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户消费风险分担实证研究评述

2013-12-20 03:22:30宝希吉日
财经理论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消费家庭模型

黄 晶,宝希吉日

(1.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81;2.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3.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在发展中国家,对于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户而言,因天气、疾病、失业、价格波动等风险导致的收入波动直接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贫困家庭户的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正规保险市场的支持,收入风险往往使其陷入贫困陷阱。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收入波动会一对一地导致消费的波动,风险经由收入传导给消费。然而,现实中人们常常观察到消费的波动远小于收入的波动,该现象被称为“消费平滑”。早期用于解释该现象理论包括永久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这两种假说仅仅考虑单个“经济人”的行为,前者从跨期最优化的角度、后者从消费的惰性(inertia)出发解释消费平滑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者们开始从“社会人”的角度,用不同经济参与人之间的非正式相互保险行为解释消费波动小于收入波动的事实,称之为“消费风险分担”(Consumption Risk Sharing)理论。①

一、消费风险分担的理论基础

家庭户消费风险分担指家庭户通过互相保险的形式保护其消费免受收入波动影响,分为完全风险分担(full risk sharing)②和部分风险分担(partial risk sharing)。如果家庭户实现了完全消费风险分担,那么它的消费将免受个体冲击(idiosyncratic risk)的影响,仅取决于加总冲击(aggregate risk)的实现值。这意味着即使正的个体冲击使某个家庭户的收入永久性地增加,它也只能获得相对于所在群体的固定份额的收入;同理,当遭受负的个体冲击时,它仍然能维持之前的消费水平。

风险分担理论的萌芽来自Debreu(1959)和Arrow(1964),直至 Diamond(1967)和 Wilson(1968)成为理论集大成者。Wilson证明了在风险厌恶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最优风险分担等价于存在一个成员效用权重的集合。该权重使得满足社会资源约束的前提下,中央计划者选择分配规则以最大化整个社会的预期效用函数。Wilson还指出,偏好设定的不同对应于不同的风险分担规则。如果市场是完备的,不考虑私人信息和流动性约束,风险分担能够完全平滑由个体冲击导致的消费波动,此时经济中所有成员的消费达到完全保险。

其后,Barro(1974)和 Becker(1981)强调,政府对一个由利他动机联系的经济单位实施非扭曲性再分配不会改变加总的预算约束,因而不会改变单个经济参与人的选择。完全风险分担意味着存在一个代表性消费者,社会福利函数可以定义在加总财富上,而不必考虑财富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具体而言,通过最大化加权社会福利函数,

二、国外早期实证检验

完全风险分担意味着β=1。使用ICRISAT③数据,Townsend发现在统计意义上完全风险分担的零假设被拒绝。将村庄平均消费作为解释变量后,家庭户消费很少受到当期收入、疾病、失业等个体性风险的影响,家庭户消费水平与村庄平均消费水平的波动一致。为了消除测量误差导致的参数估计不一致问题,Townsend还使用经过差分变换的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仍然拒绝完全风险分担的假设,参数估计结果与未经差分变换的模型并没有显著差异。此外,Deaton(1990)对科特迪瓦的研究也拒绝了完全风险分担的假设,即使使用乡村作为虚拟变量来反映村庄消费的影响,家庭户当期收入水平的边际消费倾向仍然较高,消费与收入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数据更符合永久收入假说。Cochrane(1991)对美国家庭户、Udry(1994)对尼日利亚南部乡村、Grimard(1997)对科特迪瓦、Lund和Fafchamps(1997)对菲律宾、Dubois(2000)对巴基斯坦的研究也都不同程度上拒绝了完全风险分担的假设。

在Townsend的研究中,家庭户的效用函数被假设为CARA(常数风险厌恶系数)形式。其后,Mace(1991)考虑了CRRA(常数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形式的效用函数,推导出用于检验消费增长率风险分担的模型:

早期的实证研究表明,理论模型与现实存在着较大差距,经济学界称之为“Townsend Puzzle”。尽管如此,Townsend认为从消费与收入的协方差来看,村庄内部的家庭户的消费具有共变性(co-movement),家庭户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很小,可以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部分风险分担。Morduch(2002)也指出尽管完全风险分担的零假设β1=1且β2=0被拒绝,但是该假设过于强烈,很难提供更多关于备择假设的信息,拒绝该假设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其他次优的或部分风险分担机制。

风险分担作为家庭户分散风险的方式之一,在经验研究中很容易与“跨期消费平滑策略”⑥混淆。虽然这两种分散风险的方式会达到相似效果,但是两种方式的作用机制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它们分别通过哪些途径减少消费的波动。从分散风险的种类上看,消费平滑策略既可以分散个体风险,也可以分散加总风险;而风险分担策略只能分散个体风险。如果收入的负冲击影响地区内所有的家庭户,所有家庭户的消费都会下降。特别地,对于低收入家庭户,尚且自顾不暇,更谈不上帮助他人。从风险分散机制上看,消费平滑策略主要指家庭户通过自我保险——如储蓄、多样化的作物种植、土地的买卖与租赁、买卖固定资产、从事多种职业等——实现跨期的消费转移,而风险分担则主要通过社会网络的互助功能分散风险。Alderman和Paxson(1992)认为现实中很难严格区分永久收入模型和风险分担模型。Bayoumi(1997)甚至认为风险分担模型只是对更一般性的永久收入模型的精炼。由于这种困难性,早期的实证研究没有严格地区分这两种方式对风险分散的贡献。为了解决该问题,在研究中有必要说明完全风险分担的零假设检验相对于备择假设的势(power)有多大,备择假设可以选择家庭户不进行互相保险而仅仅作为永久收入储蓄者。

三、国外实证研究进展

尽管早期研究并不支持完全风险分担假设,但经济学者们认为完全风险分担模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准,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以该模型作为出发点和比较对象,主要沿着三条思路发展:一是仍然以完全风险分担为检验的零假设,通过改变模型的设定和估计方法,探讨结论的稳健性。二是基于不完备市场建模,解释“Townsend Puzzle”背后的原因,区分和比较哪一类模型更能解释现实数据。三是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制约风险分担群体规模和功能的因素。

(一)异质家庭户模型

多数早期用于实证检验的模型明确地或隐含地假设家庭户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风险和时间偏好;即使家庭户的偏好不同,也假设这种异质性与收入冲击无关。Cochrane(1991)从理论上论述了风险和时间偏好的异质性问题,但并没有将其应用到模型的假设检验中。虽然Townsend(1994)用家庭户虚拟变量表示归回模型中的异质性,但在模型假设和推导中没有考虑到异质性风险态度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较新的实证研究则表明,模型假设或估计方法的不同对于是否存在完全风险分担的结论有显著性影响。例如,Kurosaki(2001)发现如果家庭户的风险偏好是异质的,传统的检验方法会倾向于拒绝完全风险分担的假设。在推导风险分担规则的过程中,他通过可变风险厌恶系数的效用函数来刻画异质性家庭户的风险偏好,同时用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如受教育程度⑦)作为不同时间偏好的代理变量,可以修正过分拒绝完全风险分担的倾向。之后,Schulhofer-Wohl(2011)的研究证实了由收入波动导致的消费变化中有一半可以通过异质性来解释。

针对异质性家庭户建模,首先要判断是否存在以及在什么层次上存在异质性。Mazzocco和Saini(2009)提出了用于检验风险偏好异质性的方法以及在异质性风险偏好假设下检验完全风险分担的方法。与从一阶条件出发进行的检验不同,Mazzocco和Saini从家庭户的支出函数出发来推导检验模型。使用支出函数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在检验中很好地反映异质性风险偏好,还可以很容易地把消费和闲暇的可分性引入模型中。此外,与之前的参数化检验方法不同,他们采用了非参数估计方法,给出了关于风险偏好的核密度估计,进而可以确定哪些家庭户的偏好是同质的,在哪些家庭户之间完全风险分担假设被拒绝。使用ICRISAT数据的检验表明:家庭户的风险偏好是异质的,虽然村庄层次上存在完全风险分担的假设被拒绝,但在种姓家族内部存在完全风险分担的假设未被拒绝。如果对同质家庭户模型进行检验,村庄层次和种姓家族内部都不存在完全风险分担。由此可见,家庭户风险偏好是否相同会显著地影响假设检验的结果。

(二)不完备市场模型

完全风险分担基准模型要求市场是完备的、不存在私人信息和流动性约束,此时从中央计划者优化问题推导出的有效风险分担规则等价于竞争性均衡下的有效风险分担规则。然而,Ligon,Thomas和Worrall(2002)认为现实中贫困家庭户之间的借贷多为“拟信用(quasi-credit)”⑧形式,道德风险、不对称信息等问题使得完全风险分担很难实现,“Townsend Puzzle”正是该问题的表现。借鉴博弈论和契约理论的成果,研究者开始转而分析和检验哪些原因导致了模型与现实数据的差距,其中有限承诺模型中的紧的(binding)参与约束、隐藏信息模型中紧的讲真话约束和道德风险模型中紧的激励相容约束都会导致家庭户偏离完全风险分担合约安排。在这三类模型中,家庭户的收入波动和消费波动存在正相关关系,某个家庭户的收入会影响同村庄内其他家庭户的消费。

最初的有限承诺模型假设两个对称的家庭户必须遵守一个平稳的转移安排,当期某个家庭户对另一家庭户的转移支付只依赖于当期的状态,而与过去的转移支付历史无关,该模型被称为“静态有限承诺模型”。Coate和 Ravallion(1993)求解出静态有限承诺模型中有效的风险分担合约安排,并用其研究馈赠和转移支付作为风险分担方式的作用。Kocherlakota(1996)和Fafchamps(1999)在重复风险分担博弈框架下解释了“Townsend Puzzle”背后的原因,认为参与约束限制了风险分担的程度。Foster和Rosenzweig(2001)使用三组南亚乡村数据验证了如果家庭户不能承诺完全风险分担合约安排下的支付,那么可实现的最优保险合约是依赖于历史转移支付的信用合约,而非完全风险分担合约。Foster和Rosenzweig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有限承诺是导致不完全风险分担的重要原因。

通过改进静态有限承诺模型,Ligon,Thomas和Worrall(1997,2002)分析了动态有限承诺下激励相容一致的风险分担安排,用于分析非正式借贷的作用。在动态契约框架下,牺牲当期消费帮助其他家庭户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回报,即在将来遇到困难时更可能得到其他家庭的援助,从而增强了其在当期增加转移支付的动机。同时,非正式的惩罚机制——如同村家庭户的监督和道德压力——使单个家庭户背离风险分担合约的动机下降,从而风险分担机制得以维持。该模型包含了自给自足(autarky)经济和完全风险分担模型,可用于比较不同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使用ICRISAT数据,他们发现动态有限承诺模型比基准的风险分担模型和静态有限承诺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中家庭户的消费配置,更好地预测个体消费对个体收入冲击的平均反应程度。使用动态有限承诺模型对消费进行预测后的残差还有助于解释完全风险分担模型中的误差。之后,Bold(2009)在动态有限承诺模型基础上给出了区分“有限承诺/完美信息”模型和“完全承诺/不完美信息”模型的方法。

尽管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使用有限承诺模型来解释部分风险分担,但实证研究界至今对于哪类模型与现实更加相符仍存在争论。例如,Ligon(1998)基于CRRA效用函数和约束有效的消费配置假设,提出了区分完全风险分担模型和隐藏信息模型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ICRISAT印度南部乡村数据的检验中,他发现隐藏信息模型更好地拟合了两个乡村的消费数据。Dubois,Jullien和Magnac(2008)提出了有限承诺和不完备合约情形下解释乡村家庭户收入和消费增长的模型与检验方法,该模型同时考虑两类风险分担策略(非正式的自愿转移支付和正式合约),可用于区分完备市场模型、有限承诺模型。使用该方法对巴基斯坦的乡村数据(IFPRI)的检验结果表明,完全风险分担模型和有限承诺模型都没有很好地拟合现实数据中消费增长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对泰国乡村的研究中,Kinnan(2011)认为借贷约束和道德风险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家庭户消费和收入数据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有限信息(隐藏收入)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数据。Kinnan还证明了家庭户风险分担行为的历史可用于区分隐藏收入模型、借贷约束模型、有限承诺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说明长期关系会影响家庭户的风险分担程度。

(三)社会网络模型

社会网络作为风险分担的重要途径使得家庭通过社区内的互助避免消费大幅度的波动。关于不完备市场的研究表明,长期关系和道德风险会极大地影响风险分担的功能。由于社会网络的规模、复杂度会显著地影响家庭户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和个人的违约动机,因此家庭户所处社会网络的质量、单个家庭户拥有的网络连接数量会通过影响家庭户间的信任程度和风险分担合约的执行程度进而影响风险分担的实现程度和规模。

网络分析方法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主要理论贡献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Mitchell(1969)。Raub和 Weesie(1990,2000)将图论方法引入网络分析后,极大地拓宽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在经济学领域,应用网络图方法分析家庭户的风险分担问题正逐渐成为热点。Manuela和Giacomo(2009)对墨西哥乡村家庭户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社会联系更密切的家庭户的消费共变性更强。Chiappori,Samphantharak,Schulhofer- Wohl 和Townsend(2011)对泰国乡村的研究也发现,对于居住在同一村庄彼此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户而言,不能拒绝他们之间存在完全风险分担的假设。在一项针对菲律宾乡村家庭户的研究中,Fafchamps和Gubert(2007)发现地理上的接近程度是决定风险分担的主要因素。人们主要通过事前存在(Pre-existing)的社会网络⑨来分担风险,而很少在风险出现后通过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分担风险,说明个体间的馈赠和借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人际关系,个人并非简单地从成本收益比的角度决定是否采用风险分担策略。结合不完备市场模型,Ambrus,Mobius和Szeidl(2010)给出了社会网络中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正式风险分担合约安排。他们以秘鲁乡村为研究对象,认为完全风险分担之所以很难实现,是因为现实中社会网络的复杂度远不能达到完全风险分担所要求的网络复杂度。

四、国内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外对家庭户风险分担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迎来了高潮,国内研究则在本世纪初起步阶段,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蒋远胜等(2003)、马小勇(2006)、陈玉宇和行伟波(2006)、陈传波等(2006)、陈传波(2007)、叶初升和刘亚飞(2011)、徐伟,章元和万广华(2011)。

陈玉宇和行伟波(2006)以广东省城镇家庭户为研究对象,强烈地拒绝了地区层面上存在完全风险分担的假设。使用该数据存在的问题在于,广东省整体经济较发达,珠三角城市一体化程度较深,即使是贫困的山区家庭户,所遭受的外生冲击几乎相同,个体风险较少,加之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较完善,生产生活特征决定了城镇家庭户面临的风险有限,因而从数据中很难识别风险分担的作用。陈玉宇等借鉴Mace(1991)的方法在研究中忽略了季节因素的影响。城镇家庭户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很少受季节因素影响,这一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针对农村家庭户的研究中,季节因素往往会加剧收入波动。例如陈传波等(2006)认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学生开学时间的叠加会加大农户的风险。中国农村三四月份正值春播时节,收入少、生产性开支大,此时收取的学杂费和税费往往使贫困农户感到吃力。他们使用取自湖北农村住户的月度数据探讨了农户当月的食品、教育和医疗开支是否能平滑,以及如何平滑。研究表明农户平滑日常教育开支的主要手段是现金储蓄;对于低收入农户,日常医疗开支没有被很好地平滑,医疗和药物支出强烈依赖于当月收入;重大疾病作为一种典型的个体性风险,只能由事后筹集的收入来应对,首要途径是借贷,其次是转移和储蓄。虽然上述研究采用了计量建模检验的方法,但从数据上看并没有很好地显示家庭户面临的风险来源和主要风险类型,研究侧重于各类消费支出是否实现了较好的平滑,而没有明确区分家庭户自我保险和家庭户间风险分担对于平滑消费的贡献。

马小勇(2006)对陕西省农户的研究直接对农户面临的风险类型、风险态度和规避风险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位居前三位的风险分别为自然风险、重大疾病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农户采取的主要避险措施包括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跨时期收入转移和生产经营中规避风险,正规风险规避机制作用甚微。这一结论与蒋远胜等的(2003)研究类似。他们在对四川省农户应对健康风险行为的调查中发现:农户自发组成的家庭风险分担团体相对于正式的保险组织有一定的替代性和优越性。尽管如此,上述研究同时指出社会网络内风险分担作用仍然相当有限。马小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道德约束的弱化和强制实施机制的缺乏。陈传波(2007)对中国山东胶州、贵州遵义和湖北恩施三县301个家庭户的调查研究证实了正是由于亲友网络的脆弱性使得非正规借贷与转移支付不足,因而在乡村层面上未能实现完全分担风险。

叶初升和刘亚飞(2011)利用基于主体的计算经济学建模方法(Agent Based Model)模拟风险分担网络的形成过程,刻画了风险分担网络演化的路径,并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风险分担网络的完备性与效率上。他们发现随着关系网络的外部性逐渐减弱,所形成的风险分担关系的数量越来越多,风险分担网络越来越趋于完备,形成的稳定网络也越有效率。徐伟,章元和万广华(2011)利用来自中国农村的一个面板数据⑩研究农户的社会网络对于分散负向冲击以及对于贫困脆弱性程度的影响,发现家庭的社会网络不仅能够直接降低贫困脆弱性,而且还能够通过抵消家庭成员所承受的负向冲击的影响而间接地降低贫困脆弱性。

目前,国内对于消费平滑的研究较多,对不完备市场和比较风险分散渠道贡献度的研究较少。马小勇的文章从统计意义上比较了风险分担团体、跨期收入转移、生产过程中的避险措施和正规保险机制的使用程度。未来可以借鉴 Asdrubali,Sørenson和Yosha(1996)的研究,把收入波动分解为平滑的部分和未平滑的部分,其中平滑部分又可以分解为通过储蓄平滑的部分、通过正规保险平滑的部分、通过亲戚朋友借贷平滑的部分、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平滑的部分,运用方差分解计算各渠道的贡献程度。

鉴于学术界已经对“部分风险分担”达成了共识,以及社会网络在风险分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可以考虑哪些因素对社会网络群体的形成及规模产生主导影响,哪些因素限制了非正规避险团体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叶初升和刘亚飞在理论建模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未来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绘制某一地区的社会网络图,分析网络的演进,探讨导致风险分担关系创建失败的原因。研究方法上,个案研究的结论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根据国外之前的实证研究经验,样本选择会极大地影响结论,因此个案研究、跟踪调查、网络图分析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法。

中国幅员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且复杂多变。贫困地区多处于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发区域,如西北、西南。2010年全国共有国家级贫困县525个,数量居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云南、贵州和甘肃,贫困人口仍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习俗和文化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会使得家庭户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和风险分散方式不同。正规保险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地区文化、民族性格、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口流动率、家庭户居住地的分散程度都会影响其风险态度和彼此间的信任程度,进而决定风险分担的规模及其在各种避险渠道中的地位。将现有对农业区的研究扩展至牧区、渔业区、林区,或不同的民族聚居区,通过计量建模检验上述因素的显著性,通过扩大调查区域和调查时间跨度检验结论的稳健性,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影响风险分担的因素。

[注 释]

① 家庭户消费风险分担从家庭户之间相互保险角度来解释“家庭户消费波动程度远低于收入波动程度”这一现象。鉴于此类研究的重点在于解释为什么消费比收入更平滑,国外文献普遍使用“消费风险分担”(Consumption Risk Sharing)这一提法,而国内文献多简称“风险分担”。为了与现有研究保持一致,以下简称“风险分担”.

② 又称为“有效风险分担”.

③ 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Semi-Arid Tropics.

④ 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

⑤ 服务、非耐用品、耐用品、食品、衣着、住房、家庭装修、医疗、交通、娱乐支出.

⑥ Morduch(1995)认为家庭通过储蓄、保险计划和重新分配资产使家庭的消费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这种行为称为“消费平滑策略”.

⑦ 通常认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短视,他们的贴现率更小而跨期替代弹性更大.

⑧ 即没有书面借据,缺少法律程序保障贷款偿还的非正规借贷.

⑨ 例如朋友和亲戚关系.

⑩ 北卡罗琳娜大学的人口研究中心(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国家营养与食品安全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以及中国疾病控制与防治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联合组织的调查.

[1]Alderman,H.,Paxson,Christina H.Do the Poor Insure?A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Risk and Consum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B/OL].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1008.http://www-wds.worldbank. org/servlet/WDSContentServer/WDSP/IB/1992/10/01/000009265 _3961003135200/Rendered/PDF/multi0page.pdf,1992.

[2]A.Ambrus,M.Mobius,A.Szeidl.Consumption Risk-sharing in Social Networks[EB/OL].NBER Working Paper No.15719.http://www.nber.org/papers/w15719,2010.

[3]Asdrubali P.,B.Sørenson O.Yosha.Channels of Interstate Risk Sharing:United States 1963-199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4):1081-1110.

[4]Arrow,K.The Role of Securities in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isk Bear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4,(2):91-96.

[5]Barro R.J.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6):1095-1117.

[6]Bayoumi T.Explaining Consumption:A Simple Test of Alternative Hypotheses[J].IMF Staff Papers,1997,(4):462-484.

[7]Becker G.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36):371-400.

[8]Bold T.Implications of Endogenous Group Formation for Efficient Risk-Sharing[J].Economic Journal,2009,(3):562-591.

[9]Chiappori P.A.,K.Samphantharak,S.Schulhofer-Wohl,R.M.Townsend.Heterogeneity and Risk Sharing in Village Economies[EB/OL].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Research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683,.http://www.minneapolisfed.org/research/wp/wp683.pdf,2011.

[10]Coate S.,Ravallion M.Reciprocity without Commitment: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Informal Insurance Arrangemen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1):1-24.

[11]Cochrane J.H.A Simple Test of Consumption Insur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5):957-976.

[12]Deaton A.On Risk,Insurance,and Intra-village Smoothing[J].Research Program in Development Studies,Princeton University,1990.

[13]Debreu,D.Theory of Value:An Axiomatic Analysis of Economic Equilibrium[M].New York:Wiley,1959.

[14]Diamond P.A.The Role of a Stock Market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4):759-776.

[15]Dubois P.Consumption Insurance with 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A].Can Sharecropping Help Complete Markets[C].Econometric Society World Congress 2000 Contributed Papers 1597,Econometric Society.

[16]Dubois P.,B.Jullien,T.Magnac.Formal and Informal Risk Sharing in LDC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Econometrica,2008,(4):679-725.

[17]Fafchamps M.Risk Sharing and Quasi-credi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999,(3):257-278.

[18]Fafchamps M.,F.Gubert.The Formation of Risk Sharing Network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2):326-350.

[19]Foster A.,Rosenzweig M.Imperfect Commitment,Altruism and the Family:Evidence from Transfer Behavior in Low-Income Rural Area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3):389-407.

[20]Grimard F.Household Consumption Smoothing Through Ethnic Ties:Evidence from Cote d’Ivoi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391-422.

[21]Kinnan C.Distinguishing Barriers to Insurance in Thai Villages[EB/OL].Working Paper.http://faculty.wcas.northwestern.edu/ ~ cgk281/BtI.pdf,2011.

[22]Kocherlakota N.R.Implications of Efficient Risk Sharing without Commit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6,(4):595-610.

[23]Kurosaki T.Consumption Smooth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Risk and Time Preferenc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Village India[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2).

[24]Ligon E.,J.P.Thomas,T.Worrall,Informal Insurance Arrangements in Village Economies[EB/OL].Working Paper Series 97/08,Keele University.http://www.mpls.frb.org/research/events/1998_06-05/Ligon_Insurance.pdf,1997.

[25]Ligon E.Risk-Sharing and Information in Village Economi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8,(4):847-864.

[26]Ligon E,J P Thomas,T Worrall.Informal Insurance Arrangements with Limited Commitment:Theory and Evidence form Village Economi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2,(1):209-244.

[27]Lund S.,Fafchamps M.Risk-Sharing Networks in Rural Philippin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2):261-287.

[28]Mace B.Full Insurance in the Presence of Aggregate Uncertainty[J].Joum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5):928-956.

[29]Manuela A.,De G.Giacomo.Indirect Effects of an Aid Program:How Do Cash Transfers Affect Ineligibles’Consump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1):486-508.

[30]M.Mazzocco,S.Saini.Testing Efficient Risk Sharing with Heterogeneous Risk Preferences[EB/OL].Working pa-per,http://www.econ.ucla.edu/mazzocco/doc/EfficiencyInVillages.pdf,2009.

[31]Mitchell J.C.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Analyse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entral African towns[M].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69.

[32]Morduch J.Consumption Smoothing across Space:Testing Theories of Risk Sharing in the ICRISTAT Study Region of South India[EB/OL].Discussion Paper 2002/55,UN-WIDER.http://www.mendeley.com/research/consumption-smoothing-across-space-testing-theories-of-risk-sharing-in-the-icristatstudy-region-of-south-india/.2002.

[33]Raub W.,J.Weesie.Reputation and efficiency in social interactions:An example of network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0,(3):626-654.

[34]S.Schulhofer-Wohl.Heterogeneity and Tests of Risk Shar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1,(5):925-958.

[35]Townsend R.M.Risk and InsuranceiIn Village India[M].Manuscript.Chicago:Univ.Chicago,1989.

[36]Townsend R.M.Risk and Insurance in Village India[J].Econometrica,1994,(3):539-591.

[37]Udry C.Risk and Insurance in a Rural Credit Marke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Northern Nigeria[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4,(3):495-526.

[38]Wilson R.The theory of syndicates[J].Econometrica,1968,(1):119-132.

[39]陈玉宇,行伟波.消费平滑、风险分担与完全保险——基于城镇家庭收支调查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6,(1):253-272.

[40]陈传波.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1]陈传波等.农户消费平滑与收入平滑——基于湖北省农村住户调查月度数据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6,(9):50-53.

[42]陈传波.中国农户的非正规风险分担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6):20-26.

[43]马小勇.中国农户风险规避行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2):22-30.

[44]蒋远胜,肖诗顺,宋青锋.家庭风险分担机制对农村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对四川省的初步调查报告[J].人口与经济,2003,(1):74-80.

[45]叶初升,刘亚飞.非正式风险分担网络的完备性与效率——一种计算经济学的ABM 仿真研究[J].经济评论,2011,(6):14-31.

猜你喜欢
消费家庭模型
一半模型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恋练有词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