掩盖,这不显山不露水的标记唯有在孩子们脚下是有感觉的,站队做操自然井然有序。
无独有偶,我在观摩一系列劳动技术课时,有一项活动是让孩子在三角形的硬纸盒上,缠上彩色的绒线“包粽子”。这项工作并不容易,绒线不是滑掉了就是纠结在一起……唯有一位老师的课让孩子们都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孩子们那五颜六色的“粽子”像艺术品一样打动着观课的我们。
私下交流时,我才知道了其中的秘密。这位老师在教学前的细心与精心,让她发现可能会出现绒线滑落与缠绕的问题,于是,她在下发的硬纸盒上用硬物按纹路刻了一道道印子,问题迎刃而解……
与我分享这两个故事的体育老师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了,每每和他聊天,他总会说这两个故事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他从中领悟到了关于当好一名小学老师的许多许多……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