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孩本不同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早恋总是让女孩的父母更担心,怕女儿会“吃亏”。父母往往会对女孩加强管束,比如没收手机,规定放学要立即回家,不许和男孩私下见面等等。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备感受伤的女儿。而当男孩知道女孩的遭遇后,出于内疚和补偿心理,会对女孩更好,结果,父母的防御反而促进了孩子感情的发展。个别父母会警告男孩,这更不可取:一个受伤的女孩和一个愤怒的男孩相互补偿和联合,只会促使早恋畸形地早“熟”。
有益的做法是,父母要对女儿更亲。女孩在家中得到的关爱越多,对外的需求就越少,并且愿意用自律来回报父母。同时,父母可以接近男孩,甚至请男孩进门。一来在家中的交往父母更能掌控,二来男孩都有仗义之心,女孩父母的善待,会使男孩产生一种道德责任,这份责任约束他不做过分的事情,并期望自己对得起这份善待。
注意:若家有男孩,则应对女孩更“敬”而不是更近,万一女孩来找男孩,要把交往的地方局限在客厅,不能去书房更不能去卧室。要知道在恋情中,起作用的往往是女孩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若男孩父母对女孩太好,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放松甚至失去,对男孩行为的防御心理也会降低。如男孩父母对女孩“敬”而不“近”,让女孩既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又知道自己不是全然地被接受,她也会相应地给自己留有余地,这“余地”便是道保护屏障。
在男女生的交往中,男生往往更主动,女孩则被动,故而,把规则教给男孩,把细则留给女孩。
主动常常伴随着冲动,这也符合青春期男孩生理发展的特点。明确地告诉男孩在早恋中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就是给男孩定一个上限。他只需记得不触及上限就行了。这样的规则男孩比较容易接受。
女孩则不然,女孩被动的特点使她很难去挑战上限,但由于一些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女孩脸皮薄,较难出口拒绝的特点,对女孩而言,需要做到的往往是守住底线,但守住底线并不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是靠一条条细则来实现的,如;
不要在无人的场合相见,建议选择安静文明的公共场合,如图书馆、博物馆等;
不要在卧室相处,但可以在客厅和书房,在书房时房门不要关严,要留有一定缝隙;
当出现ABC情况时要懂得拒绝,用什么样的理由来婉转地说“不”。
记住,对女孩来说,具体又细致的指导才是最贴心的。
愿男孩的规则给早恋一片晴朗的蓝天,愿女孩的细则给早恋一片青青的草地,然后,让早恋在秋天里成熟——花落,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