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医药行业腐败需要合力
刘先云
媒体评论员
腐败行为对医药行业的侵蚀,不仅大大提高了药价,并导致了医生开“大处方“,增加了百姓的看病负担,甚至导致医生根据回扣高低“对症”开药,直接严重危及患者健康。
近日公安部通报称,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各种手段向政府部门官员、医药行业协会人员、医生等大肆行贿。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跨国药企在华行贿问题的关注。
调查显示,一些在华跨国药企给予医生的回扣高达药价的20至30%,一些“可替代”药的回扣甚至高达50%。而部分药企针对医生个人喜好制定个性化的行贿方案,腐败手段之高明与精细令人触目惊心。药企内的行话“只有不努力的销售,没有搞不定的医生”,更让人瞠目结舌。
医药行业已经成为商业行贿与腐败的重灾区。腐败行为对医药行业的侵蚀,不仅大大提高了药价,并导致了医生开“大处方”,增加了百姓的看病负担,甚至导致医生根据回扣高低“对症”开药,直接严重危及患者健康。打击医药销售环节的行贿行为,已经刻不容缓。
打击医药行业腐败,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医药行业商业贿赂的处罚力度,并严格规范药企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合作行为。医药与食品行业事关民生,对百姓利益的危害最为直接,对相关行业的商业贿赂行为,在立法上理应制定更为严苛的惩处措施。
对跨国药企不断翻新的行贿方式,相关部门也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严格规范,避免医院、医生与药企之间的利益“勾连”。目前跨国药企不仅向医生提供现金进行直接行贿,最主要的手段是邀请医务人员参加“学术会议”,而制药企业则赞助一切费用。这种形式在法律上仍处于灰色地带,很难监管。
药监部门要联手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加强对药企的财务和行贿行为的监管。跨国药企的商业贿赂,很可能在公司财务上有所体现。这要求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认真核实跨国药企的财务支出,善于从“蹊跷”的财务支出中发现蛛丝马迹。
医疗卫生行业是个特殊行业,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患者该用什么药、用多少药,一般由医生说了算。对医生而言,开药是自己“点菜”别人“买单”,这可能造成医生专点“贵菜”,从中获取药企给予的回扣。正是这个行业特殊性,致使医生受贿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但只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查处的案件实行“零容忍”,医生的受贿行为也并非不治之症。
当然,在打击药企和医生的商业贿赂行为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生的待遇,也提高医生受贿的机会成本。现在医生的合法收入与其学历、工作年限往往不太相称,这让不少医生不得不起吃回扣的念头。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降低民营医院的准入标准,给予民营医院公平的待遇;打破医生的“身份”限制,允许医生多点执业。通过这些市场化的机制更好地体现医生的价值。推进这些系统性的改革,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防治医疗行业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