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洁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广州 510120)
伴随社会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成长,他们对自我管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强。自我管理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个性,开发创造力。但当前大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和实施还不足,需要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文明提升的高度。在众多能力中,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其发展的高度和速度。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1.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定义。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整合自我资源,而开展的对自己思想行为的支配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改造和控制调节。[1]
2.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从宏观角度看,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大学生对自身的管理和大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大学生对自身进行管理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包括对学习的管理、生活的管理和自我提升的管理。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大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课程选择、学习规划、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人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对生活的自我管理包括健康管理、时间管理、金钱管理和宿舍管理等方面。自我提升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对自我提升的管理体现在职业规划和人际交往中。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待人真诚,树立团队意识,在交往中提升自己的品格和素质。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标志,当前大学生对学校事务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主人翁”意识、社团参与和规章制度的制订上。
1.大学生自我管理与高校学生管理相互依赖。离开学校管理,自我管理实际上是放任自流,导致无政府主义;相反,没有自我管理,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学生管理存在。学校管理就是组织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体现,学生群众组织、社团等与学校党团行政部门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他们的自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贯彻着学校管理的内容和意图。
2.大学生自我管理与高校学生管理相互转化。学生在接受管理时,是管理的客体,而在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又是管理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个体自我管理,一方面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管理的统一要求,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并接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个体自我管理的正确方向,使之健康地进行;另一方面,要对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决定和管理人员的言行进行监督,并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因此,学校管理可以促进自我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化,自我管理可以丰富学校管理,使学校管理日趋完善。[2]
3.大学生自我管理与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管理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自我管理是内在的要求,本身是一对矛盾。但是,无论学校管理还是自我管理,它们体现的根本利益和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使其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成为自觉服从的一种习惯。
1.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掌握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调查,同时对部分辅导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其目的在于真实反映大学生对自我管理的态度和想法,找到切实可行的自我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理论的发展。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是否具有自我管理的愿望”“对目前的管理现状有何看法”“对自我管理是怎样理解的”“是否希望接受自我管理”“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并希望通过哪些途径来进行自我管理”“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自我管理”,等等。
调查选择的对象为广州五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问卷调查为无记名方式,问卷包括28个题目,其中27个题目为自选题,1个为开放式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回收有效率为97.7%。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当中,总体来说性别、年级、来自的家庭背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没有显著影响,几乎99%的被调查者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持肯定态度,83.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高校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他们对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视。但仍有38.1%的被调查者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没有学习动力,遇到问题依靠家长和老师解决。从宏观角度来看,近五成被调查者自我管理能力呈不同程度缺失状态,有待提升。
具体来看,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上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自理能力差、时间安排不合理、经济支配过于盲目、网络应用不当、心理问题难以调适、职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表现出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
2.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成因分析。造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教育理念上以服从、灌输教育为主,缺乏独立人格教育;二是教育模式上重视文化教育,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管理上以管理者为中心,以“管为主”;四是家庭教育上溺爱包办,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命令、控制多于沟通。
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日益显现。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1.更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意义,那么是不是赞同就意味着愿意投身其中呢?然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重,以管理为本位”而设计的,这种师生关系具有典型的“支配与从属”不对称性特征,学生被视为教育管理的对象,这在观念和事实上已经将学生预设为:学生总是有问题的,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进行纠偏和矫正。学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因为不放心而不能放手,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缺乏经常性的锻炼和有效的指导,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作为学校管理者,保护并引导他们自我管理,广开渠道,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和提高,才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办学理念的关键所在。
2.强化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学生主体地位的加强,除了要学生工作管理者放权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有自主管理意识,从“被动服从管理”到“主动自主管理”,依靠学生自身力量推动这项工作。学生要积极主动去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共处,培养自己的自主生活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要真正把自己看成学校的主体,履行主人翁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3.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约束能力就是自我反省与监控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反馈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并能根据目标的要求及时做出调整。自我约束力是靠后天习得的,不是与生俱来的,缺少它将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自我管理的基础。学校里的规章制度是来自外部的约束和监督,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表面,不是发自内心对其理解和支持。如果没有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大学生在行为举止上就会对规章制度和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在没有外力教育和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就有可能失控。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自觉和自愿,外界的规章制度才能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规章制度才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固然重要,但是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也不可或缺,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保障。我们提倡大学生自我管理,但决不能对学生没有一点约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无章可循。并且,对于那些不能自律的同学,还要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的准绳,如果一个组织缺少了健全的体制,这个组织就如一个思维健全的人缺胳膊少腿一样,也不可能健康发展。规章制度的作用,在于明确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做成什么样。
5.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在这里说的学生组织是大学里的正式团体,是由学校批准,并按照学校规章制度独立运行的组织,例如学生会、共青团组织等。学生组织之所以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主动承担一定工作,积极组织有益的活动,是因为学生组织的成员具有一定特征。首先,学生组织的成员一般都通过竞聘产生。通过竞选加入学生组织的学生一般都是综合素质较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的同学能够以身作则,首先能做好个体的自我管理。其次,学生组织代表的是广大学生的利益,学校方面也给学生组织很大支持。学校除了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外,在财力上也应给予一定的支助;同时学校还下放一定权利给学生组织,保证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组织利用这些权利,对广大的学生从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进行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第三,学生组织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纽带,学生组织对师生的沟通起到桥梁作用。学生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学生,他们来自于广大的学生中间,生活在学生中间,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最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对如何做好大学生自我管理最有发言权,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骨干,是学校和教师联系广大学生的纽带。
6.制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机制。对高素质的人来说,激励远比惩罚见效得多。激励可以使做得好的学生得到鼓励,可以鞭策做得不够到位的学生。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上,高校要制定和创新激励机制。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直把学习成绩作为奖罚学生的依据,忽视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定。在今天提倡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社会,学习成绩已经不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计量器,所以,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制定多方面的标准。大学生自我管理也是大学生素质的一方面体现,也可以说是其他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激励机制的制定确实非常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激励可以对行为起到强化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别人重视的时候,他才有继续做下去的信念。高校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行为的肯定是对他们的莫大鼓舞,可以激起大学生把自我管理这种行为做得更好的决心和信心。激励可以促进竞争,竞争可以促进大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争做自我管理模范的时候,其结果就是大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3]
1.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后,就要靠学生干部来执行。因此选拔、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精明强干、有威信、有凝聚力、号召力的干部队伍是实施大学生自主管理必不可少的,学生干部能够正确传递管理工作信息,反馈同学意见和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能够保证管理制度的顺利贯彻和落实。
2.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要有个“度”的把握。由于大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和经验、相关技能,大学生自我管理有许多局限性,大学生自我管理不可能是完全的自我管理,只能是在最大程度上引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是为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思路、探索方法。此外,大学生自我管理也要有个“度”的限制,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引起混乱,“过度的民主不一定更好”。在保证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的同时不妨碍高校的正常管理,其实是个很难把握的尺度,这需要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1]冯锦敏.新时期高校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2012(6).
[2]初青松.辅导员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8).
[3]黎鸿雁.大学生自我管理实施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