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达
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是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客观表现。众所周知,判断一名教师是否有作为,往往基于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成绩、教师之间的比较,以及社会舆论、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尤其是舆论的辐射影响,往往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坏事传千里”的巨大作用。为了规避舆论导致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循规蹈矩,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趋。于是乎,一些捧着荣誉证书当招牌的“名师”,躺着吃老本,不思进取,套用过去成功的经验,企图复制教育、印刻学生。在我看来,这些不作为的教师同样有违师德。
教育是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事业,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动机,以一颗浮躁的心从事教育工作,削弱了教师对自身的要求。由于缺失学习,缺少探索,对教育工作投入不够,在教学实践上缺乏勇气,教师出现不作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要求教师养成反思、研究习惯,静下心来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自身朝着专业化、精英化方向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有着自身的专业特性。专业发展为当前的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因各种原因安于现状,不想改变,值得警醒。不想改变往往会导致教师的不作为。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有很多教师不由自主地产生满足感,并产生对自身教育经验的依赖情绪,对于先进的教育理念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这说明,现有经验反而成为其专业成长的绊脚石。因此,教师要将终身学习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反思,凝炼自身的教育智慧。
每一位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由于找不到适合自身独特发展的路径,很多教师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缺乏内在的生成力。因此,这些教师只能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尤其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教师很容易采取回避的态度来逃避失败。我们知道: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人生贬值。让教师有所作为,就要引导教师把自身的亮点不断放大,让教师在基本素质合格的基础上强化某一方面的能力,从而影响和带动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让每一位教师“心中有梦想”“手中有绝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蜕变,聆听到成长的声音,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到那时,无论多糟糕的负面报道都会失却其“用武之地”,或许我们迎来的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充满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的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 颜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