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这句话一直被历届中央领导坚守着,习李新政也不例外。
胡锦涛在权力交接的十八大上,为未来确定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GDP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对新的发展目标,经济学家预测,只要GDP保持7-8%的增速,实现倍增计划就没问题。但同时也认识到,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寻找新的驱动迫在眉睫。
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主流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可能成为推动财政金融、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和行政区划等调整的平台。
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1.27%,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仅在35%左右。传统城镇化造成的这种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现状,被批为“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所以,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户籍问题和土地供给问题,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同步进行。
城镇化解决了“造城”和人口的户籍问题后,还面临着劳动力就业问题。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各种产业,即“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因为光有人和城,没有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存在,这个“城”最后将会成为媒体说的“鬼城”,城镇化将无法持续。
新型城镇化解决户籍、土地、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人说,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10年能拉动40万亿投资。然而,钱从哪里来?是依靠财政、信贷、证券,还是继续运用“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这一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城镇化需要的海量资金,单靠政府财政、银行信贷都不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加融资平台也难堪大任。如果像以往那样,继续依靠土地财政,扩大地方融资平台,那么,城镇化之路不仅要走偏,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更严重的债务风险。
2013年1月21日,温家宝在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单位负责人座谈时说,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针对新型城镇化所需投资,我们如何进行金融创新,怎样发展资本市场呢?这显然是急需回答的问题。因为“缺钱”,很可能会导致一事无成。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各种资源不断聚集的过程。过去,城镇化由政府来主导,比如政府造融资平台,政府招商引资,政府建设各类产业园区等等,这些做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但也产生了太多的弊端。新型城镇化由谁来主导呢?政府还是市场?十八大再次明确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所以,新型城镇化应由市场来主导,政府做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给新型城镇化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是其职能所在。如果政府依然大搞土地财政、融资平台、规划项目、开发产业园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主导城镇化发展,那么,结果将使政府不堪重负,长此以往,传统城镇化遗留的问题不仅不能解决,新型城镇化也难以达到预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