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以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为例*

2013-12-19 03:31:16向奕霓张其仔
关键词:双龙香菇劳动力

向奕霓, 李 钢, 张其仔

(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836)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过去,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廉的劳动力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物质资源的消耗,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我国产业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引起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加快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目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1]。

产业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含2个方面内容:一是三次产业之间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二是三次产业内部的升级,主要表现为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提高,产业朝着技术密集型发展。无论哪方面的升级都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密切相关。在产业内部的升级中,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是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总之,产业升级需要伴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加快实现[2-4]。

考虑到我国国情,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力素质对提升我国总体劳动力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其素质使其顺利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从而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但事实上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不仅可以作用于第二、第三产业,同时也可以作用于第一产业,有利于实现第一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5-7]。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在农村劳动力素质升级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实现了农业内部的优化升级。

一、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概况

双龙镇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腹地,属西峡县,处在卢氏、灵宝、栾川、嵩县等地南下的交通咽喉要道上,国道311和331省道交汇集镇穿境而过。双龙镇总面积293.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159个村民小组,5 904户,总人口2.34万人。在双龙镇这样一个山区小镇,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10年9年间,双龙镇生产总值从1.90亿元上升到12.5亿元,几乎翻了7倍,年均增长率26.60%。其中,第一产业从0.84亿元增长到1.84亿元,年均增长率10.37%;第二产业从0.83亿元增长到9.53亿元,年均增长率35.59%;第三产业从0.22亿元增长到1.14亿元,年均增长率22.45%。

表1 2002—2010年双龙镇生产总值及各产业比重

数据来源: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政府。

总体来看,双龙镇三大产业的变动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处在不断优化之中。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9年共下降了29.4%;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44.0%上升到76.1%,提高了32.1%,从2004年开始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略有收缩,从11.9%下降到9.1%,下降了2.8%。经过多年的发展,双龙镇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山区特色并具前瞻性的镇域经济发展路子,实现了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成为镶嵌在伏牛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双龙镇的人均GDP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10年全国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5.61%,双龙镇的为25.50%,高出全国9.89%。2002年,双龙镇人均GDP为8 704元,全国平均水平为9 398元,双龙镇仅为全国人均GDP的92.61%;但到2010年,双龙镇人均GDP为53 557元,全国人均GDP为29 992元,双龙镇人均GDP是全国的1.79倍(见图1)。

图1 2002—2010年双龙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比较

数据来源: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政府、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1. 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表现

劳动力素质提升有多种表现方式,例如劳动力技能的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8-10],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香菇种植技术上。在传统农业中,农民的技能主要体现在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上,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都具备的劳动技能,而在双龙镇,大部分农民除了具备这些基本技能之外,还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提高了自身的劳动技能,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改进学习新技术,促使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高。

1993年,双龙镇党委、政府为了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民的收入,顺应西峡县党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香菇种植的政策,开始引导鼓励农民种植香菇。在初期,镇政府对农民的扶持集中体现在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上,帮助农民掌握香菇种植技术,主要种植的是椴木香菇。由于香菇种植具有收益大、收益期短的特点,很快在双龙镇得到了推广,但其弊端也随之而来。种植椴木香菇需要耗费大量木材,大范围砍伐山林给双龙镇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8年开始双龙镇逐步用袋料香菇代替椴木香菇。袋料香菇的主要原料是木屑,松、杉、樟木以及大多数阔叶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农作物秸杆、林木废料,与椴木香菇相比,对木材的消耗量要小得多。由椴木香菇转向袋料香菇,双龙镇农民的香菇种植技术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转向种植袋料香菇之后,双龙镇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技术上的进步,希望提高香菇种植效益。为了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双龙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组织建立起了化山、小集、罐沟、山涧沟、小水5个规模较大的袋料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工作,帮助农民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更先进的种植技术。2010年,5个袋料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共种植香菇250万袋,占全镇总量的3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双龙镇正在积极探索由木腐菌生产向草腐菌生产转移的道路。香菇属于木腐菌类,与之相比草腐菌的最大优势在于原材料更加环保,苞米秆、稻草等秸秆以及牛粪等都可作为种植草腐菌的原材料。要实现木腐菌生产向草腐菌生产的转移,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民的技术问题,让农民切实掌握草腐菌种植技术是实现这一转移的关键。为了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双龙镇建立了草腐菌示范场,逐步向农民推广草腐菌种植技术。

2. 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推动力

首先,政府是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第一推动力,其主要原因有2个:第一,双龙镇之所以会种植香菇是西峡县政府和双龙镇政府作出的战略决策,当然政府决策也是基于对香菇市场前景的看好,并没有脱离市场机制。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决策,单靠市场,农民是不可能放弃传统农业转向自己并不熟悉的香菇种植的,至少在1993年是不可能的,政府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二,选择了香菇种植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体是双龙镇政府而不是市场。在双龙镇香菇种植早期,为了解决技术问题,镇主要领导及工商、财政、税务、公安等部门带领村组干部和农村“能人”到浙江、湖北、福建等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回镇之后又组织干部下乡亲自指导农民种植,当好农民的技术员;而且政府要求镇村干部每人带头种一锅袋料香菇,做好示范作用,谁不种谁下岗。虽然政府的做法有些“野蛮”,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也找不出更好、更有效的办法。

其次,市场主导了双龙镇农民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农民种植香菇之后很快便尝到了甜头,相对于传统农作物,香菇的收益更大,农民开始自觉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农民积极学习更先进的技术。香菇市场的发展对香菇种植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市场,农民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技术,在这一时期,促使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双龙镇从椴木香菇转向袋料香菇、推行标准化基地生产以及目前正在试验的由木腐菌生产向草腐菌生产的转移,都是市场引导的结果。当然,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政府一直在为农民提供各种帮助,但已不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主导力量。

三、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

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不仅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带动了第一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但由于香菇种植技术具有专用性,剔除这一因素后双龙镇劳动力素质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要求,阻碍了工业内部的优化升级。

1. 促进农业内部的产业优化升级

双龙镇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将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发展起了现代农业——香菇种植业,实现了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也促进了香菇种植业的升级。在香菇种植业的发展过程中,从椴木香菇向袋料香菇的转移、产出效率的提高等都必须以双龙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条件。

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可以体现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图2为双龙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明显可以看到,双龙镇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双龙镇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3 360元/人,全国为6 148元/人,二者相差了7 212元/人;2010年,双龙镇为27 407元/人,全国为14 512元/人,相差了12 895元/人。

图2 2004—2010年双龙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比较

数据来源: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政府、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2. 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

首先,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11]。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使得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工业部门。从绝对数看,2004—2010年双龙镇本镇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从7 192人减少到6 721人,减少了471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从1 014人增长到2 395人,增加了1 381人;本镇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61.46%下降到了52.95%,下降了8.5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8.67%上升到18.87%,上升了10.2%(见表2)。另一方面,香菇种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一般来说,5~10月为农闲时期,在这一时期一部分从业者会选择去企业打零工。

表2 2004—2010年双龙镇人口在各产业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政府。

其次,香菇的种植带动了香菇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双龙镇每年大约种植袋料香菇800万袋,丰富的原材料是香菇加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截止2010年底,双龙镇共有工业企业25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7家。7家企业中除了国华油脂公司不从事香菇加工工作外,其余6家企业均主要从事精制干香菇、干香菇丝(片)、干香菇脚、干香菇粒等农副食品加工业务。2010年,6家企业的产值均在1 000万元以上,共实现产值1.81亿元,其中南阳华源食品公司的产值最高,为4 500万元(见表3)。

表3 2010年双龙镇食品加工企业产值与利税统计 万元

数据来源:河南省西峡县双龙镇政府。

注:表中数据为2010年10月各企业的预计值,而非当年最终的统计值。

3. 带动当地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

在香菇种植业的基础上,1993年双龙镇建成了双龙香菇市场,位于311国道与豫48省道的交汇处,占地1.8 km2。在香菇市场建成初期,由于香菇种植业刚刚起步、发展有限,市场交易额并不高。香菇种植业的发展是香菇市场发展的基础,随着香菇种植业的发展,香菇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1995年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1997年被业内人士公认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市场。现在,双龙香菇市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年交易额近10亿元,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1/3。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香菇购销代理商长年驻守双龙镇从事贸易经营,2010年该市场出口额约为8 000万美元。

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依托,双龙镇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香菇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需要配套的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随着双龙香菇市场规模的扩大,住宿业、餐饮业也逐步发展起来。2010年,全镇从事服装、百货、五金、餐饮、旅馆、农家宾馆、香菇购销等行业的经营门店达1 000余户,从业人员超万人,群众来自商贸流通业的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25%。

4. 劳动力素质阻碍了工业内部的优化升级

双龙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集中体现在香菇种植技术上,而香菇种植技术具有专用性,在其他行业,香菇种植技术并不能被视为衡量劳动力素质提升的依据。为了消除香菇种植技术在测量劳动力素质中的影响,本文希望用双龙镇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来衡量劳动力素质水平,但由于缺乏相关数据,仅以调研时抽取的4个典型村村委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来间接反映全镇总体水平。

双龙镇下辖22个行政村,课题组调研时选取了4个典型村庄进行了深入调研:以农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小集村、以工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后湖村、以香菇交易等物流贸易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双龙村以及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化山村。表4为2010年4个典型村村委会成员的受教育情况,可以看到,15人中1人为中专学历,10人为高中学历,3人为初中学历,1人为小学学历。

表4 2010年双龙镇4个典型村村委会成员受教育情况

数据来源:双龙镇化山村、后湖村、双龙村、小集村村委会。

总体来看,4个典型村村委会成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大多为高中水平。一般来说,村委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会略高于全村平均水平,至少不会低于全村水平;同时,从发展角度来说,4个典型村在双龙镇属于上等水平,全镇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应该低于这4个村。因此,可以大体作出这样一个推断:双龙镇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于或等于高中,这一水平是低于全国工业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的,这样的劳动力素质也是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可见,剔除了香菇种植技术的因素之后,双龙镇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并不高,这样的水平阻碍了双龙镇工业的优化升级,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虽然2010年双龙镇第二产业的占比已经达到76.1%,但是其工业内部的结构并不高级。双龙镇的工业主要分布在炼钢及耐火材料、食品加工和矿石开采3大行业,炼钢及耐火材料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80.8%,食品加工占企业15.7%,矿山开采企业占3.5%。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在双龙镇并没有得到发展,劳动力素质不高是阻碍这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就食品加工产业内部而言,目前双龙镇香菇加工业发展的深度还不够,企业基本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对经济的贡献也十分有限。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双龙镇香菇加工产业深入发展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双龙镇缺乏高素质人才,直接阻碍了产品创新,没有产品创新就更谈不上深加工了;另一方面,基础劳动力缺乏香菇深加工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也是制约双龙镇香菇加工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第三,双龙镇的劳动力素质无法满足企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以龙成集团为例,该集团1988年起步于双龙镇,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了产品升级,旗下9家子公司中7家为全资法人企业。在这7家企业中,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最具竞争力,以“特种、特重、特厚”钢板为主导产品,模铸生产线拥有自主研发、具有独家专利的水冷模铸钢锭设备,主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内重机、工程机械、钢结构、发电设备、造船、桥梁、石油石化、模具等行业并出口欧洲、亚洲、南美、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喻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特种、特重、特厚”钢板生产基地。显然,以双龙镇的劳动力素质是无法满足龙成集团的发展需要的,目前龙城集团的大部分生产厂已迁至西峡县,双龙镇并没有跟上龙成集团的发展步伐,这对于一个镇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四、小 结

双龙镇农民由于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劳动力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直接促成了香菇种植业成为双龙镇农业的主导产业,实现了农业内部的优化升级。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又间接地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双龙镇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但是,由于香菇种植技术这一技能是具有专用性的,在剔除了香菇种植技术的因素之后,双龙镇的劳动力素质并不高,不能满足工业内部优化升级的需要,甚至阻碍了工业的升级。在未来,双龙镇要想实现工业内部的升级,必须努力提高劳动力在工业方面的素质,例如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等。

参考文献:

[1]金碚.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 [J].中国工业经济,2012(5):5-17.

[2]Mulligan C B,Sala-i-Martin X.A labor income-based measure of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an application to the st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7(9):159-191.

[3]Poon S C.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2004,1(1):130-144.

[4]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就业相关性研究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张超.经济体制转型与人力资本积累关系的实证分析 [J].经济研究,2007(12):59-71.

[6]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劳动力供给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 [J].经济研究,2007(10):4-16.

[7]祈之杰.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研究 [J].农业经济,2005(3):5-9.

[8]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 [J].中国人口科学,2002(5):1-10.

[9]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J].经济研究,2009(1):4-16.

[10]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 [J].管理世界,2006(5):10-18.

[11]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2):9-13.

猜你喜欢
双龙香菇劳动力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8:44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双龙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香菇接种三招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华龙”“玲龙”——中核集团“双龙出海”
中国核电(2017年2期)2017-08-11 08:01:17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