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刘均卫
(1.长江航运规划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14; 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必有以某种功能为主的类型。国土空间的功能受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决定,同时也受更高层级区域的影响,主体功能的不同决定着区域类型的差异[1]。主体功能区就是基于自然生态状况、资源环境容量、经济产业布局、现有开发密度及发展潜力等因素,将不同区域赋以特定类型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某一区域的核心功能即代表着该地区的主体功能。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四类[2]。
主体功能区划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空间响应,也是区域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3]。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2010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当前,主体功能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故道是河流改道或裁弯取直后形成的旧河床湖,常见于长江中游地区。长江河床历经变迁,在中游的荆江河段石首境内形成总面积达3.1万hm2的故道湿地区——长江天鹅洲故道群。天鹅洲故道群具有承东启西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长江中下游保存最为完好、最具独特性的湿地之一。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国土空间的划分,该区域涉及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两大类型,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限制开发区域,故道群区域内的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禁止开发区域。因此,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进行土地、生境资源及产业等摸底调查和分类工作,进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对该区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民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经济社会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如何充分利用并保护好天鹅洲故道群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发挥湿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其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天鹅洲故道群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以期能为区域空间开发合理格局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些许参考与帮助。
天鹅洲故道群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的下荆江左岸。石首处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及油料作物种植基地,是长江经济带中重要的节点城市,更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功能区。故道群所在区域主要涉及石首境内长江北岸大垸镇、小河口、天鹅洲旅游经济开发区的故道核心区和新厂镇、横沟市镇的外围区。长江呈“L”型流过该区西缘与南缘,在南缘的天鹅洲故道处做了个“Ω”大拐弯后东流,见图1。四镇一区国土面积549.5 km2,总人口19.1万(2012年),人口密度达348人/km2。
图1 天鹅洲故道群区位
天鹅洲故道群主要由老河故道、天鹅洲故道、黑瓦屋故道及毗邻洲滩组成,3个故道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排开,分别是1949年、1972年、1966年3次裁弯取直的结果。故道总长近60 km,总面积超过300 km2,其中水面和滩地约110 km2。目前,故道与长江的联系已人为阻隔,天鹅洲故道在1998年的大洪水后建堤闸与长江隔断,黑瓦屋故道沿线也建成两段大堤将其分割成3段,老河故道口则建有春风闸。
筑堤建闸、河滩开发、围湖造地、裁弯取直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故道湿地系统的自然形态和水生生境的复杂度,使得生态水文过程的可持续性遭到破坏[4],造成河道淤积、水质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这些变化对故道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曲流又称河曲,蜿蜒河段易形成河曲,在冲积平原上发育最为典型[5]。水流行至拐弯处时,凹岸冲刷,形成深槽;凸岸淤积,形成边滩。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越来越弯曲,结果形成曲流。曲流的发育形成见图2。在曲流的发展过程中,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弯窄,任其发展就形成几乎对穿的河环,曲流颈一旦被洪水冲决,便发生自然裁弯,被截去的河弯形成牛轭湖,而裁直的新河段,以后又可能发育成新的弯曲。
图2 曲流形成示意图
河流的弯曲程度用河流弯曲系数表示,即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之比。荆江河段是曲流发育的典型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藕池口为界,分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长约172 km,河槽平均宽度为1 300~1 500 m,为微弯分汊型河道,弯曲系数1.70。下荆江长约175 km,属蜿蜒型河道,平均宽度约1 000 m,河道平面摆动较大,近200多年来整个河段摆幅达30 km,1966年中洲子人工裁弯前,弯曲系数达2.83。
荆江石首河段蜿蜒曲折,境内发生过许多的裁弯取直事件,由此形成了石首典型而又独特的地貌。远古时候,由于河曲的频繁发育和蠕移,加上历史资料的欠缺,裁弯取直事件已无从查考。据现有水文资料记载,从1860~1990年的140年间,石首河段曾发生过街河子、月亮湖、古长堤、大公湖、西湖(今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大垸农场境内)、碾子湾、中洲子、沙滩子、向家洲等裁弯取直事件。甚者曾一年之内发生过2次(1886年)。1949年前,流经境内的长江干流流程达160 km,经过历次裁弯取直后,流程现已缩短至69.7 km。石首境内所有裁弯取直过程中,只有中洲子属人工裁弯,其他均为自然裁弯。
1949年长江荷芜浃自然裁弯,形成老河故道。老河故道又名碾子湾故道、箢子口故道,因形如碾槽而得名,故道河长10 km,宽500~1 000 m,面积约13.5 km2,下游通过春风闸与长江相通,故道内现建有国家级老河渔场。
1966年中洲子河湾实施人工取直,形成黑瓦屋故道。黑瓦屋故道即中洲子故道,因处所有淤洲之中而得名,面积约3 km2。1966年10月至1967年5月进行人工裁弯,建成长4.5 km,宽2 km的新河,缩短河程28.9 km。
1972年六合垸自然裁弯,形成天鹅洲故道。天鹅洲故道又名沙滩子故道,长约21 km,宽400~1 500 m,面积约6 km2。1998年洪水后,修筑沙滩子大堤隔断了与长江的季节性连通,仅通过天鹅洲闸与长江相通,涨落幅度变小,漫滩萎缩。区内主要功能为渔业与自然保护,建有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过多年的河道演变,如今新老河道交替已基本完成,故道口淤积抬高并形成外洲滩,一般洪水年份不过流,已基本无分流作用,故道区河段河势基本稳定。
长江流域已形成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良好发展格局,天鹅洲故道群作为长江流域一个独特而典型的湿地系统,其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当前,新一轮长江流域开放开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荆州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2年3月);湖北省提出了“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区域发展新格局,见图3。天鹅洲故道群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圈”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部位,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机遇难得。而且,三峡工程功能的全面发挥,区内防洪压力大大减轻,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图3 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示意图
长江故道是湖北省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原产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了湖北“四大家鱼”种质资源优势。天鹅洲故道群所在的荆州市有“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的称号,水域辽阔,资源丰富,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渔业比较优势明显。农业部在老河故道布局了国家级的水产原种场,原种场与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区域发展应充分利用好独具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做大做强水产业。
不容否认,受江湖阻隔、过度渔业、产业布局及人水矛盾等影响,区内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物资源衰退,鱼类结构发生变化。如老河故道目前已被养殖业主承包,水体水质退化严重,附近居民饮水已改从长江取水。另外在繁殖过程中忽视种鱼的更新换代,近亲交配现象严重,导致后代抵抗力趋弱、生长趋缓、个体趋小[6]。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转变故道渔业经营模式,从传统的商品鱼生产向优质种鱼生产转型,发挥故道“四大家鱼”种质资源库的优势;其次用生命力强的长江天然水体中的亲鱼种替代衰退老化的亲鱼,提高子代的生命特征;再次要改变传统捕捞模式,规范捕捞活动并严格执行;最后应尽可能修复江湖关系,实施灌江纳苗[7],改变鱼类种群结构,提高鱼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故道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石首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日光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达261天。故道区大面积水体和植物所产生的气候效应,使该区气候条件优于石首其他地方,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发育,速生丰产林、芦苇等都特别适宜于在此生长。石首境内有大型森工企业——吉象集团,意杨种植规模庞大,积极进行故道群洲滩的开发利用,推广速生丰产林种植,形成“企业+基地”模式,深度发展森工产业。芦苇是天鹅洲湿地重要物种之一,能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提高水体质量,并给飞禽走兽提供绿色家园;此外,芦苇还是重要的造纸原料。石首附近有岳阳纸业等大型造纸集团,芦苇运输可依托极具比较优势的长江水运来实现。只要科学布局种植区域并有序砍伐,意杨、芦苇等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在布局中,要按功能区合理分区规划,引导故道群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序发展速生丰产林及芦苇、荻、苔草等各种湿生植物,为区域内外森工、造纸及其他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的同时,增加区内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故道景观观赏性。发展中要重视物种多样性,如意杨生长迅速,耐旱耐涝,但吸水性强,有湿地“抽水机”之称,大面积种植会加速漫滩湿地的旱生演替过程,导致湖滩陆地化,降低其他湿地植物的竞争性和洲滩生境多样性。发展过程中应切实注意此类问题,注重物种间的多样与均衡,避免区内生境单一化。
天鹅洲是湖北长江经济带黄金旅游线路“长江经济带人文山水风光游”和“休闲度假与生态观光游”两条线路中的重要节点[8]。随着沪汉蓉客运专线汉宜段的开通,国家高等级航道网、蒙西——华中煤运通道和境内江南、江北、潜石高速公路及石首长江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实施,区域综合交通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游客观光意愿得到增强。地方政府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独特的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解决目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发挥湿地生态资源优势,将珍稀动物与湿地风光结合,突出生态主线,科学规划故道群湿地的生态旅游,建设别具一格的风景区。同时,积极开展天鹅洲湿地入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景区、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等工作,打造国际重要生态湿地品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自然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自然保护区的首要目标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9]。天鹅洲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洲滩湿地面积广阔,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候条件,被誉为“绿色宝库”、“天然动物园”和“自然博物馆”,有适宜江豚生存的水域环境,是麋鹿、天鹅、白鹳等多种珍稀动物的理想栖息地,已建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鳍豚保护区自1992年建立以来,在白鳍豚宣布功能性灭绝后,已形成一个有35头江豚的繁殖群体,成为全球唯一豚类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紧邻白鳍豚保护区的麋鹿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已突破千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
然而,故道与长江之间修建了大堤和闸坝,故道水位被人为调控,故道成了一个封闭型的湖泊。水文循环不畅,造成故道湿地原有的周期性漫滩涨落规律减弱,甚至丧失,生态系统退化[10]。受江湖阻隔和过度利用等因素影响,区域内濒危物种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应对现有生态湿地资源进一步挖掘,确保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充实。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加强区域内软硬环境建设,形成开发与保护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天鹅洲故道群生地系统兼具水陆双重特征,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良好。故道群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既要确保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生态安全。为了发挥故道群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保护好这一难得的自然资源,促进天鹅洲故道群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天鹅洲故道群区域多种主体功能并存,应积极开展区域内资源状况的存量调查,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做好国土资源的划分,严格分区开发。天鹅洲故道群区域涉及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两大类型,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主要是限制不合理开发,促进发展。这就要抛弃传统的唯GDP至上的发展理念,考虑各种限制、禁止开发的因素,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主体功能区的系统性。
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的老河故道和黑瓦屋故道,作为两大保护区的缓冲区域,应在开发规模、强度和步骤上加以限制,以防范大规模开发引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并应为未来保护区范围的扩大做好土地储备。可以选择适宜故道湿地环境的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来开发,如加大优质粮棉油作物的种植以及水产品、林产品的培育,作为周边地区农林渔产品的输出地,再如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等,同时应严格限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防止工业和生活污染。属于禁止开发区域的以天鹅洲故道为核心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禁止开发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活动,逐步将区内居民迁出,加大投入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此外,应建立健全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能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可以调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促进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1]。完善以湿地为核心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分区域布局,分层次开发,在环境影响最小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保障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白鳍豚和麋鹿保护区的设立,使天鹅洲湿地蜚声中外。但保护区与天鹅洲原住民越来越激烈的冲突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天鹅洲故道群区域人多地少,人水、人地矛盾突出,保护区建立后,这种矛盾愈加显现。面对生存压力,故道核心区的滩涂遭到大规模的蚕食,农民迫于生计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危及珍稀动物的生存。受制于人员不足、资金缺乏,保护区管理捉襟见肘,保护能力不强。地方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孰轻孰重,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主体功能区的跨区域跨部门管理,往往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目前天鹅洲故道群的管理多机构并存,天鹅洲故道有2个保护区,行政上有天鹅洲经济开发区,其他2个故道又分属大垸、小河口镇。在管理构架上,麋鹿、白鳍豚保护区分属湖北省环保厅、农业厅管理,开发区和各乡镇属石首市管理。这些机构往往管理职能重叠,配合协调不够,影响保护区管理效率。此外,白鳍豚、麋鹿2个保护区规模都不大,面积分别只有20 km2和15.67 km2,且紧紧相邻,地理上本就是一个整体,从功能上来说应该划为一个生态区。人为将其分割成两部分,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于长远发展不利。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规划,天鹅洲故道群湿地生态系统势必逐步退化。笔者建议对2个保护区进行整合,并考虑将老河、黑瓦屋故道一起纳入保护区范围,将天鹅洲故道群作为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区加以管理。统一机构,统一名称,如长江天鹅洲故道群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利于整个区域的管理、保护与发展。
河湖连通是维持湖泊湿地生境的重要条件,周期性涨落的水文条件是促使湖泊洲滩湿地演化的决定因素[12]。天鹅洲故道群形成后的早期都是可以自由通江的,每年汛期与长江相通,上口在枯水季节与长江隔断,下口则长年与长江相通。但由于自然淤积、人为因素等的影响,故道与长江基本失去了自然联系。如1998年的洪水过后,天鹅洲故道筑堤,仅在下口建了天鹅洲闸人为控制。天鹅洲故道水域水位34.5 m(吴淞高程,下同)为保护区的核心区,35.5 m为缓冲区,36.5 m为试验区。大堤建成后,34.5 m水位已成为天鹅洲故道的一个梦想。由于下口淤积抬高,枯水期故道水也不能顺利排出。重建江湖联系,是恢复天鹅洲故道群湿地功能、水文特征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建议科学规划长江与故道的江湖连通,采取适当工程措施恢复通江活水功能,促进长江与故道的水体交换,维持江湖生态平衡,避免故道无水可补而出现故道湿地旱化、陆地化和水体污染等现象。还可探索故道群内各故道间连通的可行性,增强故道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故道群的生物多样性。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
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流域独特的地理景观,具有重要的自然保护价值[1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其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备受关注。文献[8]中,提出了对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和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一切有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等开发利用行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应探索故道群湿地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有效模式,协调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关系。在保护区核心区域严禁开发利用,外围区域适度开发利用,所有开发活动应遵循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天鹅洲故道群区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受现代工业污染较小,但面临着农业污染问题,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含农药、化肥的污水禁止排入故道;考虑研究迁出核心区原住民,以减轻人类活动的影响,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水和谐共存。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资源分布重心偏西、经济要素分布偏东,经济发展格局东倾明显。居于长江流域中部的石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在总体战略中的特殊使命,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新节点城市”。作为重要节点之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天鹅洲故道群主体功能区建设,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长江流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土空间有序开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随着湖北省“壮腰工程”实施和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天鹅洲故道群在这轮开放开发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天鹅洲故道群也面临着过度利用、人水矛盾和江湖阻隔等困境,黄金机遇与保护压力并存。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在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的情况下,其必将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达到恢复天鹅洲故道群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平衡。
[1]高国力.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EB/OL].[2010-12-21].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3]唐常春.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J].地理研究,2011(12):2173-2184.
[4]王文君,黄道明.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4):142-146.
[5]钱宁,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潘保柱,王海军,梁小民,等.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J].湖泊科学,2008,20(6):806-813.
[7]王学雷,任宪友.基于洪湖湿地恢复的灌江纳苗可行性分析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2):52-55.
[8]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R].武汉:长江航务管理局,2010.
[9]高俊峰.中国五大淡水湖保护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张欧阳,卜惠峰,王翠平,等.长江流域水系连通性对河流健康的影响[J].人民长江,2010,41(2):1-5.
[11]胡小飞,傅春,陈伏生,等.国内外生态补偿基础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1):1395-1401.
[12]长江科学院.长江中游江湖联系综合评价及闸口生态调度对策总报告[R].武汉:长江科学院,2006.
[13]周金星,孙启祥,杨永峰.长江中下游流域滩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8):878-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