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毕业生党员培养链的实践探索——基于提高党员初始质量的思考

2013-12-19 12:16邱素琴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理想信念

● 邱素琴

党员的培养与发展是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学生党员队伍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向未来的希望和接续奋斗、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人才资源。如何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及时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如何加强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既直接为青年学生的发展树立标杆,又是提高党员队伍初始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综合党委延伸学生党员、青年党员培养链的实践,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对策思路。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校党员发展年级分布不均衡,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入党难以跟上。由于长期以来工作机制的惯性影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的大一几乎不发展,大二个别发展,大三、大四成批发展的现象,直接导致高低年级大学生党员比例的失调。而且由于学生党员入党前的培养考察期有限,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组织对其思想入党的教育帮助往往随着毕业走向社会而终止。毕业生党员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精神环境,就会出现迷茫、忧虑,甚至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

二是在大量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强,对组织的归属感难以强化。与传统体制不同,大量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结构模式多样化,异质性明显增强,各类企业都依照市场规则运行,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上级主管部门,有的甚至出现“真空”现象,党员群众对党的政治组织依附性减弱,组织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也时有脱节的现象,且社会利益多元化发展,这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党员而言,面对这种情况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部分流动党员为忙于找工作,对党组织的关心度下降,有的不愿受约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长期处于游离状态。

三是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难以适应毕业生党员的需求。据某高校的调研显示,在入党时存在从众心理的占25.16%,有明显功利思想的占15%。这就是说,有40%左右的学生在组织上入党后,政治上还不成熟。目前毕业生党员,一方面存在着入党动机虚无化、多元化、复杂化,入党标准有一定偏差的状况;另一方面,还存在入党后的继续跟踪教育相对薄弱以及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够等突出问题,这一时期,正是青年思想最活跃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松懈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理想信念传统教育的内容、方法已经难以适应青年党员多样化的需求。在教育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中,讲原则、概念的东西多,具体的深层次分析少;流于形式多,解决思想实际问题少;教育培训覆盖面还难以覆盖到每一个党员,难以满足党员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教育的内容、形式缺乏针对性。

二、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青年党员培养链的实践探索

毕业生党员是青年中的精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说学生党员入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首先是因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和社会所有领域都有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比拟的政治资源和影响力、号召力。党员作为党重要的执政资源,必然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同时也必然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对青年党员而言,有更多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问题在于,各级党组织如何加强价值引领,使这些生机勃勃、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走上社会后能义无反顾地忠于党的事业,成为党重要的执政骨干。这就对社区、单位各级党组织提出了一个严肃话题,即如何对这些刚离开校门的学生党员延伸培养链,加强继续教育,真正使其思想入党,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

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经过20余年的开发,目前已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和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光电子和信息安全四大关联产业群。园区从2000年成立初期的8个党支部,80多名党员壮大至目前拥有289个基层党组织,1万多名党员,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党员。近年来,园区综合党委积极探索与高校毕业生党员成长规律相适应的青年党员培养对接机制,从党员的思想培育链、政治关怀链、职业发展链三个维度,建立青年党员成长关怀激励机制。

(一)虚实结合,在青年党员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拓展政治参与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毕业生党员内心都企望自己走上社会后有更多发展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的原始冲动,也有部分学生党员把入党看成是自己参与政治的资本。但步入社会后,一旦发现实际工作情景不是理想中的状态,就不禁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甚或出现消极焦虑情绪。如何切实加强青年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张江科技园区综合党委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为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入、需求导入,虚实结合,引导青年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浦东开发开放紧密结合,与青年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紧密结合,为青年党员构筑精神家园和政治参与平台。一是通过价值引领,激励青年党员创新创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青年党员思想活跃、视野宽阔,渴望成功的特点,园区各级党组织积极营造“不以成败论英雄”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和创业环境,激励青年党员奋发努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冒风险。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自己的远大抱负、青春激情融入浦东开发开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大批学生党员经过几年的磨砺很快成长为高科技领域的技术骨干,担当起了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生力军。二是通过建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为青年党员搭建政治参与平台。综合党委坚持重要文件、重要决策、重大活动党员“先学习、先讨论、先行动”,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和主体意识,尤其是极大地激发了毕业生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综合党委还注重从高新企业高管、行业领军人物、创业代表人士中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推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的热情。目前,有各类代表20多名。

(二)内外结合,增强青年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延伸政治关怀链。加强党员的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是各级党组织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张江高科技园区既是大量高学历青年党员的集聚高地,又是大量“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孵化基地,党员分布散、流动快,企业没有行政依托,党组织缺乏传统体制下行政力量的支持,面对多元人群集聚、需求各异的特点,张江高科技园区综合党委通过与企业、与社会组织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利益聚合与协调功能,使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充分体现在园区的发展中,体现在对企业、对社会产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上。张江高科技园区不仅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乐园,而且通过内涵与外延的结合,延伸政治关怀链,使之成为青年党员实现政治抱负成长的摇篮。

内涵式延伸,结合产业布局形成的各行业、各企业,建立了上级党组织、企业党组织与业主和高管的沟通联系机制,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发动党员为企业降本增效献计出力,促进企业应对风险、健康发展,努力使党的工作在服务企业发展中赢得广泛认同和普遍拥护。在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时,党员的政治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在园区“关键岗位用党员、关键时刻靠党员”已成为企业的共识。白鹭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CEO加拿大人罗杰克曾深有感触地说:“与党员共事,让我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培养出的人才是一流的。”公司的人事总监、研发总监、化学高级主管、制药化学主管等都是党员。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得到了增强,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外延式拓展,通过开展“社团进园区”活动,探索党组织融入和充分整合各类社会组织与利益群体的有效途径,先后建立了高新企业家联合会、园区统战工作办公室和各界代表联席会、新经济组织HR协会、青年联谊会、新经济组织慈爱公益服务社、体育协会、时政沙龙、第一双语俱乐部等各种新社会团体。综合党委依托这些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培训班、红色旅游、组织志愿者公益活动等,扩大党组织在园区新经济组织中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端人才加入党组织。近三年来仅张江园区的企业高管、白领人才当中,已先后有500多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其中190多人已加入了党组织,平均年龄29岁,硕士和博士占到20%。组织的发展壮大极大地鼓舞了大量的毕业生党员,产生了极大的发展动力。

(三)上下结合,加强青年党员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延伸职业发展链。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根据人才学理论,人们从事某项工作、采取某种行动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人对行为结果和工作成效的预期判断。对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党员而言,十数年的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学识积累,走上社会后,既满怀激情肩负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渴望自己成才、成功。张江高科技园区综合党委坚持“一流党建促一流人才”,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再开发,尤其是把青年党员岗位成才作为体现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目标导向,积极关注青年党员需求,延伸职业发展链,助力成长成才。在园区内既有站在科研前沿,技能精湛的党员骨干,又有刚走出校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党员,他们富有生机和活力,但缺乏实践经验。为此,园区内上下结合,加强青年党员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在综合党委层面,针对张江高科技企业攻关难度大、创业风险高的特点,开展了“党员人才工程”,在党员中实行培养人才与人才培养双轨制,即以党员为主体,既组织动员党员中的业务骨干担任导师,对新进园区的大学生、研究生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带教制”,又对青年党员,尤其是新进的毕业生党员按专业、行业实行分批培训、分类管理。据调查,近五年来园区企业中,有79.9%的人才接受过专业的能力培训,其产生的辐射效应不仅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赢得了业主和管理层的认同、赞誉,而且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发挥,尤其是为大量的毕业生党员搭建了成才平台。在各基层支部层面,结合企业产业升级、创新发展要求,组织开展“党员攻关”项目,组织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的研发团队集体攻关。在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攻关团队中,党员就有12名,占了项目组成员的大多数,他们以过硬的研发能力和人格魅力带领科技人员共闯科研禁区。新经济组织第十二联合党支部从成立之初就以张江“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区”为依托,以申请发明专利为突破口,创新专利申请“链式反应”,提出“一名党员一项专利”的目标,专利申请量从当时整个支部只有2项专利申请、2个发明人次,发展到现在具有60多项专利申请、80多个发明人次的业绩,被媒体誉为“专利”特色品牌支部。奥威科技党支部围绕推进国家电动汽车研发生产任务、服务保障世博园区千辆用车运营,充分发挥党员的攻坚作用、突击作用。许多青年党员在团队攻关中,在特色支部创新中,通过传帮带,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坐标,尤其是毕业生党员在成果共享中,更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职业志向和人生目标。

三、关于延伸毕业生党员培养链的思考

培养链是人才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延伸毕业生党员培养链主要是基于青年党员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通过力量整合,在高校与社会各级组织间,通过协调毕业生党员的工作、生活,回应毕业生党员发展的多维性需求,以党员的思想入党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形成的组织与组织间的培养对接机制。这是提高党员队伍初始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对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严重不足的情况,对毕业生党员缺少继续培养的有效机制。为此,建议在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强化思想入党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在社会与高校间建立毕业生党员培养关怀对接机制。

(一)为毕业生党员设定一个“哺乳期”,给予特别的成长关怀。党员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党员从组织入党到思想入党的系统工程,毕业生党员是党的新鲜血液,从校门到社会同时也是其政治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需要更多的组织关怀,这是保证党员队伍初始质量的重要环节。建议结合毕业生党员的特点,对毕业生党员在步入社会后可以设定6个月左右的“哺乳期”,由其所属单位,或社区党组织负责,既要集中力量加强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素养、端正其入党动机、增强党性观念和党员责任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自己的人生,又要通过“名师带徒”的形式,帮助他们熟悉社会,掌握工作技能,这既是青年党员走上社会必备的初始教育期,也是重要的品格塑造和岗位锻炼期。经过半年左右的教育帮助,对政治素质好,各方面比较成熟的青年党员可以直接安排到关键岗位或委以重任予以培养考察。

(二)以高校为媒介建立学生党员培养对接机制,加强价值引领。高校党组织在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的同时,建立完善学生党员培养无缝链接机制。即以高校为媒介,将发展培养的重心前向中学阶段,向中低年级,即大一、大二年级延伸,后向社区、单位拓展,主动与社会对接,进一步结合学生党员的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加强价值引领。高校既要关注高中阶段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对提前录取的考生,更要与相关学校建立政治关怀对接机制,及时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大一年级的发展工作做好准备。又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向学生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将“早发展”的重点放在对低年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上,同时还要主动与相关社区、企业对接,使毕业生党员离开校门后,政治生命不断升华。各社区、企业也要将青年党员的培养链主动向高校前延,将“再发展”的重点放在思想入党上,加强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上,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继续培养工作,共同构建与青年成长规律相适应的“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与“再教育、再开发、再培养、再发展”毕业生党员培养对接机制,并产生共生效应。

(三)加强毕业生党员就业或就读摩擦期管理,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高校毕业生党员可在不违背党章前提下调整支部组建模式,对一时难以确定到底是继续留校考研,还是找工作的,可以通过支部建在学生公寓,支部建在党员服务中心的方式,使毕业生党员继续接受学校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增强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对达成工作意向的毕业生,从便于参加组织生活的角度考虑,可以直接与相关单位进行组织关系对接,也可以在学生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或者党员之家、在学生社团中设立联合党支部等;对毕业后频繁跳槽、换岗、被辞退的,“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的,可以通过征求其本人意向,将组织关系归入其所在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或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各高校,社会各单位、社区可以通过建立毕业生党支部网页,组织网上党校授课,开展民主生活会等,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网上,充分发挥网络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随时了解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加强离校后毕业生党员的信息反馈。

(四)注重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建设,激发成长的内生机制。一是各高校、单位、社区要建立毕业生党员定期思想分析制度。搞好思想情况分析,及时了解分析毕业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党员的思想和成长需求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二是激发党员内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党员的自我发展需要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层动因。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既要从党的建设要求出发,也要从党员的自我发展需要出发,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党员信仰的内在动力,引导青年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个性与党性、党员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系。三是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的学习。定期组织学习《党章》和党内法规制度,结合学习,请老党员宣传党的优良传统,请优秀党员交流学习体会,组织青年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员中开展严肃党的纪律,增强党性观念,保持党员先进性、纯洁性教育活动。四是开拓方法途径,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当前,加强青年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采取积分制考核和菜单式选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可以通过选派政策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基层党务干部、老党员作为高校毕业生党员联系人的方式,加强政治上的引领、工作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怀、心理上的呵护和创业上的帮助。通过结对子、传帮带、手把手的方式,使毕业生党员本身具有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尽快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动力。以主动适应新时期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提高党员队伍质量。

参考文选: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

[2]刘卫朋,苑帅民,白慧英.浅谈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才智.2008.2.

[3]王永贵.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

[4]刘小军,等.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路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9.7.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重温入党誓词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