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及其启示

2013-12-19 13:12
党政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公信力苏联信任

张 毅

苏联已经解体20多年了,但直至今天,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探索还在继续,这是因为这些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前人已经做了很多探索与解释,实际上,这些原因可以归结到一点,也是让苏联致命的一个内伤——公信力的缺失。公信力是政府存在的根本,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失去人民的信任而凌驾于人民之上,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对一个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政党执政地位的稳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公信力就更为重要。苏联的前车之鉴就是由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导致其自身失去群众基础,被人民所抛弃。

一、苏联公信力的全面缺失

为什么说公信力的缺失是苏联解体的致命伤处?这一点可以从苏联解体时的情形看出: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不再为苏联的领导力量和执政党时,拥有2000万党员的苏共居然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苏联人民也没有说“不”字,这说明苏联已经没有任何公信力了;当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在苏联搞私有化,动摇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时候,把苏联人民的公共财产私有化,贱卖给个人、甚至被某些人侵吞的时候,苏联人民没有人站出来加以阻止,这都对苏联社会主义产生重大影响;当戈尔巴乔夫以“新思维”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最终摧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苏联人民也没有选择站在苏共方面,维护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这充分表明苏联已经失去民心,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失去了公信力。

另外一个调查数据,也充分说明了苏联解体时苏联公信力缺失的真实情况。在苏联解体前夕,《西伯利亚报》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1〕苏联的执政党苏共是工人阶级政党,而在这时人民却认为苏共不代表工人和全体人民,只代表官僚、干部等特权阶层,这是对苏联最大的不信任,是苏联失去公信力的最直接表现,也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不再被人民所信任的最明显表现。

(一)经济——民不聊生

苏联经济在斯大林时期实现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后,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但在斯大林后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其后任者——包括赫鲁晓夫、契尔年科直至戈尔巴乔夫——都知道其弊端,也努力尝试去改革这种经济体制。但积重难返,没有一个获得成功。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经济开始下降,甚至到80年代中后期,经济出现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苏联这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畸形的经济结构没有丝毫改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军费高达国民收入的20%左右,国民收入仅为美国的50%左右,而军费却与美国相当。198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38%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工业为美国的25%,农业只有美国的9%;食品消费品短缺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989年在消费品篮子里的1200多种商品中,有1050类是短缺的,在221种食品中,有188种实行票证供应;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1991年通货膨胀率超过三位数,日用消费品零售价比上年上涨1.4倍,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14%-26%,大约有 1/3—1/2的居民生活处于贫困水平。〔2〕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经济下滑,使人民生活困难的经济基础,当然没法保证其上层建筑得到人民的支持而保持其稳固,一个经济倒退的社会自然也无法进入一个更高级的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80年代中后期,苏联经济的迅速下滑,甚至倒退,使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就是自然的事了。而连大多数人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无法保证人民正常生活水平的党和政府,失去其公信力是其必然结局。

(二)政治——空头支票

政治上的空头支票是苏联时期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早在1939年苏联成立不到20年时,斯大林就错误地估计了苏联的发展形势,宣布苏联“正在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这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说苏联正在过渡到共产主义恐怕还为时尚早,而且在当时二战即将全面爆发的关头,做这样的判断是不合时宜的。德国对苏联发动攻击,二战全面爆发,在二战中苏联几乎耗掉了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成果,苏联重新回到一个困难时期,步入共产主义阶段的梦想全面落空。

二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在1959年,赫鲁晓夫又宣布苏联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时期”,而且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承诺苏联要“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再一次给全国人民开了一个空头支票,直到赫鲁晓夫下台,苏联也没有建成共产主义,反而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但是,苏联领导人并没有从自我陶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醒过来,这种空谈还在继续。1967年,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这种脱离实际的空谈,谁都能看得出来,但苏联领导人却一直在继续着,而稍微对共产主义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共产主义并不是当时苏联那样的。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时说:“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将一年比一年加强,苏联人民的生活将一年比一年改善。苏联人民将日益充分地享用已取得的成果,将日益明显地感觉到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优越性。”〔3〕但事实上,人民恰恰是不能感觉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生活状况日益下降,因此,人民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在党和政府长期的空谈许诺而没有兑现的情况下渐渐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使苏联的公信力一点点丧失。

(三)社会——特权阶层

特权阶层,是苏联丧失公信力、脱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在苏联高度集中、领导职务固化的政治体制下,苏联形成了一大批特权阶层。据英国学者默文马修斯估计1970年为22.7万人左右;俄国学者估计为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如此庞大的特权阶层使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生活上,特权阶层享有优厚的物资生活条件,相对于生活日益困难的群众来说,他们的生活有较好的保障,享受较高的、国家保障的生活待遇。在工作中,由于他们远离人民群众生活实际,不能理解群众意愿,所以不能把解决人民问题作为工作出发点,工作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只是脱离实际的想象或者为自身的特权阶层及极少数人谋利益。所制定的政策远离人民需要,完全脱离国情民意。

这样,就使苏联政府自身同人民群众区别开,远离人民群众,失去公信力,人民群众也把特权阶层看作他们苦难的根源,背而伐之,不再对他们有任何期望和信任。因此,在苏联剧变前夕,对苏联公民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7%-8%的人认为苏共代表人民 ,70%-80%的人认为它只代表它自己。〔5〕一个自己代表自身而不代表人民的政府,当然不会为人民所信任,自然也就没有了公信力。

(四)文化——强制高压

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上的特权阶层之外,苏联还有一个专利,那就是秘密警察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清除异己,防止对自身权威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是为了严格控制社会舆论 ,消除不同思想和不同看法。实现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是其典型的作为。但是,恰恰与苏联当局的想法相反,严格的审查制度和禁言行为,使许多人对当局产生不满,党内外从来就没有缺少持不同政见者,甚至在斯大林的“大清洗”和后来的严格管控下,不同意见者也没有少过。这种严格的控制制度,甚至激化了人民同苏联政府的矛盾,虽然这些人不再公开发表不同意见反抗,但对苏联政府的逆反心理一直存在。即使那些本来没有不同意见的人,由于严格控制和高压政策所造成的恐怖局势,使他们对苏联政府敬而远之,对他们不再信任。苏联政府的公信力几乎荡然无存,虽然政权依然运作,实际上是依靠暴力工具所维持,人民的信任和认同早已消耗殆尽。

所以,可以看见在苏联这些人一直存在,而且持续了几十年。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可以说这些这些人是其推动者。正是戈尔巴乔夫实行“新思维”,突然放开了几十年的管制,这些人突然有了活动空间,几十年积累的情绪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最终推到了苏联社会主义这座大厦。

苏联最终在失去公信力中解散了,但苏联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一个政府如果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人民面前总是说空话,假承诺,不能兑现自己的目标,只为自身谋利益,却处处打压人民,限制人民的自由和正常权力,人民的诉求无法正常表达,那么,这个政府就不能代表民意,将会失去民心,失去自身的公信力,最终会为人民所抛弃。这是我们必须要从苏联的解体中吸取的深刻教训。

二、中国现在面临的信任问题

据有人调查统计,当前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U型结构,在抽象的国家和政府方面,青年学生表现出极高的政治信任,而在具体的制度运行、官员行为和政策制定方面,青年学生的信任度却并不太高,而在政策绩效尤其是经济绩效方面,青年学生的信任度也表现出极高的峰值。〔6〕这个结果应该说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对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以及政府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是大多数人的基本感情倾向,但在一些制度的具体运作中会出现一些不符合人民要求的事情,如贪污腐败、政策执行的偏差等,这降低了人们对政府和政党的信任;然而在公共政策绩效方面,特别是与人民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党和政府获得了人民的极大信任,在这方面的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水平、社保、医疗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这部分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但从总体上看,整体提高改善是大趋势,问题是部分存在的。所以从总体上说,在对国家、政党和政府的认同、信任上,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成绩,人民是普遍认可的;在政策绩效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有一些偏失和问题,但总体上是获得肯定的,是能够为人民所信任的。但在具体的制度运行、官员行为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威胁。

这些使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如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政府依法行政的失范,个别政府官员的不当行为和言论等等,都会使政府信用弱化,〔7〕使党和政府的威望下降,从而导致公信力缺失。当然,公信力的下降并不仅仅是政府自身方面的原因,有时也有公众的原因,如对政府期望过高与政府实际能力不符,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的惯性思维和跟风心理等。但是,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公信力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在于公信力的缺失对国家构成重大威胁,苏联就是一个教训。

三、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充足保障。

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现状和实际情况,在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保持政府的公信力,保持政治稳定,就必须搞好经济建设。经济也是人民的生存之本,只有经济搞好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人民才能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增加政府的公信力。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无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这为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奠定了基础,但还应该看到的是,在经济巨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的同时,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迅速扩大,这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因此,要消除人民的不满,就必须在继续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现在要更加注重邓小平所提出的第二个战略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经济问题,增加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政府行为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是政府领导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求政府要从以前的全能政府转变成有限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政府,改变以前的以行政方式为主的行为,尽量还权力于人民,还权力于社会,政府起服务、监督、补充作用。这样一方面尊重了民意,又使政府可以抽身于具体事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需要做的事,同时放手琐事可以使政府少受决策错误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信任度的降低。当然,转变政府职能不是说政府不作为,相反在主要职能(如监管、调控等)方面必须起好服务于人民的作用。政府职能的转变,相应也要求党的领导方式转变,党要实行领导,而不是替代。这样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党领导方式的转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实现人民的意志,减少政府的负面形象,促使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三)科学决策,依法行政

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公信力较低的方面就是“制度运行、官员行为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这些总体上看都属于政府行为方面。错误决策、决策的公开性、透明性和政策的执行是公众最不信任的方面,也是导致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地方,因此,党和政府要在这方面加大调整力度,在人民中树立一个好的形象,提升其公信力。一方面,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避免决策的失误,特别要注意避免政府部门的政策朝令夕改,以及出台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政策,使人民对政府政策充分信任,对政策的作用给予肯定,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要保证依法行政,政府虽然是公权力的拥有者和代表者,但这不代表政府可以滥用公权力,特别是要防止个别人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其实这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最主要方面。因此,能否改变这种现状,依法行政,严惩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四)密切联系群众,实现人民利益要求

苏联解体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在我国虽然还没有形成特权阶层,但贫富差距的拉大和个别人滥用公权力,给人民一种特权行为的错觉,一定要严防这种事情的发生,因为这会使人民远离党和政府,给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政府不仅仅要依法行政,而且要做到信息公开,决策透明,渠道畅通,倾听人民的心声,为人民着想,充分实现人民的利益要求,真正使我们党和政府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然后加以研究、汇集,在做政策决定时以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为根本,以解决人民的问题和实现人民需求为出发点,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实现人民权利要求和利益要求,把党和政府的工作放在人民这个基点上,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党和政府才会为人民所充分信任,才能获取较高的公信力。

四、结论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根本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增多,特别是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在不断增加,这给我国政府敲响了警钟。苏联的解体,正是苏联政府公信力长期缺失的结果,我们应吸取其教训,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方式,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倾听人民心声,充分实现人民利益要求,做到与人民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保持政府较好的公信力,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宁金和. 苏联共产党失去民心的启示〔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1,(1).

〔2〕 于滨. 借鉴国外政党执政经脸教训加强党的建设〔J〕. 延边党校学报,2007,(4).

〔3〕勃列日涅夫言论第3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202-203.

〔4〕 王立新. 人民利益代表的蜕变:苏联共产党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的教训与启示〔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5〕 赵晓昕. 苏共垮台的深刻启示:基于党群关系视角〔J〕. 企业家天地, 2009,(12).

〔6〕 王向民.“U”型分布: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的结构性分布〔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9,(4).

〔7〕 杜延涛,樊成. 政府公信力:现状、问题和提高〔J〕. 公共管理, 2009,(4).

猜你喜欢
公信力苏联信任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信任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
孤行独思录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