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磨合论的理论表达

2013-12-19 09:57何月华徐杰舜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南宁壮族民族

何月华 徐杰舜

在探讨中国民族团结的现象和规律并将之上升为民族团结的理论的过程中,南宁民族团结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的表达,磨合论是其中的又一种。

一、民族互动空间也是民族磨合的空间

民族团结是一个过程,而互动是民族团结的内涵之一。

众所周知,过程就是历史。历史尤如一个磨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往往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而被磨得粉碎。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历史上广西民族关系的主流就是友好往来。广西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磨合,在友好往来中互相吸收,互相认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南宁的情况也正是如此。

按照壮、汉族进入南宁的先后顺序,早的从秦汉开始,迟的从宋代开始,最迟的也从清代开始。南宁各民族经过或二千多年,或一千多年、或二百多年的互动,早已化干戈为玉帛,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形成了良性互动,并在互动中磨合,在磨合中实现整合。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在20世纪40到50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他认为互动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认的问题。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时往往首先要确认是何种情境。第二阶段为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的问题。明确了互动情境后,成员们往往要考虑自己对此情境持何态度。第三阶段为控制阶段,主要解决作为选择问题,即此情境做些什么。[1]174-175通过对南宁汉族与壮族互动的考察,我们发现民族互动的过程还有另一种模式,那就是从磨合到整合。

磨合,现在学者们口头常用的这个词,并不见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词典,在《辞海》中称其为“走合”,指的是新的或刚经大修的汽车 (机器)在其运行初期,各摩擦零件的接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和配合形状密合的过程。[2]1943笔者借用这个词,来说明民族互动的过程,具体地讲,磨合就是在民族互动的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通过文化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既交流文化,又交流思想和情感、沟通心理以减少和调适各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达到相互适应和和谐一致的过程。这是南宁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南宁民族互动的主要内容。南宁汉族与壮族互动过程中的磨合现象十分普遍。

二、语言的磨合:讲壮话的平话人与讲汉语的壮族人

从磨合的角度来看,南宁壮族之所以会讲壮话,又会讲平话、白话、普通话,平话人会讲壮话,其深层次的内涵是磨合的需要和必然。试想,南宁壮族与汉族之间要交流文化、交流思想和情感,以减少和调适两个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达到相互适应和和谐共处,语言不通如何做得到?所以,磨合需要他们会讲多种方言,这也是民族互动的必然。

江南区平西村的梁增全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平话人 (汉族)变成壮族的特殊情况。

平西的梁氏是康熙辛卯年从南宁市西郊的石埠镇迁居过来的梁氏族人的一支,是地地道道的平话人。而另外一支梁氏族人则迁到了与扬美村毗邻的下楞村,在那里繁衍生息,成了壮族。平西梁氏的情况在《梁氏家谱》上有明确记载,而且和下楞的梁氏的家谱能对得上,应该说是同宗同族。但是下楞的梁氏在民族识别的时候被划为壮族,但他们仍然来参加梁氏家族的恳亲祭祀祖先的活动。据下楞村的梁氏族人自己介绍,下楞的梁氏之所以被划为壮族,一个原因是在民族识别的时候大家没有民族意识,稀里糊涂就被划作了壮族;另一个原因是迁到下楞的梁氏祖先最先是讲平话的,但由于处在壮族村落的包围中,且频繁地与壮族通婚,很多时候都用壮话交流,久而久之,造成了他们后代只会讲壮话,不会讲平话。

“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这一则标语是我们在马山县民族中学调查时看到的。双语教学在马山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7年,马山县壮文学校成立,当年11月开始推行壮文,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停止推行。1982年8月28日马山县正式恢复推行壮文工作,成立马山县壮委办。1984年至1986年上级拨款28万元,先后为壮文学校建了一栋三层十二个教室的教学楼和一栋十六套房间的职工宿舍楼,还维修了旧房,新建职工伙房、篮球场、排球场、师生厕所、筑起围墙等,使之成为壮文教学阵地。1986年1月,壮文教学开始得到恢复。马山县现在有三所小学开设壮语、汉语并行的双语课程。

但是,双语教学是否有效?哪一种语言的教学效果更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程度又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在县民族局邓易副局长的陪同下,我们到白山镇合作小学调研。听闻我们介绍来意后,黄猛副校长解释道:

“当然是壮语,学生容易听得懂,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有的时候讲第一遍,用汉语说的,学生没听懂,又用壮语给他们讲一遍,马上就懂了。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壮语的接受程度高一些。他们在家里和父母都是讲壮话,因为这个环境,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了汉语,说一些汉语,但是回到家里,自然而然地又说壮话了。学生之间也基本上是用壮话交流。”

黄猛副校长还进一步介绍马山县壮汉双语教学的实验方法。从学前班起,壮文的声母、声调、拼音等都被拆分,与汉语拼音的学习结合起来,壮汉比较,以壮促汉。每个学期开学的前两三周都要复习和巩固壮文拼写的基础知识,再用一周的时间着重进行壮文的音节直呼训练,巩固和提高直呼教学能力。然后再进行壮汉的拼音、拼写教学,采用先壮后汉的原则,同一篇课文先完成壮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再用汉语言教学来复习。除此之外,学校还举办各种壮语活动,如壮语山歌比赛、讲壮语故事比赛、壮文黑板报比赛等,促使学生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了壮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谈及壮文的教学效果,黄猛副校长说:

“我们有一些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就去沿海打工了,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其实很差,尤其是用汉字写。但是壮文就不一样了,你能说,就能写下来,所以我们有些学生,汉语虽然说得很差,写作水平也很差,但是他们在外面打工的时候,写回来的信都是用壮文写的,还写得很流利,让他们用汉语写,是写不出这种水平的信的。”

武鸣被誉为“壮语标准音之乡”。从语言上看,武鸣壮族还保留有古越人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地名中还保留有许多古越语的痕迹,如“咘念”、“那堪”、“岜岩”、“渌兆”、“陇坤”、“陆咘”、“坛乾”、“板卢”等。壮语武鸣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中的壮语北部方言邕北部土语,分布在各乡镇,是壮族聚居村落 (除县城以外)壮族家庭最普遍的交际用语。县内各地,如城厢镇一带的壮话与东边的马头、两江和西边的锣圩、灵马等地的语音虽然有差别,但并不影响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武鸣壮语属广西壮语方言,其主要特点是无送气音、无卷舌音。随着科技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壮语中“借汉”的现象越来越多,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电脑”、“电视机”、“空调机”、“市场经济”、“商场”等都直接用桂柳方言表述,而其中汉字的送气音变成不送气,卷舌音变成舌面音或舌尖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往日益扩大,在县城,普通话已经成为广泛的交际用语,只是武鸣壮族说普通话缺送气、卷舌音,仍然“夹壮”,有些生硬,但并不影响交际。从语言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武鸣壮族从不保守,广泛借用,同时绝不迷失,而是保有自己的特色。

三、工作的磨合:撒拉族“老板”和壮族“打工妹”

磨合不仅表现在语言互动上,也表现在工作上。撒拉族“老板”和壮族“打工妹”①何月华对马老板和小覃同学的访谈整理,地点:兰州拉面馆:2012年7月12日。的故事非常典型、有趣。

在南宁市江南区亭洪路10+1商业大道有一家兰州拉面馆。兰州拉面馆的老板姓马,男,32岁,撒拉族,青海循化人,经营这家兰州拉面馆已经两年多了。马老板一家四口在南宁,妻子(从家里刚出来前不会一句汉语,现在很多汉语都能听懂,简单的也学会说了)、儿子和弟弟 (讲普通话比较好,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在北京呆过)。马老板13岁从家里出来,上海、广州、深圳都呆过。据他说,在南宁的“老乡”(有共同宗教信仰的,民族习惯相近的)有四五十家,他们平时各忙各的,有什么节日也会聚会,汉族的朋友也有一些。因为平时顾客比较多,人手不够,所以请了壮族姑娘小覃做“帮手”。

小覃,广西百色人,壮族,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财会专业大二学生,在马老板店里做暑假工。小覃说:

“我家是百色农村的,想利用暑假自己打工补贴学费。寒假的时候,我在附近的店里打工,周围的人都说这家人不错,这个暑假就主动来马老板这里求职了。原来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没想到他竟然一口答应了。我现在在拉面馆负责点菜、收钱、收拾碗筷,每个月1000元工资。在这里打工快一个月了,挺好。一家人特别尊重我照顾我。一日三餐在店里吃。”

马老板说:

“这是我第一次请其他民族的人做工,小覃是自己找上来的。人很不错,很善良,很懂事,很勤快。也有些人问我为什么请壮族打工?我觉得人都是一样的,不管是汉族、壮族,还是我们撒拉族那不都是中国人?小覃也是困难家庭的孩子,自己也苦过,我理解打工者的不容易,所以给别人方便也是给自己方便。现在我的儿子两岁了,等到两岁半就打算送他去幼儿园,学习普通话,这是他们这一代必须的生存本领,不过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饭,孩子的饭店里再忙我们也要亲自送过去。店里生意好的时候,做面是很忙的,夏天每天200多碗,冬天每天400多碗。现在收入还可以。忙的时候,孩子也找对面的邻居帮带。南宁人比较容易打交道,各民族关系都很好,社会也比较安定,所以我们想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在这里做生意比较安心。我从3岁离家差不多只回家3次。没什么大事我们不怎么回家,等挣够了钱,我们就回家。我家本来是循化农村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在西宁买了楼房。我现在只想平平安安地做生意,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不知不觉天已经很晚了,客人走得差不多了。马老板招呼我们一起吃晚饭。小覃在吃蛋炒饭,老板娘给她倒一碗汤,真诚地说:“小覃,吃这么少,再下点面给你吃吧。”小覃连忙说:“够了,够了,平时就吃这么多。”这个时候,对面小超市的女主人苏女士 (汉族)把马老板的儿子送回来了。“你平时经常帮马老板照看儿子吗?”我们问。“是啊,这很正常。我带自己孩子也做不了别的。马大哥店里忙起来顾不得这个小的,小孩就放我这里。孩子不会说汉语,但是听得懂。孩子都是一样的,在我们眼里,没有差别。”苏女士的回答倒让我们有点尴尬。是啊,在这里民族间的关系就是这么自然和谐。无意中看到店里的菜单,这里也提供米粉,这对从来不吃米粉的西北人来说,这算不算受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而做出的文化适应呢?

四、民间信仰的磨合:五位圣神的和谐共居

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它历史悠久,世代传承,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及心理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民族来说,它是比婚姻更深层次的一种文化。因此,民间信仰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更是民族的底蕴世界。南宁市邕宁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生活着壮、汉、瑶等民族,各民族有着自己的神灵崇拜体系,但是在长期的共同交流当中,各民族之间的神灵崇拜也在互动中发生了磨合。

邕宁蒲庙镇有一座五圣宫,紧邻邕江边,为广西五大名庙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1743年),是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根据碑刻记载,五圣宫“自蒲开市以来即有斯庙”,历时近三百年。五圣宫大殿供奉北帝,左厢房供奉龙母、天后,右厢房供奉三界、伏波,合起来共五位圣神,称为五圣,因此得名。

五圣宫所祀的五位神灵都各有来历,而且在广西影响力都较大。根据资料记载,五圣之一北帝即玄武,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其形象为龟蛇全体,亦称水神,为当地群众求财求福者所崇拜;左厢房龙母,为梧州和广东悦城一带信奉的神,天后即福建台湾一带的妈祖,两位神被奉为长寿与孝老护幼的象征,也尊称为送子娘娘,因此,一向为求子续后者所顶礼膜拜;右厢房三界,为当地民间之神;伏波即马援,公元前建武年间任伏波将军,被奉为驱邪避凶之神。由于五圣宫多有显圣灵验等种种传闻,因此每逢初一、十五都有群众前来拜祭。另外,当地先人将北帝、龙母、天后 (即妈祖)、伏波 (即马援)、三界五神合在一处建庙供奉,反映了当地各民族群众在信仰上的互相包容,是民族磨合的生动体现。

令人颇为诧异的是,五个毫不相干的“尊神”同列一庙宇供奉,而且他们还和睦共处享受了数百年香火,这在中国,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极其罕见的。此中究竟,兴许能从五圣宫自蒲庙“开市以来即有斯庙”的记载中寻得几丝线索。

维修五圣宫铜钟铭文

邕江璇水凝辉,银峰翘首举望。天地共存五圣,阅尽蒲城沧桑。据记载,五圣宫自蒲“开市以来,即有斯庙”,至今历时262年,记取大清兴衰,民国成败,亲历中华鼎盛,繁荣岁月,表达当地人民安居乐业之心迹,寄托一方百姓祈福避祸之愿望。此期间维修过两次,最后一次维修(重修)于1886年。之后一百一十八年无维修历史,至使五圣宫多有残损,屡有有识之士建言修缮。邕宁自1950年迁县至蒲,2005年3月18日撤县设区,适有五十五载。转制之际,邕宁县人民政府决定第三次维修五圣宫。2004年11月7日动工,至2005年9月29日,维修工程竣工。为了恢复五圣宫历史原貌,现有众积德人士捐献资金为五圣宫铸造此铜钟。今铭刻芳名为记:(略)

公元二○○五年十一月七日

农历乙酉年九月初六

温达勤 黄 宁 黄文能 雷 升 (执笔)顿首拜撰

五圣宫大门和门柱各有一副文义颇为高古的楹联。大门联:联赫濯之声灵,陟降共随天左右;萃神通于简阅,帡幪亘荫粤东西。相传为广东人所撰并书,对联书写后随船送来蒲庙,因墨迹未干晾晒于船上。途中,“天左右”、“粤东西”数字被风吹落河里,到蒲庙后只好另找人补书。而今,那镌刻在门边上的对联,其遒劲字体浑然一体,若不仔细看,几乎无法辨出是二位书法家的手笔。至于对联语的解读,早在若干年前,原邕宁县文学前辈刘希宁和覃锦吉二人,就曾进行过详解。此联大意为:五圣宫诸神显赫光大的名声和灵威,共同升降沉浮于天地之间;这里聚集着能力非凡的神圣,他们巡察民间祸福,永远庇护着两广的善男信女。

五圣宫柱联:联濯著声灵,历朝赞化辰枢,堂里扶风钟圣瑞;慈祥植性量,亘古调元斗极,莆田程水溯徽音。相传此联为蒲庙人程德佩撰,梁同才书。内容当为门联的具体化,上联赞颂五圣中的男性神三界和伏波,下联赞颂五圣中的女性神龙母和天后。联意为:神的名声和威灵非常显赫和光大,加上历代朝廷对百姓进行教化,所以堂里和扶风凝聚着三界、伏波的祥瑞之气;女神的根性是无限慈善祥和的,自古以来,上天调和着阴阳二气,我们在莆田和程水,可以追寻到天后娘娘和悦城龙母有益的教诲。

这两副对联凝炼而意深,颇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字里行间将五圣宫受儒家、道教影响,五神合一建庙供奉所反映的一种思想包容和胸襟宽厚的朴素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广东人修建五圣宫的初衷:由于大量广东商人来到邕宁和蒲庙经商,居于加强联系和联络乡人感情的目的,他们便建起了五圣宫。对联所流露的崇尚道德、尊老爱幼、礼仪兴邦的思想,当可视作古老蒲庙渐从闭塞荒蛮中走出来之后所产生的某种精神向往,这种向往,相信无论在当时、现在,亦或将来,都为所有人推崇和借鉴。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二日,即“蒲庙开圩日”,邕宁周边群众不约而同来到五圣宫前,自发组织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尤以“花婆送粥福”最引人注目。人们通过这种最直观和形象的方式来纪念蒲庙先祖,感念恩德。这一天,各家争相捧出五色糯米饭等丰盛的美食供奉五圣,在舞龙、舞狮、抢花炮活动及铿锵激越的八音声中尽情舞动快乐,通宵达旦地演绎着“五圣遨三江,八音扬四海”的古老传奇。

今天的五圣宫,作为南宁民族互动磨合的象征,与它身后的蒲津公园和不远处的骑楼老街一样,静静地伫立在邕江边上,永远见证着南宁壮汉民族的互动和磨合,也注视着南宁民族团结的未来。

五、磨合的舞台:江南水街与恭城油茶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城市打工的,例如许多广西的本土少数民族青年 (以壮族、瑶、苗、侗等为主)来到首府南宁打工,他们做的行业也比较多,但是以服务业为主;另一类是做生意的,主要是餐饮、手工艺、土特产品等。如西北的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等少数民族,他们每年秋天从家乡运来葡萄干、果脯、麻糖等干果到南宁市销售。他们往往是流动经营,新疆维吾尔族民众沿街摆设卖烤羊肉串摊点,生意比较红火;西南地区的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街边和人群聚集繁华地段出售一些藏饰、银饰、牛角梳等民族工艺品。此外,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民众在旅游公司、旅行社、宾馆、饭店工作,也有从事个体工商业的。不论是来南宁工作、打工,还是从事个体工商业,少数民族的数量在南宁城市规模拓展和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广泛的磨合。

南宁民族磨合的舞台一个是南宁民俗风情一条街——江南水街,另一个就是瑶王府。

江南水街是由一到三层不等的民族特色建筑构筑而成的,青砖青瓦、马头墙、高脊飞檐,规划布局错落有致。加上休闲街区的曲径回廊、亭台楼榭、侗乡鼓楼、风情长廊等,营造了一个民族风情氛围浓厚的特色商业街区。江南水街每周末都举行少数民族活动,年度还有一次大型文艺活动,还有原生态的民族歌舞、风味小吃以及各民族的特色手工艺品等。这里吸收了不少外来少数民族到其中进行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文化习俗演示,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商人经营餐饮 (例如侗族的酸鱼、酸肉、酸鸭)和特色商品 (如刺绣、壮锦、绣球、银器、陶器等),为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和磨合提供了舞台。

在江南区星光大道滨江公园内有一家瑶族特色饮食餐厅,这就是瑶王府。瑶王府恭城油茶做法充分尊重传统,来自大瑶山的原料,纯朴而古老的制作工艺,把油茶套餐和正宗桂北菜结合起来,在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南宁饮食文化中彰显出瑶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恭城油茶是瑶族文化的代表。喝过恭城油茶的人都知道,它“一杯涩,二杯苦,三杯包你不离口”。油茶入嘴的滋味是难忘的,先是微涩、微苦,过后才是茶香,那是一种沧桑的味道,有点曲折,就像经历了凄风苦雨、千锤百炼才呈现出来的生命之美。打茶师傅用特制的“7”字工具反复捶打出茶汁后,依次放入炒米花、花生、糯米油果,撒入一汤匙香菜和葱粒,红白绿齐聚一碗,甘香酥辣调成一种和谐,等茶汤滚开再淋上油茶。顿时,茶香四溢,满屋子都是油茶的味道。[3]

瑶王府的郭总是东北人,因为旅游而结缘广西。她去恭城旅游的时候,发现了油茶是一个好东西。一开始也对油茶的味儿不适应,可在几次品尝之后,就感受到了油茶的良好功效。来到南宁之后,却找不到一处能够喝到纯正油茶的地方,不禁有些失落。为了填补心中的这份失落,也为了把油茶这种好东西更好地宣传出来,郭总毅然开起了“瑶王府”,这一开,无意中造就了一个记录:放眼全国的油茶馆,还真没有一家有瑶王府这么大的规模。这样一来,说瑶王府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茶餐馆,并不为过。瑶王府现在在南宁已经开到了三家,已经成了瑶族人喝家乡油茶、吃家乡菜,和各族朋友休闲的好地方。一个东北汉族把瑶族文化带到了壮乡南宁,使瑶族文化在更大的范围里磨合到南宁的文化之中了。

六、结语

综上可见,南宁汉族与壮族之间的磨合已经很深了。这种影响人们心灵和信仰互动的磨合,正是南宁汉族与壮族之间进行文化、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需要,也正是民族互动的必然。民族互动磨合深入到了民间信仰这个层次,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已不是表面的、肤浅的了,而是进入到了民族精神生活深层次领域。

南宁汉族与壮族语言互动的磨合、工作上的磨合、民间信仰互动的磨合,等等,都是趋向于一个目标,即在磨合中既交流文化,又交流思想和情感,以减少和调适各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填平民族间的心理鸿沟,达到相互适应和和谐而共处,从而实现民族团结。因此,磨合也是民族团结的内涵之一。

(附记:参加田野调查的有广西科技大学周刚博士,桂林金钟山旅游研究院石甜副研究员。在此致以谢忱。)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编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南宁瑶王府恭城油茶[EB/OL].广西城市网,http://www.gxcity.com/201003/5093.html.

猜你喜欢
南宁壮族民族
数读南宁
我们的民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眷恋南宁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