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译 · 刘佳
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用钢铁般的意志成功抑制了通货膨胀。英国政府采用高利率政策压低经济增长率;美联储也紧随其后地采取了这一行动。由于未来价格增幅预期紧跟央行通胀目标,因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发达国家能够维持经济增长,偶尔伴随短暂衰退。
分析家普遍认为全球经济衰退会压低通货膨胀率。失业者为了寻求就业机会不由地降低薪资要求;库存多的企业会降低商品价格来清理存货。两者加起来,就应该得出通胀得以抑制的结论。200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先通报了发达经济体当年通货膨胀率将会是-0.2%。相反,当年除了日本之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通胀都是正值。
“通货紧缩一直以来都是一只不叫的狗”,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措辞。1980-1982年间,美国失业率跃升了4.5%达到10.8%,而核心通货膨胀率从12.0%降至4.5%。2007-2009年间,美国失业率升幅更大,可是通货膨胀率却从2.4%降至1.7%。有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于(比如英国为例)或低于(比如日本为例)央行目标通胀值,可通货膨胀率预期却始终接近央行目标。
可见,通货膨胀不再是准确的经济情况反应。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缘于劳动力市场巨变。近年来,鉴于过度慷慨的社会福利和过时的劳动技能,失业劳动力永久地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因此薪资水平和商品价格下降幅度不大。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工人不再参与求职竞争,因此他们对降低通货膨胀率不起作用。
也有一些人认为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反映出各国央行的可信度。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各国央行大力遏制通货膨胀并为其设定了较低的目标值,他们把未来商品价格和薪资水平的增幅严格地固定。劳动者们期望商品价格缓慢上升,但不会强烈要求提高工资,这有助于企业保持低水平的成本和出货价格。经济危机时,这一机制同样也有助于抑制通货紧缩。如果预期商品价格不降低,那么劳动者不太可能接受减薪。雇主能够预期需要支付的薪资有多少,那么他们就更不愿意降低商品价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第二个观点更符合调查数据。自1990年以来,通货膨胀率预期一直逐步靠拢央行设定的目标值。同一时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与官方目标之间的短期差距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越来越小。市场似乎相信央行能够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之内,而且信任自己能够帮助把通货膨率控制在范围之内。
由于通货膨胀率变得愈来愈稳定,因此它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就愈来愈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了60年代以来全球21个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研究表明:现在失业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要比过去小很多。若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保持不变,那么在最近一次经济衰退中,美国经济会面临3%的通货紧缩率。
有人担心通货膨胀率预期值在下次经济繁荣时期难以保持稳定,IMF的调查足以宽慰他们。毕竟,企业更喜欢提高价格而不是降低价格。但是金融危机前的经验表明,“经济繁荣”也不会带来太大差别。金融危机前的10年中,英国、爱尔兰和西班牙曾出现过失业率一度跌破其预计的“自然率”,即最低可持续发展率。而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值几乎毫无变化。
什么原因让通货膨胀率预期值像70年代一样不受其他经济指标的影响?对比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经验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出结论:央行的独立性决定一切。
更令人担忧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日益脆弱的关联性,可能让人忽视了不断上升的失业率的危险性。当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导致通货膨胀率波动的时候,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紧密相连,各国央行高管们把这一关联打破了。现在,他们或许因为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而低估近来出现的经济问题。突然爆发通货紧缩或许会促使他们采取行动,甚至迫使他们拿出最有效的办法来抵抗经济衰退。过去的成功蒙敝了央行的视线。通货膨涨率不再能准确地反应经济情况,各国央行必须另寻其他指标来防止经济不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