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模型的内蒙古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

2013-12-20 03:22:50于长艳
财经理论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经费支出投入产出

巩 芳,于长艳

(内蒙古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促使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作为衡量科技投入的关键因素,R&D投入决定了一个地区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以及该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资源投入的不断积累,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众多学者对科技的投入进行了研究,陈立新(2010)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我国R&D投入的状况[1];周达军,崔旺来,汪立,李有绪,刘国军,朱婧(2010)采用了投入产出的评价方法对浙江省海洋科技实力进行具体评价和分析[2];张优智基于1978-2009年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两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3];顾雪松,迟国泰,程鹤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海选科学技术评价指标,利用R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构建了科学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穆智蕊利用DEA模型和超效率分析对2008年全国30个省市(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R&D投入绩效进行了横向比较,并对北京1998-2009年的R&D投入绩效变化情况进行了纵向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R&D投入绩效在不断改善,并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5]。

通过梳理国内关于科技方面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内蒙古地区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研究更少,又由于DEA模型方法的思想是比较各个决策单元产出与投入的相对效率,已经消除了决策单元间的规模差异,所以本文利用 DEA评价方法,对内蒙古地区2001~2010年的科技投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内蒙古科技投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对R&D的投入持续不断增加。截止到2010年末,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9037万人,其中R&D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下同)由2001年的7997人年到2010年的24765.4人年增长了2.1倍;R&D人员人均经费由2001年的4.86万元/人年增长到了2010年的25.73万元/人年,年均增长17.21%;R&D经费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占1.76%,用于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占9.46%,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占88.78%。

内蒙古自治区的R&D投入资金来源由四部分组成: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其他资金,且主要来源于企业资金的支持。2009年末,内蒙古自治区R&D经费支出总额520725.9万元,其中企业资金占79.85% ,政府资金占15.76% ,国外资金占0.92%,其他资金占 3.47%。

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市场成交额由2001年的62400万元到 2010年的 868892.6万元,增长了1292%,专利授权数也由2001年的1089件增长到2010年的2912件,增长了167%,科技成果获奖数的波动很大,最少时为81项,最多时为108项。如下表1。

表1 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投入产出情况

从历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对R&D的投入逐年增多,对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下文对内蒙古R&D的产出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三、实证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Analysis)是1937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 A.Charnes,W.W.Cooper以及E.Rhodes以相对有效性的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的效率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个输入、输出的“部门”或“单位”(定义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记DMU)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得到每个DMU综合效率的量化指标值,从而确定相对效率最高(即DEA有效)的DMU,同时给出DEA有效DMU与非DEA有效DMU之间的差距数据。

本文根据DEA模型,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对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情况指标进行构建。

1.指标构建

本文在研究分析过程中,整理了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投入以及产出的相关数据,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如下:

(1)R&D折合全时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这一指标反映内蒙古自治区对科技进步的重视程度。

(2)R&D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该指标反映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

(3)技术市场成交额该指标反映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投入带来的收入,是科技对经济影响的直接体现。

(4)三种专利授权数三种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该指标在专利授权方面反映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5)科技成果获奖数此指标反映科技成果的水平和影响力。

以上五个指标中,代表科技投入的指标有(1)(2):I1:R&D人员;I2:R&D经费支出;代表科技产出的指标有(3)(4)(5):O1:技术市场成交额;O2:三种专利授权数;O3:科技成果获奖数。

由于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即当年的投入不一定表现在当年的产出当中,R&D产出滞后入R&D投入。因此为了科学的分析内蒙古地区R&D投入的实际情况,本文在进行数据选取时,假设R&D产出滞后于R&D投入一年,即2009年的R&D投入将表现在2010年的R&D产出中。本文选取了“2001~2010”年内蒙古地区科技投入产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投入产出数据见表2。其中i=2001~2010年,i-1=2000~2009年

表2 DEA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2.实证结果分析

(1)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实证结果分析

考虑到在实际中,各个决策单元的R&D投入收益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本文采用DEA模型中的BCC模型(规模报酬可变)对内蒙古自治区的R&D投入进行评价研究。将表 2中数据输入DEAP2.1软件,采用BCC模型一阶段评价方法得出输出结果如下表3。

表3 内蒙古自治区2001~2010年R&D投入绩效变化情况

从DEAP2.1软件计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年份的 R&D投入产出情况,2001年、2003年、2004年以及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R&D投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即相对于其他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在这四个年份上R&D投入规模适当,投入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并实现了最优的产出。

其余六年的R&D投入,产出结果显示都非有效,具体表现为:2002年的R&D投入规模报酬递增,其余五年R&D投入规模报酬递减。2005年、2007年和2008年这三年R&D投入表现出的纯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小于1,这表明这四个样本单元就本身的技术效率而言没有投入需要减少、没有产出需要增加,而样本单元的综合效率没有达到有效是因为其规模与其投入、产出不相匹配,需要减小其R&D投入规模;而2002年、2006年和2009年三个样本表现出来的非有效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投入与产出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规模与投入、产出不相匹配。

从纵向的角度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十年来R&D的投入产出情况逐年得到改善,并在2010年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实现了最优的产出。下面从横向看西部九个省在同一指标体系情况下的R&D投入的产出绩效,对比分析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产出实际情况。

(2)西部九省(自治区)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查到西部九省(自治区)在上文已构建的指标体系下的数据,并运用DEAP2.1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表4。

表4 西部九个省(自治区)2010年科技投入绩效变化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2010年,在西部九个省(自治区)的R&D投入产出中青海、重庆、四川三个省的R&D投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即2010年这三个省的R&D投入规模适当,投入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并实现了最优的产出;贵州、新疆、云南三个省(自治区)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如果继续扩大规模,将很有成效。陕西、甘肃、内蒙古三个省(自治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但与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的是,陕西和甘肃两个省的纯技术效率都为1,这表明陕西与甘肃两个省的样本单元就本身的技术效率而言没有投入需要减少、没有产出需要增加,而样本单元的综合效率没有达到有效是因为其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可以考虑通过减小规模的方法改善目前的情况;而内蒙古自治区的纯技术效率远低于九个省(自治区)的平均水平(纯技术效率=0.537 <0.917),为了获知原因,我们运用 DEAP2.1 软件对内蒙古自治区的R&D投入产出情况做更进一步分析如下:

注:output1=技术市场成交额output2=三种专利授权数 output3=科技成果获奖数input1=R&D折合全时人员 input2=R&D经费支出.

从以上软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相较于青海(或重庆、四川)省的R&D投入产出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想要同其产出要素一样多,需要增加两种投入要素的投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第一个投入要素比最优配置的情况多投入了10038.933单位,第二个投入要素比最优配置的情况多投入了278513.16=241169.110+37344.050单位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只能保证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的第一个产出要素的产出量与最优配置的产出相同,而第二个产出要素仍有901.839单位的产出不足,第三个产出要素也有127.357单位的产出不足。

即按照现在的R&D投入冗余情况,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达到最优的情况应是在现在的投入产出基础上第一个要素减少10038.933的投入,第二个要素减少278513.16的投入;第二个产出要素应该比现在增加901.839的产出,第三个产出要素应该比现在增加127.357的产出。

(3)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两部分分析我们发现,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绩效随着时间的增长近年来得到不断改善,并且在2010年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但由于DEA模型评价体系只能说明内蒙古自治区10年来的相对效率,相对于西部其他八个省,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的效率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呢?

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效率能够达到最优的原因,是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对全区科技工作的重视力度。自200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发布了11份政策法规文件来规范指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的发展。尤其在2005年全区R&D投入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内蒙古自治区在这一年内共发布了3份政策法规文件要加速科技发展。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在科技投入中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并且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完善人才使用制度。也正是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自治区R&D投入力度不断加大,R&D产出的绩效明显提高。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R&D投入绩效在2010年达到了最优。

但从西部九个省(自治区)来看,内蒙古地区科技的发展仍然不高。从投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R&D人员投入在西部九省(自治区)排名第4,R&D经费支出在西部九省(自治区)排名第5。R&D产出中技术市场成交额排名第5,而三种专利授权数排名第7,科技成果获奖数排名第9。由此可知内蒙古自治区R&D产出绩效低的原因是三种专利授权数和科技成果获奖数相对其他地区较少。那么内蒙古自治区想要提高R&D投入产出的绩效,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应该更多的注意在这两方面的发展。

四、结语

本文利用DEA模型和分析了2010年西部九个省(自治区)的R&D投入绩效进行了横向比较,并对内蒙古地区2001-2010年的R&D投入绩效变化情况进行了纵向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内蒙古地区前九年数据,其2010年R&D投入效果明显得到改善,并且已经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从西部九个省(自治区)的分析发现,内蒙古地区总体的R&D投入在西部九省中效率偏低,相较于其他八个省(自治区)出现了R&D投入冗余并且产出不足。

因此,在科技管理活动中,需要对各项R&D资源的投入制定长远的规划,统筹兼顾,使得R&D投入处于最佳规模,以获得最优的产出。本研究是建立在科技产出滞后一年的假设基础上的,对于R&D投入的时滞问题,即确定科技产出滞后几年较为合理,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作深入探讨。

[1]陈立新.我国R&D投入的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56-59.

[2]周达军,崔旺来,汪立,等.浙江省海洋科技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地理,2010,(9):1511 -1516.

[3]张优智.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11 -16.

[4]顾雪松,迟国泰,程鹤.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研究,2010,(4):508-514.

[5]穆智蕊.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北京R&D投入绩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117 -120.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经费支出投入产出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草原歌声(2021年2期)2021-10-14 08:27:56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03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论高校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44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新传奇(2015年31期)2015-07-01 07:21:50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34
内蒙古地区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