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彰显五个理论特性

2013-12-19 13:48:53肖映胜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肖映胜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彰显五个理论特性

肖映胜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融入到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中,在教学全程中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即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人民性,是让学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精神实质、价值取向、理论功能等基础问题,促使学生真信、肯学、会用,真正提升课程教育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实效;理论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不少学者为此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教学效果有所改善,但仍达不到明显改观,更谈不上普遍奏效。笔者认为,要大力改善课程教学实效,除了不断提升教师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现代教学手段外,如何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融入到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中,在教学全程中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是促使学生真信、肯学、会用,真正提升课程教育教学实效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及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属性,有助于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达到真信;(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内化,克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做到易懂;(3)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把握,避免经典与现代的断裂,体现扬弃;(4)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有助于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推进多元文化的交融,实现共进;(5)人民性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取向,有助于学生培养自觉的服务意识,突出理论的社会功能,彰显价值。

一、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推动“假信”向“真信”的转化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质疑,对马克思主义的“假信”或“不信”。很多学生先入为主地认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自小学到大学,反复“炒现饭”对个人的发展已无足轻重,通常持半信半疑的观点,抱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有的甚至完全抵触与抗拒。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首先要凸显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贯彻课程教学全过程,并指导学生的各种实践。科学的知识,一般人都不会拒绝。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学说之所以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这种完备和严密体现在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的全部天才 “正是在于他回答了而努力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1]毛泽东亦曾说过:“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2]邓小平也多次表达过类似思想,他强调:“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3]马克思主义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真理,科学性是其客观属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非只在将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俄国和中国被加以推崇与发展。即便在被马克思恩格斯视为革命靶子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备受追捧。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都不乏大量的西方著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深刻剖析,并形成诸多马克思主义流派,甚至为争斗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而挑起一场又一场思想战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科学性衍生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对理论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非问题的基本规定,是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念问题上持“信”与“不信”、“假信”与“真信”、“半信”与“全信”立场的关键。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必须用科学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论断一一分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反复经受实践检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颠扑不破的普遍真理进行科学归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曾经有效指导过实践、但由于实践的变化使其指导功能弱化的思想、观点进行批判继承;将马克思的个别论断进行实事求是的理解、定位甚至剔除,在教学中用科学真理传经授业,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促使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从不信到信、从假信到真信、从半信到全信。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实现“费解”向“易懂”的飞跃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不佳的又一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出现“两张皮”,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理论学得再多,思想观点表述得再好,但解释不了现实,解答不了问题,觉得理论“空对空”。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凸显理论自身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面对面”,理论学习目的在于实践应用,要解释现实,回答问题。来源于实践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一般人也不会拒绝。

事实上,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认为,一切真正的科学体系都是具体时代的产物,而不是哪个天才头脑的主观臆造,“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4]恩格斯非常重视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实践性,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5]后来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作过多次阐述:“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有不同于俄国。”[6]邓小平也强调过同样的意思,指出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7]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对理论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问题的基本规定,是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上从“费解”到“易懂”、“假懂”到“真懂”、“死记”到“活用”的关键。 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首先坚持理论的实践本源性,突出理论是对社会历史实践和个人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与提炼,是对瞬息万变实践活动的概括与升华;其次要加强教学实践,多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与应用,争取学一点就懂一点,懂一点就用一点;再次谨防理论教育的“一劳永逸”,理论讲解要随着变化着的实践不断发展,实践也要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完善。

三、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实现“经典”与“现代”的统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不佳的第三个原因在于割裂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经典和现代遭到剥离,导致把握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很多学生质疑,一百多年前的国外的思想怎么可能指导社会历史条件迥然不同的当代中国实践,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突显理论自身的发展性,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思想,又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更多更先进的思想,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吸取经典之精华开创时代之精神的理论,一般人同样不会拒绝。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它也会而且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写的“序言”就明确提到:《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实质就是对其发展性的内在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一种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不断吸收同时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任何有价值的科学成果,是从发展着的世界中不断丰富自身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阐发出新的原理的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9]150多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碰撞和结合中,是在关注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中丰富和发展自身并不断得到创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所宣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论实质上就是以教条化、僵化、停滞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特性相悖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更是充分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我国,与我国国情、我国历史、我国文化相结合,在革命时期、建设初期、改革时期以及全面建设时期都形成了不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不但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丰富与发展。正如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所总结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是对理论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与逻辑问题的基本规定,是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上区分“全面”与“片面”、“连续”与“支离”、“科学”与“伪科学”的关键。 发展并不意味对权威的不尊重甚至挑战,不断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客观性与科学性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真正体现。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首先必须系统、整体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轨迹及不同阶段发展成果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有全面、科学的认知;其次需要从内容上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内容绝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僵化、停滞对待。

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促进“一元”与“多元”的交融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不佳的第四个原因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狭隘化,很多学生受当代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将作为我党我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误以为“独断”的指导思想,从而片面认为,在多元文化交错、交汇与交融的时代中,马克思主义不应独树一帜。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继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凸显理论自身的开放性,理论必须包容四海先进思想,在扬弃中开放,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自形成之初到不断发展全过程都始终吸取古今中外之思想精华的思想,一般人都没有理由拒绝。

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看,马克思主义整体上是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大全”,不是所有的真理都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承包”了,马克思主义只是人类真理长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规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向实践开放,马克思主义不能仅靠少数人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而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的总结概括而成的新的理论;不是凭空想象、脱离实际的产物,而是源于实践且回到实践经受反复检验的理论。其二,向其他思想理论开放,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过程就是理论开放的过程。其创立就开放地吸纳了前人的许多理论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科学社会主义;其发展一方面批判了许多理论,另一方面则包容了更多科学的理论。其三,向世界开放,马克思主义没有国界,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并与不同国家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向世界开放的典型代表。正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讲到的:“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0]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对理论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调多元文化问题的基本规定,是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问题上辨析“一元”与“多元”、“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关键。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坚持其开放性首先反对自我封闭,反对自我孤立,谨防唯我正确、唯我科学、唯我优越、唯我独尊等夜郎自大的思想意识,必须在发展中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反对“无边”扩大,反对盲目“泛化”,开放是有条件的,即“有边界”,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开放以及对其他科学真理的开放。众所周知,对于马克思主义,即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都有不同的读解,其“普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无条件地开放;但是某些个别论断,在马克思本人那里就经不起“科学考验关”,或者经不起“社会历史条件变化关”,则不能随意的开放。

五、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持″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不佳的第五个原因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化”,即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政治术语和政治概念,专属党政范畴,赋予其浓郁的“政治色彩”。导致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产生误解,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党派理论”,非“群众理论”,理论“只为社会主义制度辩护,为中国共产党辩护,广大人民群众‘笼罩’在自上而下的、粘有‘社会主义制度标签’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氛围中,使得人民丧失精神自由和发展活力。”[11]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凸显理论自身的人民性,阐述理论体现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落实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源自于人民群众且经由人民群众掌握的理论,一般人更不会拒绝。

关于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在它创立之初就公开声明,它是经由先进政党、先进阶级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旨在推翻极少数人压迫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为目标的革命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与根本利益,具体表现在:(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大众实践运动的理论。马克思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人民大众掌握的理论。马克思多次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3]这里的“人”不是别的,就是人民大众。(3)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消除阶级对立和脑体差别,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4]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对理论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取向问题的基本规定,是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上树立 “为个人”还是“为大众”、“自发”还是“自觉”、“被动服务”还是“主动服务”取向的关键。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即源自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体现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理论研究成果通俗化,即运用简单、鲜明、具体的实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走向具体,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深奥走向通俗,从精英走向大众。同时又要服务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促使学生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用科学的理论切实指导人民大众的具体实践,解决人民大众的各类具体实际问题。

[1]列宁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1.

[2]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3][7]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680.

[6]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8][12][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83,273.

[10]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11]吕学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探微[M].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

G4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2426(2013)09-0071-04

肖映胜(1976- ),男,湖南城步人,吉首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张小莉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